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菌肿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足菌肿(mycetoma)是由不同种类的真菌(真菌性足菌肿)或放线菌(放线菌足菌肿)通过伤口植入引起的皮下组织和骨骼感染。特征性的表现为由病原菌聚集而形成的硫磺颗粒。其发展通常是局部直接侵犯,很少远距离播散。常见病原菌为马杜拉霉和奴卡菌。临床上医生通常对患者采取药物结合外科手术治疗。
mycetoma
马杜拉足
肿证
皮肤科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该病是由这病菌感染所致,不具有遗传性。
感染性疾病科、皮肤科
足部
足部破溃、足部流脓、足部硬结
不同种类的真菌或放线菌感染
体格检查、病原学检查、组织活检、X线、CT、颗粒的采集和分析、直接镜检
患者如有不适应该积极的采取相应的治疗,以免病情进展而导致截肢。
根据感染的致病菌,可将足菌肿分为放线菌性足菌肿和真菌性足菌肿两大类。其比例约为1.5:1。
国内尚无确切的发病率数据参考,国内较为少见。
发病男性多于女性,好发年龄为20~50岁,多见于农场主、园艺师等。
放线菌性足菌肿常发生在炙热、干燥半沙漠地区,而真菌性足菌肿常发生于潮湿环境,干燥地区少见。
有20余种真菌和放线菌与足菌肿有关。约有6种真菌是真菌性足菌肿的常见病因,5种需氧性放线菌是放线菌性足菌肿的常见致病菌。引起足菌肿的主要致病菌因世界各地区而异。足菌肿大多发生在户外活动或农牧业劳动者,接触土壤、植物刺伤后致病菌从环境植入伤口。
最常见产生黑色颗粒的马杜拉霉,产生白色颗粒的尖端赛多孢。病原体常腐生于土壤、腐败植物中,最常见的感染途径为植物刺伤,还可由鱼刺扎伤、昆虫或蛇咬伤所致。
从事户外工作,接触土壤,并有轻微的穿刺损伤史的患者患病风险增加。
患者都有外伤,主要发生在足部。初起皮肤、脓包或皮下结节,逐渐增大,随后结节软化、溃破,流出带有颗粒的脓性分泌物,其中有黄白或黑色颗粒。日久可波及肌肉、骨骼。
患者一般具有3个典型特征,即局限性皮肤肿胀、窦道形成及颗粒排出。在病变晚期可引起骨质破坏。本病全身症状轻微,多无自觉症状。
一般无特殊的伴随症状。
最初的皮损出现在外伤的几个月之后,表现为一个小的坚实的无痛性皮下结节,其在皮下可以活动,也可与皮肤相粘连。真菌性足菌肿一般较放线菌性足菌肿进展慢、破坏性小,而且病变趋于局限性,随着病情发展到晚期,病变肿胀而且对相邻的解剖结构造成不太明显的破坏。在放线菌性足菌肿,其皮损边界不清,并有与周围组织相融合的趋势。进展常较迅速,累及骨骼早且较广泛。
足菌肿可有骨膜炎、骨髓炎、骨坏死、肢体变形、多器官功能损害等并发症。
1、患者足部发现硬结。2、患者足部有瘘道形成。3、患者足部破溃,有异常分泌物。4、患者出现其他不适。以上建议及时就以咨询。
患者可在皮肤科、感染科就医咨询。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2、医生对前来就医患者的足部进行仔细的体格检查,患者注意积极配合。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1、您此次就医有哪些不适?2、不适症状持续多久了?有什么规律吗?3、您什么时候发现自己足部皮肤有异常的?4、您既往足部皮肤情况怎么样?5、您既往有其他的皮肤疾病吗?6、近期足部有受过什么外伤吗?
1、我为什么会得这个病?2、我病情严重吗?3、需要采取什么治疗?能否治愈?4、需要采取什么检查?我该如何配合?5、药物治疗有效吗?需要进行手术吗?6、日常生活中有哪些需要注意的?
