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特王室早期有哪些历史?数不清理还乱的那么多埃米尔怎么来的?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沙特王室虽然被很多人视作土包子一样的部落酋长,但事实上,作为当今世界历史最悠久的王族之一,沙特王室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18世纪初,沙特王室的始祖穆罕默德·伊本·沙特从穆克林家族中自立门户,以他父亲的名字“沙特”命名这一新的支系家族。后来他逐步控制了所在的德拉伊耶城(今利雅得附近)。1744年,穆罕默德·伊本·沙特与瓦哈比派的创始人谢赫穆罕默德·伊本·阿卜杜·瓦哈卜结盟并联姻,称埃米尔,正式建立了德拉伊耶酋长国,即沙特第一王国。沙特家族掌控世俗权力,谢赫家族则掌握教权。1793年阿卜杜·瓦哈卜死后,时任埃米尔的阿卜杜勒-阿齐兹·本·穆罕默德继承了他的伊玛目头衔,成为瓦哈比派的教长,实行政教合一制度,此后王国统治者皆以伊玛目为君主称号。不过谢赫家族仍然作为神职人员阶层的领袖负责宗教事务。这一统治模式一直延续至今天。到了沙特·本·阿卜杜勒-阿齐兹时,沙特第一王国达到鼎盛,他击败奥斯曼帝国,夺取了麦加和麦地那,王国疆域囊括了今沙特、阿联酋、卡塔尔的全境和阿曼北部。然则好景不长,卷土重来的奥斯曼和埃及联军于1818年灭亡了沙特第一王国,末代伊玛目阿卜杜拉·本·沙特被处死,德拉伊耶城被夷为平地。
穆罕默德·伊本·沙特的一个孙子图尔基·本·阿卜杜拉·本·穆罕默德于1824年收复了德拉伊耶地区,称伊玛目,以利雅得为首都建立了内志酋长国,即沙特第二王国。王国的领土大幅缩水,极盛期也仅据有今沙特阿拉伯的中部和东部以及阿联酋、卡塔尔等地。可是沙特家族却内斗频繁。阿卜杜勒-拉赫曼·本·费萨尔·本·图尔基是王国最后一位伊玛目,他能力欠佳,能够登基完全是由于两个兄长因争夺王位引发的长年战争,继位之后阿卜杜勒-拉赫曼继续面临其兄阿卜杜拉·本·费萨尔·本·图尔基的挑战。最终内战导致沙特家族对国家的控制有名无实,与奥斯曼帝国联系紧密的哈伊勒地区强大部族——舍迈尔部落的拉希德家族乘机夺取了整个内志,阿卜杜勒-拉赫曼于1891年辗转逃往科威特,沙特第二王国灭亡。后来他几次尝试复国均告失败。
下面正式开始介绍如今的沙特王室。本文以时间为主线,希望读者将文章视作一个整体,不过为了行文方便,以国王为纲划分章节,未担任过国王的诸多亲王及他们后代的介绍则穿插于各章之中。
因为大家都反映弄不清楚关系,我找了张国王世系图,当然图中未登基的亲王都没有列入。另外这张图中沙特·本·费萨尔·本·图尔基和阿卜杜勒-拉赫曼·本·费萨尔·本·图尔基的顺序倒掉了,不论是按出生时间还是登基时间,沙特都比阿卜杜勒-拉赫曼要早。
一、沙特阿拉伯的缔造者——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
沙特阿拉伯王国(即沙特第三王国)的第一任国王是阿卜杜勒-阿齐兹·本·阿卜杜勒-拉赫曼·本·费萨尔·沙特(1876.07-1953.11),通常被称作伊本·沙特,他是沙特第二王国末代君主阿卜杜勒-拉赫曼的长子。
