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主要弟子都是什么样的人?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孔子弟子据传有三千人,人才辈出,《史记》中记载,“孔子曰:‘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皆异能之士也。”在这些优秀弟子的身上,有着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近期,读了傅佩荣教授的《孔门十弟子》,能够让读者领略到这些弟子的个性和风采,从而更完整的去感受《论语》的魅力。
傅佩荣教授师从方东美、余英时等著名学者,是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目前是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傅佩荣教授在宗教哲学、中国哲学(孔孟老庄思想)以及译解中国儒道传统经典方面有很高的造诣,曾在央视《百家讲坛》主讲《孟子的智慧》。《孔门十弟子》这本书,是傅佩荣教授在山东卫视“新杏坛”讲座的修订文稿,既是对孔门优秀弟子的立传,也借此对儒家思想进行了解读,其中有很多傅佩荣教授的独到见解。全书有三个特点:
《论语》是现代人十分熟悉的古代典籍之一,大量的名言警句沿用至今。但《论语》所发生的年代,距今已2500余年,其中思想深邃奥妙,因此,学懂《论语》并非易事。傅佩荣教授推荐了一条捷径,那就是取法这些孔门弟子。
在《孔门十弟子》中,傅佩荣教授选择了颜渊、子路等十位优秀弟子,他们经历不同,性格各异,比如:颜渊好学,子路果敢,曾参勤勉,冉有多才。该如何有效的学习他们,傅佩荣教授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对于这些孔门弟子,傅佩荣教授认为不止有学习取法的正面榜样,也有引以为戒的反面教材。比如冉有做官时,既有假公济私的嫌疑,也不能劝阻从政者的恶政,让孔子很不满意,号召弟子们对冉有“鸣鼓而攻之”。
另外,这些弟子跟随孔子求学,本身也是一个集体,就像现在的同学关系一样,在他们之间也有着互相推崇、互相帮助,或者互相激辩的情形。
孔子问子贡,他与颜渊谁更杰出。子贡回复孔子,自己的能力与颜渊相差太多,自己闻一知二,而颜渊却能够闻一知十。这是孔门弟子之间互相推崇的表现。
樊迟资质较差,有时对孔子的思想不能领悟,便找子夏帮他补习。有一次,孔子说“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没有听懂,子夏便列举了舜提拔皋陶、汤提拔伊尹的故事,帮他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这是孔门弟子之间互相帮助的表现。
子游认为,子夏不教学生做人的道理,总是教一些基本礼仪,这种教学方法有问题。子夏则辩称,教学就要从最基本的开始,总说一些大道理,会让学生好高骛远。这是孔门弟子之间互相激辩的表现。
这些孔门弟子之间的互动,不仅促进了孔门的团队和谐,而且也为儒家思想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使之更加严谨高深。
孔子的智慧,被颜渊评价为“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子贡曾经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一个人贫穷时有自尊,富贵后能自省,在一般人的认识上,已经是很难做到的事情了。孔子却认为,虽然称得上合格,但在境界上还远远不够,不如“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这就是孔子与弟子之间的境界悬殊。
曾参是孔子的杰出弟子之一,后来被称为曾子。他十分孝顺,可是他的父亲脾气不好,经常打他,他从来不会逃跑,任打任骂。孔子知道后,告诉他这样做不对。曾参糊涂了,因为孔子经常讲论孝道,儿子心甘情愿挨老子打,也算孝道的一种表现。孔子给他解释:“跑还是不跑,要取决于你父亲手中棍子的粗细。如果棍子细,就任他打;如果棍子粗,就赶紧逃。否则,因为棍子太粗把你打伤,你的父亲会伤心,别人也会耻笑他。”虽然家庭暴力并不提倡,但通过这件事,也体现出了孔子对于孝道理解上的精细之处。
当然,孔子的智慧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来自于学习与生活,与弟子之间的互动,也是重要来源之一。比如子夏曾经问孔子“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是什么意思,并由此引申到与礼的关联上,帮助孔子对于礼的理解更深了一层。所以,孔子感叹子夏给了他很大的启发。
对于弟子,孔子也不是正襟危坐、不苟言笑的形象,他偶尔也会开些玩笑,活跃一下气氛。子游在武城当县长,教老百姓唱《诗经》,孔子听到后,“莞尔而笑”,说:“割鸡焉用牛刀?”这其实是他看到子游的做法后十分开心,随口说出的一句玩笑话,但子游却很认真,跑到孔子那里去辩解,孔子只得告诉他,“前言戏之耳”。
对于教学方法,孔子则开创了因材施教的先河,针对不同学生提出的同样的问题,他所给出的答案并不相同。比如子游、子夏向他请教孝道的问题,他对子游强调要尊敬,对子夏则强调要关爱。也许,这都是他为弟子量身制作的标准答案吧。
傅佩荣教授是在学习西方哲学之后,开始对国学的研究,可谓学贯中西。他不仅潜心精研儒家思想,也专注于研究道家思想,形成了自己对中国传统哲学的系统性认识,具有很多独创性的观点。在《孔门十弟子》中,便可以接触到他的很多观点,从而丰富并加强对于儒家思想的理解。
傅佩荣教授认为“仁”作为孔子思想的核心,主要内涵便是真诚。在颜渊向孔子问仁时,孔子给出的答案是“克己复礼”。
“克己复礼”通常被解释为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傅佩荣教授认为不是这样,因为“克”在古代还可以表示“能够”,在《康诰》中有“克明德”,在《帝典》中有“克明峻德”,这里面的“克”字都是“能够”的意思。因此,傅佩荣教授认为,“克己复礼”的意思应该是:能够自己做主,去实践礼的规范。
傅佩荣教授对于“克己复礼”的重新解读,便源自自己对于“仁”的真诚论。他认为,儒家的生命力,不在于表现在外,而是内在如何加强自身修养。比如颜渊,“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里所体现的便是颜渊的修养境界,并没有着眼于必要的生活条件,而是寻求更高层次的需求。
也是缘由于此,傅佩荣教授认为“仁”并不是一个名词,而是动名词,也就是说,“仁”不是完成的状态,而是正在进行的状态,所以,孔子从未称赞过哪个活着的人符合仁的标准。傅佩荣教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