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疫情提前 西双版纳确诊13例病例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夏季到了,蚊虫开始活跃起来了。
因此我们要谨防蚊子引发的登革热病,下面就带着大家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西双版纳州出现13例登革热病例 6月28日下午,云南网从西双版纳州人民政府新闻办了解到,西双版纳州自6月23日发现首例登革热病例以来,截止6月27日24时,累计确诊报告感染病例13例(勐腊县:4例输入病例,景洪市:9例本地病例),无重症和死亡病例。
通报称,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一种疾病,于2013年开始在西双版纳州出现,主要通过伊蚊(花斑蚊、黑斑蚊)叮咬传播,主要症状是发热、头痛、胃痛、肌肉痛或关节痛。
据了解,由于今年该州高温多雨,登革热疫情较往年提前近两个月。 为加强登革热疫病防控工作,州市县人民政府成立了登革热疫情应急处置领导小组,积极开展登革热疑似病例的筛查、医治;组织广大群众全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灭蚊工作;商务、卫生检疫、旅游、民航等部门积极强化出入境人员的管理,防止疫情扩散;新闻宣传部门积极加强对公众健康教育和疫病防治知识的普及,提高群众对疾病防治的知晓率。
登革热是可防可治疗的一种疾病。
清除蚊虫滋生积水,防止蚊虫叮咬是预防登革热的关键。国家和省卫计、疾控等部门已安排专家到西双版纳州检查指导疫情防控工作。州政府已在组织和动员有关力量进行大规模的灭蚊防疫活动。 延伸阅读:什么是登革热 登革病毒为黄病毒科中的黄病毒属,是单股正链RNA病毒,病毒耐低温,在人血清中保存-20℃可存活5年,-70℃可存好8年以上。
但不耐热,50℃30分或100℃2分中即可灭活,不耐酸,用洗涤剂、乙醚、紫外线和0.65%甲醛溶液可以灭活。目前已分离出4个血清型的登革病毒,均有致病性。
伊蚊(包括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是其主要宿主,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患者在发病1日至发病后3日内传染性最强。少数患者在热退后第3日还可从血液中分离到病毒。 登革热的诊断 根据流行地区、雨季发病的流行病学特点,患者出现两度高热,全身疼痛,明显乏力,在第一次退热或第二次高热时出现皮疹,有淋巴结肿大,白细胞数减少等,即考虑为登革热。
双份血清恢复期抗体滴度比急性期升高4倍以上,或急性期补体结合试验抗体效价1:32以上,即可作出诊断。注意与流行性感冒、钩端螺旋体病、麻疹、猩红热、伤寒、疟疾、黄热病等鉴别。 登革热的治疗
1.一般治疗 患者住有防蚊设备的隔离病房。
急性期应卧床休息,直至体温、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无出血倾向,才可适当活动。
饮食以流质或半流质的富含营养的易消化食物为宜。注意清洁口腔和皮肤,保持粪便通畅。
2.降低体温 对高热患者宜先用物理降温,如冰敷、酒精拭浴,慎用止痛退热药物。对高热不退及毒血症状严重者,可短期应用小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如口服泼尼松。
3.补液 对出汗多、腹泻者,先作口服补液,注意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必要时应采用静脉补液,纠正脱水、低血钾和代谢性酸中毒,但应时刻警惕诱发脑水肿、颅内高压症、脑疝的可能性。
4.降低颅内压 对剧烈头痛、出现颅内高压症的病例应及时应用20%甘露醇注射液快速静脉滴注。
同时静脉滴注地塞米松,有助于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对呼吸中枢受抑制的患者,应及时应用人工呼吸机治疗。
5.止血 有出血倾向者,给予卡巴克洛、维生素K等一般止血药物,出血量大时可输全血或血小板。 登革热的预防
1.管理感染源 地方性流行区或可能流行地区要做好登革热疫情监测预报工作,早发现,早诊断,及时隔离治疗。
应尽快进行特异性实验室检查,识别轻型患者。对可疑患者应进行医学观察,患者应隔离在有纱窗纱门的病室内,隔离时间应不少于5日。加强国境卫生检疫。
2.切断传播途径 防蚊、灭蚊是预防本病的根本措施。改善卫生环境,消灭伊蚊滋生地,清理积水。喷洒杀蚊剂消灭成蚊。
3.保护易感人群 提高人群抗病力,注意饮食均衡营养,劳逸结合,适当锻炼,增强体质。在流行期间对易感人群涂布昆虫驱避剂,以防蚊虫叮咬。 相关新闻:云南登革热病例增加如何有效预防登革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