相对于他无能的父亲,阿卜杜勒-阿齐兹英明神武,一手复兴了沙特王室。1901年,26岁的阿卜杜勒-阿齐兹在科威特埃米尔的资助下,带领兄弟和亲属前往内志地区从事劫掠活动,打击亲近拉希德家族的部落。劫掠获利颇丰,队伍也因此壮大。1902年1月,阿卜杜勒-阿齐兹率领约40人乘夜从棕榈树上潜入利雅得,斩杀拉希德家族委任的市长,夺回了利雅得。随即他自称利雅得埃米尔,这标志着沙特第三王国的建立,而才华出众、深孚众望的阿卜杜勒-阿齐兹也在当年6月其父主动退位后正式成为沙特家族的领袖,阿卜杜勒-拉赫曼则保留了伊玛目的头衔,作为国家的精神领袖。
随后的两年内,得到几个大部落支持的阿卜杜勒-阿齐兹从拉希德家族手中收复了半个内志。尽管在1904年,他被获得奥斯曼援军的拉希德家族打得大败,但仍坚持游击骚扰,迫使奥斯曼军队撤退,终于在1912年统一了内志地区。随即,他对传统的贝都因部落武装进行了整编,将他们编入其创立的瓦哈比主义军事组织伊赫瓦尼(兄弟会),同时开始实行游牧民定居计划,以加强对各部落的控制。
1913年阿卜杜勒-阿齐兹占领了阿拉伯半岛东海岸的哈萨和盖提夫,此后利雅得酋长国又被称作内志和哈萨酋长国。之后他通过与英国人结盟逐步扩张领土,宿敌拉希德家族则因内斗而分崩离析。1921年,在宗教领袖们的拥戴下,阿卜杜勒-阿齐兹加冕为内志苏丹,同时获得了伊玛目的头衔,国家也随之更名为内志苏丹国。他于当年彻底征服了拉希德家族的杰拜勒舍迈尔酋长国(哈伊勒酋长国),1925年又攻占麦加,进而吞并了汉志王国,终结了圣裔哈希姆家族对麦加长达七百年的统治,完全统一了阿拉伯半岛中部。由于当时汉志地区的居民对于原教旨主义的沙特王室普遍缺乏信任,阿卜杜勒-阿齐兹未将汉志直接并入内志苏丹国,而是于1926年1月在麦加加冕为汉志国王,这样他就能以苏丹的身份继续统治内志及其属地,同时又能以国王的名义管辖新征服的汉志王国。1927年1月,阿卜杜勒-阿齐兹将内志苏丹的称号改为内志国王,内志苏丹国也由此变为内志王国。这两个王国通常被合称为内志和汉志王国。
由于当时阿拉伯半岛的其它部分都在英法的控制之下,除了零星的边境冲突外,阿卜杜勒-阿齐兹就此停止了领土的扩张,并禁止下属劫掠和讨伐英国控制区的非瓦哈比教派穆斯林。这引起了在夺取江山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的伊赫瓦尼组织部分高层的强烈不满,而且他们思想极端,对阿卜杜勒-阿齐兹推进现代化的内政方针和亲近英国的外交政策也很反感。矛盾最终酿成了伊赫瓦尼组织中三个主要大部落的叛乱。
在镇压了长达三年的叛乱后,阿卜杜勒-阿齐兹将伊赫瓦尼组织改编为直属国王本人的国家卫队,随后又剥夺了五个弟弟的军权和王位继承权,但仍给予他们尊崇的地位和一定实权。其中,战功卓著的穆罕默德·本·阿卜杜勒-拉赫曼被任命为麦加省长,可他并不甘心自己一系彻底与王座绝缘,努力想将自己的儿子们加入继承顺位,此举导致他与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决裂,结果长子哈立德·本·穆罕默德死于一场离奇的车祸,本人也被完全边缘化,丧失了一切权力。不过他的后代并没有因此受到太大打击,次子法赫德·本·穆罕默德后来担任过重要的盖西姆省的省长,目前,穆罕默德·本·阿卜杜勒-拉赫曼的曾孙辈仍然在沙特政商界占有一席之地。另一位同样伴随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南征北战功劳赫赫的弟弟阿卜杜拉·本·阿卜杜勒-拉赫曼则因年幼没有争取王位的能力,故很受国王的信任,频繁参与国家决策和外事活动。老国王死后,由于阿拉伯人的传统——长者在家族中拥有极大话语权,因而阿卜杜拉·本·阿卜杜勒-拉赫曼也颇受后几任国王的尊敬,并在几次重大事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的后代如今主要活跃在商界。
