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教案78(说课)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声声慢教案78(说课)
《声声慢》说课稿
一.说教材
《声声慢》编排在必修四第三专题“词别是一家”板块的最后一首,也是高中语文必修教材讲到的最后一首词,因此比较适合学生运用学习过的诗词鉴赏方法来欣赏本词。《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是女词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里的生活感受,一行行抒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一行行反映的都是孤独凄凉的境况。国破家亡,引起的国恨家愁,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这首词与她的早期词作相比,在情感内涵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失去了丈夫,词人深切地感受到人间的孤独和人生的乏味,往日的一切都失去了意义和亮色。这是词人情感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在这里,可以补充她的前期作品,既可帮助学生完整阅读李清照,也可帮助学生读懂那个时代的动荡和变迁,还可以帮助学生分清“此愁”与“彼愁”的天壤之别。
二.说学生
1、九年级上学期,学生诵读过李清照的《武陵春》、辛弃疾《破阵子》,对李清照的身世经历有所了解,学生应该对豪放和婉约的说法也有所了解。但这两首词在初中教材中都属于“课外诵读篇目”,可以断定,学生对李清照的身世经历、靖康之耻以及豪放、婉约的风格都掌握得不深。
2、本首词之前,学生学过柳永、苏轼、辛弃疾这三大家的作品,对词的文体常识和基本鉴赏方法已有所掌握,对豪放和婉约的风格特点也有大体认识。
3、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专项教学诗歌,教师已经比较系统地讲授了形象与意象的概念、特点,并初步培养了学生分析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与情感的能力。
4、尽管有这些学习本词的有利条件,但现在的中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喜爱程度差别很大,对于喜欢这些作品的同学,要让他们“一见钟情,从此倾心”;对于那些不喜欢诗词的同学,也要想尽一切办法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力求做到“日久生情,至少曾经”。
5、我所面对的海宁一中的学生整体水平海宁排第二,够聪明的学生不够勤奋,够勤奋的学生不够聪明,多数的学生是属于这样的类型,因此在课堂上既要重基础也要重能力。
6、学生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是李清照前、后期作品不同风格的把握和意象分析的准确性不够。
三.说教学目标
依据教学目标,参照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的重点、难点如下:
教学目标
1、了解个人生活遭遇与作品创作的密切关系以及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属性。(知识与能力)
2、通过分析词中的意象,体会词中“言有尽意无穷”的思想情怀。(过程与方法)
3、体会词人沉重的悼亡之悲、故国之思、亡国之痛等无以排遣的愁情。(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的重点、难点
1、诵读是诗歌教学的不二法门。本课教学以诵读为线索,串起对内容、意象、意境和情感的品味与赏析。
2、诗歌作品的核心在于意象和意境的创设。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对典型意象的赏析,引导学生进入意境,品味情感。
3、这首词选择的意象很符合传统的审美视角,挖掘词中意象的丰富而又复杂的内涵是本课教学的另一个难点。
四.说教法与学法
教学方法:
1、诵读鉴赏——反复的诵读贯穿整节课,带动对内容的感知,对意象与意境的品味,对感情的体验,对婉约词风的鉴赏。
2、质疑探究——布置预习作业,要求学生圈点批注,列出疑难问题。课堂上,鼓励学生互相质疑,互相解疑,达到掌握词作思想内容和情感基调的目标。
3、讨论探究——质疑探究后,出示本课教学所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即如何解读“淡酒”、“雁”、“黄花”、“梧桐”等意象的问题,发动学生讨论,各抒己见,逐步形成对重点意象的一致认识。
4、分析讲授——上述三种方法,还不足以帮助学生把握艺术特点。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相结合的特点,叠字的巧妙运用,这些内容的教学以教师的分析讲授来完成,更直接,也更有效。
学法指导:
教学相长,教与学是紧密相联、相互促进的。学法上我希望自己能把学生学习宋词的热情煽得旺旺的,能点燃他们兴趣的熊熊大火,使学生个个喜欢宋词,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此基础之上,熟练地运用知人论世法、以意逆志法、意象分析法,养成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最终使学生达到“不待老师教,自能读书”的水平。
五.说教学过程
(一)、流程
1、导入:学生放声自读——录音范读——学生齐读
2、整体感知
(1)明确词眼“愁”
(2)由“愁”引进李清照的知识点
强调以靖康之耻为界的前、后期作品的不同风格,以《如梦令亭日暮》为例说明前期之愁为闲愁,后期之愁为“国恨家愁”。(知人论世法)
(3)抒情方式:
直接:首句、末句
间接:意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4)男、女学生各一名朗读
3、意象研习
(1)寻找词中意象
(2)师生共同分析意象“淡酒”“黄花”,学生讨论并明确其他意象的传统意义和审美特征
(3)学生再次齐读
4、师生共同小结提升
愁的具体内涵:亡国之恨,丧夫之悲,颠沛之苦
手法的运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意象
(二)难点攻克
1、问题的设计
我用3个设问来串联整堂课
Q1:词作的词眼是什么愁”
由愁引出李清照的文学常识,强调前、后期作品的不同风格
由愁可以确定本词是属于抒情的词,很自然地转到下一问
Q2:从抒情方式来看,可以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那么词中哪些是直接抒情,哪些是间接抒情,请分别找出来。
从间接抒情转到下一个问题
Q3:词中有哪些意象,如何理解ext>
找出意象,明确这些意象营造了怎么样的意境,具有怎么样的传统意义与审美特征。
这样的设计既符合学生由熟悉到陌生、由简单到复杂的认识事物的规律,也使得课堂各部分之间环环相扣、紧密相连、浑然一体。
2、诵读设计的根据
第一次:学生放声自由朗读熟悉并初步感受词作
第二次:听录音,集体模仿朗读把握情感起伏和节奏
第三次:男、女生各一名朗读词作整体感知后,带着“愁”情朗读
第四次:学生再次齐读具体把握意象后,“愁”情进一步加深
语文课,特别是诗词必须重视诵读的重要性。
①诵读可以发现和纠正学生不正确的读音和断句。大家在课堂上大声朗读就可以及时纠正错误。②多诵读有助于理解文意。诵读是打开思路的钥匙,多诵读能培养我们良好的语感,诵读出来才能更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在的思想感情。③多诵读能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语言的韵律和美感要通过声音来体现。中国语言的美不仅体现在内容和形式上,还表现在声音上,节奏、韵律、排比、对仗,只有用声音才能充分体现出来。
3、学生预设问题的解决
(1)作品风格的把握
采用知人论世法,结合词人生平经历,并补充前期作品以《如梦令亭日暮》为例说明前期之愁为闲愁,后期之愁为“国恨家愁”。
(2)在分析意象时,学生普遍觉得难度较大,他们很难从意象中获取重要信息来解读意境,多数同学的分析缺乏准确性。针对这个问题,我在过程上进行突破。先选取比较典型的意象共同分析,再授之以正确的“慢镜头”式的处理方法:找物象——落空物象特征或修饰语——意境水到渠成地得到。同时把课内意象在其他诗词中的意义作一比较,明确意象的象征义是基本固定的,让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六.教后感
优点:1、线条清晰,过程自然流畅
2、意象分析比较透彻到位
3、有意识地强调诗词鉴赏方法
缺点:1、教师授课语言不够诗意
2、学生学习诗词的热情调动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