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快问快答

「钳形运动」是一种怎样的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钳形运动」是一种怎样的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钳形运动」是一种怎样的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钳形运动”一词最初出现在中国公众的视野中,应该还是13年前:

在这样的语境下,“钳形运动”是指:相当一部分人工作和居住的地点不在同一座城市,这部分人多数的消费均在他们所生活的城市,由此也带来居住地的繁荣——这种现象叫做“钳形运动”。

但似乎这一最初的概念,并没能激起太大水花。至少在公共媒体中,我们很少再听到或看到它。

“钳形运动”于近期再次引起话题,则是得益于诺兰导演的新作《信条》:

《信条》中,使用了大量的“时间旅行”,并且,这个时间旅行同其他科幻片中的旅行不一样——过往常见的,是你在瞬间或超高速跳跃到时间线上的另一个点,一旦跳跃完成,之后的事情就和往常一样了;但在《信条》中,则特别强调了“时间逆转”:不存在跳跃,所有人都是全程维持每秒一秒的速度,只不过有些人的方向和别人相反......

画成图,或许会更直观一些:

那么,《信条》里的“时间钳形运动”是什么呢?

是诺兰导演把时间拆解开,就如同解开一段两股绳索,一个代表过去,一个代表未来......

剧中最大的“钳形”,是小黑作为男主,没有姓名,没有家人——有一种说法:人类起源于非洲——用一个没有名字的黑人主角,导演或许正是在把人类对于“时间”的思考,推演到非洲大陆那个原点......

《信条》中还出现了一种战斗方式:“时间钳形战术”——以时间逆流技术为基础条件,建立两支小队,在两个不同的时间点对同一个时间、同一个地点的建筑发起攻击——无论有多少人试图改变这场战斗的结果,这都终将是一场从一开始就已注定的输赢......

——这是因为《信条》所信奉的,是“宿命论”,而这,也正是与好莱坞所代表的美国主流意识形态中的宗教信仰层面相适应的......

我差点以为说的是信条那个。。。

简单来说 钳形运动就是你居住的城市和工作的城市不一样,但是消费却大部分在于居住的城市,并为居住的城市带来消费。

举我身边例子来说,张三在深圳某公司上班,因为房价原因只能在东莞买了套房。每天上下班都通过高铁+地铁的方式进行,或者自行驾车。那么张三,对于深圳来说,消费可能只是单纯的午饭,或者日常的吃喝消费,附带少许的交通费用,估计也就占总消费10%。当张三下班回到东莞,购买日用品,吃喝玩乐等等。正常来说 人大部分都只会在生活区附近进行消费,排除特定情况,比如深圳才有的餐厅或者购物场所。(不过正常情况谁会拿着一大堆东西去坐地铁回另一个城市呢)

按以上情况分析,张三的消费,极大部分是给予了东莞,而不是深圳。这就是钳形运动

但是产生钳形运动的前提是,交通便利。如果没有地铁,高铁,私家车等交通工具,除非压力极大,不然谁会一天24小时,只是上下班通勤就用4-6小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