1932年9月23日,阿卜杜勒-阿齐兹将他所统治的内志王国及属地、汉志王国和其它地区正式合并,建立沙特阿拉伯王国,并加冕为第一任沙特阿拉伯国王。阿拉伯语中国王叫作马利克,不过这一词语通常被意译为国王,而不像其它头衔那样采用音译。
除了武力征服外,阿卜杜勒-阿齐兹巩固统治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与大部落联姻,以至于有个笑话说阿卜杜勒-阿齐兹统一阿拉伯人的唯一方式就是在床上。而一个妻子来自的部落越重要,她就会越得宠,当然她所生的儿子们也就越受国王偏爱,再加上母系部落的支持,他们也就有更大的机会登上王位,其中最有名的自然是苏德里七兄弟了。家族内部联姻也非常普遍,同父异母兄弟所生子女结亲很常见,因此沙特王室成员往往有着复杂亲属关系。“我和我的兄弟一起反对我的堂兄弟;我的堂兄弟和我一起反对陌生人。”,这句著名的阿拉伯谚语贴切地反映出沙特王室的内部关系,同父同母兄弟往往紧密抱团形成合力优先与异母兄弟竞争,在位的国王则尽力提拔自己的子孙和同母兄弟的后代,而他的同母兄弟也能够对国王的政策产生决定性影响。久而久之,这种任人为亲的风俗导致沙特国内各要害部门分别为不同支系掌控,他系难以染指,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费萨尔系对外交部的垄断。
阿卜杜勒-阿齐兹统治国家的方式起初非常原始,他将国土分封给兄弟子侄们治理,而那些经由征服或联姻臣服于他的部落仍旧占据大片土地。当时的沙特尚未建成有严格层级的地方行政体系,管理各地的王室成员统一被冠以埃米尔的称号,不论他们管辖的是一个省还是一个村,这一称号也成为他们统治地方的法理依据,类似于我国西汉的诸侯王。这里需要明确的是,王室成员本身就拥有埃米尔的头衔,而他们担任的地方长官的名称则是地方名加上埃米尔,比如图尔基王储曾任盖西姆省埃米尔、费萨尔·本·图尔基王子曾任卡夫吉镇埃米尔。埃米尔作为官名一直延续到了今天,不过使用范围已不像当初那么泛滥,仅用于一省的正副省长。另外,可能是为了营造权力规范化的良好形象,沙特在对非阿语国家的宣传中,已很少用埃米尔称呼省长,而是改用西方化的governor(省长)。本文为了减少歧义,统一用省长称呼各省的行政长官。
沙特阿拉伯是当时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不过1938年发现的大油田在为沙特家族带来巨额财富的同时也大大增强了他们的实力和影响,国王得以全力推进他早年提出的游牧民定居计划,大批部落被强制定居生活,部落之间的冲突和仇杀被禁止,在意识形态方面则体现为瓦哈比主义思想的大力推行,以此合法化国王的统治,控制臣民的思想,旧有的宗教法条和习俗被大量废止,代之以瓦哈比派认可的法律。
通过这一系列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举措,阿卜杜勒-阿齐兹逐步将所征服的广袤土地和众多部落统一为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国家。虽然直到今天,沙特的部落在社会生活中仍扮演着重要角色,但部落在政治事务上已不再占据主导地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