对于前来就医的患者,医生首先会对其进行仔细的体格检查,判断病情的一般情况。同时进行影像学等辅助检查来帮助诊断。还会进行病原学的检查以查明致病菌,组织病理检查对诊断十分重要。
医生对患者足部等相关部位进行仔细的检查,判断有无皮下结节、压痛等情况。还会注意是否有皮肤颜色的改变,以及有无形成瘘道等。
1、病原学检查医生取患者脓性分泌物离心取沉渣及皮肤组织剪碎分别接种于血平板、中国兰平板、沙堡弱培养基、脑心浸膏琼脂上培养,培养时间根据培养条件不同,实验室有不同的标准。2、颗粒的采集和分析医生用注射器对柔软而尚未溃烂的结节进行穿刺来获得颗粒,如果失败,也可以用解剖针或通过吸取窦道中流出的分泌物来得到颗粒。若病变不流脓,收集20~30个颗粒,用70%的乙醇洗涤,然后用生理盐水冲洗,进行培养。肉眼观察这些颗粒可提供病原学方面的线索。黑色颗粒提示真菌感染;小的白色颗粒常表明诺卡菌感染;针头大小的白色颗粒既可以来自真菌,也可以来自放线菌。小的红色颗粒对白乐杰放线马杜拉菌具有特征性,而黄白色的颗粒可源于放线菌或真菌。
1、X线医生会对患者足部等相关部位进行X线检查,帮助明确肿块部位与邻近组织关系,还可观察有无骨质破坏和增生。2、CT有助于确定更加明确骨骼受累的程度。最常见的而且是特征性的表现为局灶性的骨质破坏,伴有空洞的形成。在放线菌性足菌肿中,骨骼的损害范围小而数量多,在真菌性足菌肿中正相反。CT扫描也可以帮助明确病变的范围。
医生还可选择病理组织活检,病理主要表现为化脓性肉芽肿,颗粒位于脓肿的中央,颗粒内可见纤细的菌丝,周围可见大量的炎性细胞、上皮细胞、巨噬细胞和多核巨细胞浸润,绕以致密的纤维组织及毛细血管。
医生可通过显微镜直接检查可以对足菌肿进行确诊,同时还可以区分病原菌是真菌还是放线菌。放线菌的颗粒有非常细的菌丝(直径<1μm),而真菌的颗粒含有短菌丝(直径在2~4μm),有时具有色素。直接镜检观察经氢氧化钾处理过的压碎颗粒可以见到这些菌丝,而在染色后的组织切片中更容易观察到。
医生根据患者局限性皮肤肿胀、窦道形成及颗粒排出的临床表现,结合组织病理、X线、病原培养等辅助检查可做出明确的诊断。
1、皮肤结核、肿瘤皮肤结核多发生于面颈部,病灶内可查到抗酸结核分枝杆菌;皮肤肿瘤病理可见恶性细胞。2、孢子丝菌病手背、上肢及面部多见,为沿淋巴管分布的皮下结节,组织真菌培养可见透亮纤细菌丝及梅花状的孢子。3、着色真菌病多见于下肢,为疣状增生结节、斑块,分泌物或组织病理可见棕色、有横隔的硬壳孢子。
医生首先会注意查明致病菌的类型,再根据病原菌采取相应的药物治疗。真菌感染选择合适的抗真菌药物治疗,而放线菌感染所致的应联合多种抗生素进行治疗。
1、真菌感染引起可用下列药物患者可遵医嘱使用酮康唑、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特比萘芬等药物。酮康唑一般连用8个月;伊曲康唑遵医嘱逐渐减量使用,连续用药1年以上;两性霉索B是对顽固病例为最有效的药物,疗程要足够长,还可在皮损局部进行局封注射治疗。2、放线菌感染引起可用下列药物放线菌性足菌肿要用多种抗生素联合治疗,治愈率较高。磺胺类为首选药物,如磺胺甲异恶唑与甲氧苄啶,与链霉素联合治疗效果更好。氨苯砜也可作为一线药物,还可选择青霉素。
酮康唑、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特比萘芬、磺胺甲异恶唑、甲氧苄啶、青霉素
早期局部损害可以手术切开引流或手术切除。对严重破坏的骨质、脓肿组织和瘘管,也可以手术切除。切除范围一般较病变位置较大。对于感染严重,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能需要截肢。
治疗周期患者的实际病情及所感染的致病菌而定,选用不同的药物治疗,治疗时间也会有所差异,真菌感染所致的患者一般在8个月作用,放线菌感染所致的患者需要0.5~1年。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经过积极采取有效的治疗,放线性足菌肿患者治愈率较高,可达80%~95%,而真菌性足菌肿治愈率没有放线菌性足菌肿高。若积极采取相应的正规治疗,可能会导致骨骼受累,严重时需要截肢。
足菌肿会严重影响患者足部功能,重症者或治疗不及时将被截肢。
足菌肿一般是无法自愈的,因此一旦出现异常患者要及时就医咨询,由专业医师采取相应的药物治疗。
足菌肿通过积极的采取药物等治疗措施是可以治愈的。
放线性足菌肿患者治愈率较高,可达80%~95%,真菌性的相对较低一点。
本病有复发风险。
如果不除掉所有的感染灶,复发是不可避免的。经积极的治疗去除所有的感染灶,可防止复发。
部分患者由于治疗不及时、病情严重,累及到了足部的骨骼,会影响患者足部的正常功能,严重时会进行截肢。
良好的日常护理可以缓解疾病给患者带来的不适,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促进疾病的恢复。日常生活中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由于足菌肿患者的治疗周期一般较长,患者容易丧失信心,产生悲观心理。家属要注意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多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内心的想法,从而帮助患者建立信心。
足菌肿的患者一般需要服用药物治疗,患者日常生活中一定要遵医嘱用药,不可自行滥用药物或增减药物。用药的过程中注意有无皮疹、血尿等不良反应的出现,若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经手术治疗的患者,注意保持创口卫生清洁干燥,遵医嘱按时换药,避免发生感染。
1、患者日常生活中尽量避免外伤和接触腐物,有外伤时要及时对症治疗。2、患者注意休息,药物治疗的患者注意避免反复刺激患足,手术治疗的患者应该卧床休息,家属协助患者在床上适度活动另一肢体,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压疮形成。3、做好居住环境的卫生,患者也要注意个人卫生,尤其是保持皮肤清洁。
患者遵医嘱复诊,由专业医师评估病情的恢复情况。
该病无特殊的饮食调理,日常生活中正常饮食即可。平时可加强自身营养,同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患者清淡饮食,多吃富含维生素的蔬菜水果,促进伤口愈合,多吃富含蛋白的食物。
患者注意避免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同时建议戒烟戒酒。
疾病恢复期间,少吃牛肉、羊肉、韭菜、茴香等辛香发散之物,以免影响疾病的康复。
1、日常生活中注意做好自身防护,避免足部被刺伤等。2、建议平时不要直接赤脚接触地面,尤其是在环境差的地方。3、加强皮肤护理,日常生活中注意清洗皮肤。4、积极治疗躯体皮肤破溃、创伤、感染等。5、足部出现异常症状及时就医。
尚无特殊有效的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