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快问快答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出自哪?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出自哪?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出自哪?

出自《尚书·五子之歌》。

所在段落原文:

太康尸位,以逸豫灭厥德,黎民咸贰,乃盘游无度,畋于有洛之表,十旬弗反。有穷后羿因民弗忍,距于河,厥弟五人御其母以従,徯于洛之汭。五子咸怨,述大禹之戒以作歌。

其一曰:“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予视天下愚夫愚妇,一能胜予,一人三失,怨岂在明,不见是图。予临兆民,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为人上者,奈何不敬?”

译文:

太康处在尊位而不理事,又喜好安乐,丧失君德,众民都怀着二心;竟至盘乐游猎没有节制,到洛水的南面打猎,百天还不回来。有穷国的君主羿,因人民不能忍受,在河北抵御太康,不让他回国。太康的弟弟五人,侍奉他们的母亲跟随太康,在洛水湾等待他。这时五人都埋怨太康,因此叙述大禹的教导而写了歌。

其中一首说:“伟大的祖先曾有明训,人民可以亲近而不可看轻;人民是国家的根本,根本牢固,国家就安宁。我看天下的人,愚夫愚妇都能对我取胜。一人多次失误,考察民怨难道要等它显明?应当考察它还未形成之时。我治理兆民,恐惧得像用坏索子驾着六匹马;做君主的人怎么能不敬不怕?”

扩展资料:

2013年3月17日,李克强总理在中外记者见面会上的九字箴言“行大道,民为本,利天下”成为热门话题,其中的“民为本”,语出《尚书·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作为经典中的经典,《尚书》总结的治政经验、历史规律和思想观念,具有时代超越性和真理延续性,经典的当代价值亦将日益彰显。

《尚书》中的“民本”思想、“修身”思想、“德治”思想、“和谐”思想,都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内容,都可以转化为现代的价值理念,而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

习总书记说:“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

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道德文化层面的《尚书》学研究和教育可以为匡正人心、凝聚正能量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障。

正确的说法是:“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意思是“根基牢固,国家才能安定,出自《尚书·五子之歌》。

文章首句就说:“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意思是,祖父(大禹)曾经训示我们说:人民可以亲近,不可以轻贱失礼。人民是国家的根基,人民安定了,君位就稳固了,天下也就太平了。虽说此训不一定都是夏禹原话,但这的确反映了中国最早的民本思想。

扩展资料:

中国的民本思想源远流长,但在不同历史时期,其性质有所不同,在夏商周三代时期,基本上是“天命”论笼罩下的民本思想,属于“天命顺民命”的类型。

夏商周的统治者认为,君权是天命赋予的,但天命是顺从民意的,如果统治者不体恤民力,不修德政,天命就会根据民心所向转移到新君那里。如《尚书》之《五子之歌》《汤誓》《泰誓》三篇文章,就代表了夏禹、商汤、周武三王的民本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