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17岁男孩跳桥身亡的启示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作者 | 苏薇
选自 | 心理壹点灵(ID: yidianling0)
看新闻看到这一幕的时候,整个人都懵了。
在上海卢浦大桥上,一个男孩突然从车里冲出来,从桥上跳了下去,紧跟着的女子是男孩妈妈,因为没有抓住他而坐地痛哭。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这个男孩年仅17岁,但在跳桥那一刻,没有半分犹豫,整个过程,不到5秒。
视频中,男孩突然跑下车,决绝地跑到桥边跳了下去。
其母亲紧追其后,几乎碰到孩子的腿,但没拉住,跪在地上崩溃痛哭,场面看着让人心碎。
据报道,男孩跳桥当天,在学校与同学发生矛盾,事后又遭其母亲批评,于是冲下车毫不犹豫从卢浦大桥跳下去了。
这个视频只有短短几秒钟,我反复看了无数次,每次都为男孩那个决绝的背影所心痛。
不少网友都在痛心地发出疑问:
他跳的那么决绝,那么果断,没有一秒的犹豫和迟疑,这名才17岁的男孩,到底经历了什么?
1.自杀的背后,也许是习得性无助
这名17岁的男孩之所以选择这样惨烈的方式结束生命,家庭教育方式恐怕难辞其咎。
据悉,完整视频里有一个画面,是母亲将车停在马路中央,站在车外和后排的孩子说话,关上门后孩子夺门而出。
由此可见,孩子做出这样的行为,肯定有一段时间甚至长期的情绪积累。
在毫不犹豫地从大桥上跳下去的那一刻,男孩的内心一定是无比绝望、厌世的。
有一位网友说,这让他想到了他的父母。
从小到大对他的要求都非常严苛。
哪怕他在外边遇到了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父母也是先臭骂他一顿,骂他没出息、惹祸精。
父母看不到他的无助,满眼都是对他的失望。
后来,他在社会上遇到事情,都是一个人咬牙扛着,因为他知道,说了等于白说,父母是不会替他出头的。
人在经历长期的失败和得不到帮助的情况下,最终会选择放弃抗争,连试都不愿意试了,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习得性无助”。
2.经常被否定的孩子,内心很难有足够的力量和爱
知乎上有个提问:有出息的孩子是什么样的?
点赞很高的一条回答:
“考试拿第一,大学读重点,年薪上百万,娶妻白富美,嫁人高富帅,对父母孝敬感恩,对亲友慷慨大方。 ”
但我划着划着,在屏幕最底下,有个回答令我陷入了久久的沉默:
“为什么所有父母都希望有个出息的孩子,却从来没有问问自己,你是不是一个出息的父母呢? ”
是啊,曾经有人做过一个实验,让父母和孩子分别给对方打分,结果竟是惊人的相似。
所有妈妈给孩子打出的分数,最高是8分、7分,基本都是不及格。
妈妈们觉得: 自己的孩子不完美 ,爱哭爱闹,挑食不讲卫生,种种小毛病一一细数。
可是当妈妈们,听完孩子对自己的评价,瞬间就哭了。
在孩子眼里,妈妈是这样的:
“妈妈很漂亮”
“妈妈很辛苦”
“妈妈变老了,我会很伤心”
“妈妈不陪我,我会想妈妈”
总之,在孩子眼里,妈妈是满分,没有缺点,完美得无可挑剔。
看到这一幕,妈妈们说,自己除了感动,更多的是惭愧。
原来为人父母最大的成功,不是孩子考高分,不是孩子能挣多少钱,而是孩子能够健康快乐,能够感受到自己不白来人间一趟。
支撑起这一切的,从来不是物质的富足,而是爱的滋养。
为人父母,大部分都是真心爱孩子的。
但是我们总是会因为希望孩子“更好”,说出这样无意伤害孩子的话。
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我们不能接纳孩子的“不完美”。
当我们看到孩子不如我们的期望的时候,常常想把孩子修剪成为我们心中理想的模样。
殊不知经常被父母否定的孩子,内心很难有足够的力量和爱。
当孩子被我们修剪过后,即使是成功了,内心仍然是不自信、不快乐的。
3.孩子犯错无助的时候,最需要的是什么?
年前,抖音上有一段郑州爸爸的视频爆红。
他的女儿是班上的体育委员,按照老师要求,她把不达标的同学记录下来并反馈给班主任。但是这引起了部分同学的不满。
爸爸描述说:
“(同学)补习的时候骂孩子,听孩子说在操场上也骂,还堵大门,联系别的班孩子去堵截孩子骂她。那天晚上,有人在qq上(语言)攻击孩子。”
他女儿觉得委屈,坐在公交车上一直到了终点站也不愿意下车。
当父亲接到电话赶过来的时候,女儿正在哭。
孩子犯错无助的时候,最需要的是什么?
父母怒其不争地打骂?
这样的做法其实是把孩子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孩子很有可能再也不敢和爸爸妈妈说任何在外面受到的委屈。
面对放声痛哭的女儿,这位父亲说:
“只要好好学习,所有事情爸爸给你顶着,你忘了没有,犯了错,给爸爸说,爸爸给你解决。 已经给老师打了电话,我叫他们家长都过来,天塌了爸爸给你顶着。 ”
这位父亲还说:
“犯错了,要知错,必须当面给人家解释,别人犯错,也必须给你道歉,也不要记恨他,要感谢他,因为事后成长了。 ”
一句“天塌下来,爸爸给你顶着呢!忘了没有?”,让网友们感动得泪奔!
面对生活中的委屈和挫折,孩子心里是很害怕的。但是这位爸爸却让孩子安心:回到家里,我就是安全的。
安全感对一个孩子来说非常重要,这样以后不管她遇到什么事,都不会钻牛角尖走极端。
借用莫问大叔的一句话,这一刻,我终于明白:
教育的本质,不是特长班,不是学区房,是发自心底的理解与爱。
饮爱而生的孩子,才懂得如何去爱。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 心理壹点灵(ID: yidianling0),专注个人心理成长,陪你成为更好的自己。作者:苏薇,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