伊利前董事长郑俊怀“二进宫”,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2019年11月4日晚,包头市中级人民法院发布公告称,依法撤销对郑俊怀的两次减刑,并在该裁定送达同日,对其收监。 《执行通知书》显示,此次收押时间从2019年11月4日持续到2022年2月16日。 郑俊怀是谁? 又因何两次入狱?
郑俊怀,1950年生于呼和浩特土默特左旗。 24岁时,从内蒙古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系毕业后被分配到呼和浩特市农业局工作。 1983年,调入呼市回民奶食品厂(伊利集团前身)担任厂长,直至2004年,都是伊利一把手。 本可成为中国知名企业家的郑俊怀,却在风光无限的时候,亲手埋下了让自己锒铛入狱的祸根——挪用公款。
郑俊怀的“B面”
2002年,时任伊利董事长郑俊怀筹划管理层收购(MBO),不过其进行的MBO是非法的。 后来的判决书等公开资料显示, 自2002年12月起,郑俊怀指使他人以伊利公司投资购买国债为名,通过购买了的国债再抵押和回购收购一些国有企业所持的伊利法人股,试图通过控股将伊利掌控在自己手中。 一切都在静悄悄地进行当中。 然而,郑俊怀在挪用公款购买国债期间,因国债交易市场波动,招致公司损失数千万元。 2004年,郑俊怀被举报“侵吞国有资产”,证监会内蒙古监管局核查小组进驻伊利集团展开调查。 同年12月,呼市宣布以涉嫌挪用公款罪对郑俊怀以及杨桂琴等四名伊利高管刑事拘留。 一年后,包头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宣判郑俊怀等人参与挪用公款1650万元一案。 郑俊怀被判处有期徒刑6年。 这就是郑俊怀的“一进宫”。 在其锒铛入狱后,因在服刑期间“表现良好”,郑俊怀获得两次减刑机会,于2008年9月刑满释放。 三年后,其正式加入黑龙江红星集团食品有限公司,后担任集团董事长及法人代表,企查查显示,截至目前,其持股5.7%。 本以为“郑俊怀与伊利”那一章已翻篇了,双方会各自安好。 熟料,在郑俊怀出狱10年后,其与伊利之间矛盾冲突再次爆发,2018年10月伊利被迫在官网发布一份实名举报信,揭露了郑俊怀诸多“秘密”。 2018年 10月24日,“伊利谣言案”宣判,因发表关于伊利集团和高管的不实消息而被捕的邹某和刘某,分别被判有期徒刑一年、有期徒刑八个月。 对于判刑结果,二人提起了上诉。 当天 伊利集团在自己官网以及官方微博发布题为《常年屡遭破坏 伊利苦不堪言 被迫公开实名举报信 恳请彻查郑俊怀及其保护伞》的万字举报信,实名举报前董事长郑俊怀。 举报信上说,检方出具的证据显示,刘某供述案发前,郑俊怀主动约他在北京建外SOHO见面,向其提供了谣言案文章中的相关信息;证据还显示,刘某与郑俊怀之间有微信聊天记录,谣言引爆网络后刘某向郑俊怀汇报,说“给我更多消息,才能接着写”。
举报信还称,“郑俊怀6年刑期,被人为操纵以‘发明假节水设备专利’和‘表现好’为由减刑2年半,实际服刑过程中如住宾馆可随时回家”,并称郑俊怀在出狱后“疯狂打击报复,长期造谣、诋毁、迫害伊利及管理层”。 另外,举报信还揭露了关于郑俊怀另一重磅消息: 2004年郑俊怀挪用公款2.4亿的案件证据确凿、犯罪分子供认不讳。 但是在郑俊怀强大保护伞的阻挠下,依然无人敢处理,并谎称“还未结案”,以及郑俊怀的减刑涉嫌造假等问题。 在伊利实名举报一年零一个月后 ,便有了开头那一幕,包头市中级人民法院发布公告称,依法撤销对郑俊怀的两次减刑,并在该裁定送达同日,对其收监。 而《刑事裁定书》提到的内容正是伊利举报信中所提内容。
二进宫,或是一场大戏的序幕
郑俊怀二进宫引发社会高度关注。 从知名企业家落到两次入狱、身败名裂,其下场着实令人惋惜; 另一方面,郑案本身反映出的一些东西,同样也值得公众去深思和重视。 其一,“专利减刑”背后还有没有保护伞?如果有,他们是谁? 中文专业毕业,从未学习过机械等理工知识的郑俊怀,何以能在短短一年时间、在监狱的环境条件下发明出节水设备并获国家专利发明? 又是谁帮忙运作了这种虚假的专利来骗取减刑? 再联想到昆明孙小果案,明明是一个不学无术的黑老大,却能发明“联动锁紧式防盗窨井盖”的专利。 可见“专利减刑”的黑洞有多大!
伊利举报的郑俊怀捏造虚假事实减刑一事,现已被司法证实,并依法撤销两次减刑,重新收监。
既然郑俊怀的“专利减刑”被认定为不合法,那么,背后有没有“猫腻”?有没有人来运作?公众呼吁还是要继续查下去,不能停。
其二,2.2亿公款线索是否要继续查? 如果没有伊利一直以来对郑俊怀违法犯罪事实的“死磕”,也许郑俊怀不会有今天二进宫的戏剧性结局。 毕竟,他顶住坊间传言已在外面安全度过了14个年头! 2018年10月,伊利在官方微博发布实名举报信,提出: 记录着郑俊怀挪用2.4亿元公款的78册案卷,14年来一直无人处理,被长期搁置,至今未予以公诉; 这样的实名举报,是伊利公开指认郑俊怀“专利减刑”有猫腻后的又一重要指控。 若伊利所举报的这一情况也属实,那么,何人能有如此权力抹掉2.2亿公款挪用的犯罪线索? 又是怎样操作的? 郑俊怀背后的保护伞究竟是谁? 其三,郑俊怀二次入狱,再一次说明了中国司法制度“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郑俊怀再被收监,说明任何违法犯罪,不是不报,只是时候未到。就像此案留给公众的这些疑惑不可漠视一样, 无论是基于法制公义,还是当下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都需要就这些问题给公众和社会一个明确交代。
来源:博闻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