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早识字会破坏想象力吗?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在具体阐述这个问题之前,想先奉上一张照片,大家猜猜看,图片上这是什么?
没错,它的确是停车位地锁。
我儿子优酱看到幼儿园门口的这个地锁时,特别兴奋,忙不迭地跟我说:
那时,他三岁半。
再来看一张图片,请问这是什么呢?
有了第一图的铺垫,我想大家应该猜到了,这不仅仅是四辆玩具车,更是一个汉字:
我儿子优酱是个从2岁半开始就对汉字很着迷的小家伙,彼时的他非常热衷观察生活,尤其对路边的广告牌、饭店的菜单、超市的货物上的文字充满兴趣,总缠着大人问这写了什么,那写了什么,我们也都会耐心地回复他的提问,久而久之,他认识的字越发多了起来,也慢慢开始脑洞大开地从寻常生活中找“汉字”——那个斑驳的停车场地锁和整齐排列的玩具车,就是例子。
1、汉字是一种符号
每一个汉字都是音、形、义的结合体,我们就是利用这一个个“结合体”来作为符号,表征生活中许多事物。 皮亚杰认为在2~7岁期间,儿童认知从感知运动阶段发展到了前运算阶段,而这一阶段最明显的变化是表征或符号活动急剧增加。 如果我们把汉字视为一种将生活符号化的结果,根据孩子的兴趣和敏感期,来引导孩子利用生活中常见的汉字表征一些物品,这个过程其实是顺应了孩子的认知发展。
2、鼓励幼儿积累非正式读写经验
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发现,幼儿远在以正规方式学习读写之前,就已经对书面语言有了很多知识。这与孩子所处的环境和经历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孩子所处环境有很多文字符号,而且经常看书、广告牌、清单之类的东西,积累非正式读写经验并非难事。
儿童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非正式读写经验越多,语言和自发读写的发展就越好。所以我国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明确提出:
既然培养幼儿对文字符号的兴趣是有必要的,那为什么公立幼儿园都在推进幼儿园去小学化,不允许提前教授拼音、汉字呢?这并不是因为学习汉字是洪水猛兽,而是通过此举告诫教育机构和家长不要 过度消费 孩子的童年, 罔顾孩子的敏感期发展规律、缺乏科学健康的教字方法、过早过量识字,才是最不可取。
3、把汉字融入孩子的假想游戏,可以有利于想象力的发展
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孩子由于运用符号的能力在发展,他们会格外喜欢参与假装游戏。那什么是假装游戏呢?比如:这个阶段的幼儿可能会把家里的被子枕头叠放一起,当做一座高山,然后假装自己是救援队队长,和兄弟姐妹一起爬上“高山”,展开救援,这就是幼儿在运用自己的符号能力,参与假装游戏。可不要小看这些过家家的假装活动,它的好处非常多:
幼儿习得一定汉字后,就可以把汉字也融入他们的假想活动里,这时,汉字不仅仅是表征身边事物的符号了,孩子们还可以从自己的视角来理解汉字、拆分汉字,借用汉字的字形或者字音来丰富假想活动,正如我开篇讲到的优酱把落地锁和玩具车当做汉字这件事。
4、创造性思维
汉字除了可以融入假想游戏,还可以激发孩子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这是一种思维模式。举个实例:
优酱三岁半的时候给我出了几道字谜:
这三题看似简单,但若一直停留在大人的思维模式里,很难猜出结果;孩子告诉我答案之后,我恍然大悟,不禁感慨,幼儿的想象力着实丰富,正因为他认识了一些汉字,让这无处安放的想象力多了一处承载,孩子的思维也变得更加发散。
1、
然而汉字又不仅仅是一种符号,它还代表着一种思维。
知名学者中国社科院王树人先生就曾说过,汉字思维是一种“象思维”,这里的“象”,指的是象形。而清朝著名语言学家王筠也说过:
观物是造字的心理母床,所以我们在引导幼儿识字的时候,可以重点突出汉字的形象感,引导他们通过和古文字的比照,从不同角度观字、观象 。
2、
不仅如此, 古人在造字时,许多象征符号是具有复杂的意念,我会告诉孩子,不仅要关注汉字的外在意义,还要关注汉字背后所赋予的内涵。比如下图,展示的是光这个字的进化过程,
当我们带领孩子去观察汉字早期的形态,并且猜想汉字背后蕴含的深意,探究汉字与生命的关系,这种识字路径传递出的是一种“物我互通”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如果迁移到其他事物上,也能够刺激孩子展开想象,用更广阔的角度去看待世界。
所以,我认为幼儿是可以识字的,识字也不会破坏孩子的想象力,如果引导的方法得当,还会促进孩子想象力的发展,让他们打开新世界的大门。而那些罔顾孩子发展规律,逼迫式、填鸭式教生字的行为,则真的有可能会破坏掉孩子的想象力,当然,不仅仅是想象力,还有学习的内驱力,对生活的多角度探索的欲望。
那幼儿到底该怎样进行汉字启蒙呢?我曾经写过类似的回答,可供参考:
曾有知友看完我上面的识字方法后给我私信说,我的孩子不喜欢看书,不喜欢观察,不喜欢我们引导,那怎么办呢?其实还可以引汉字启蒙的app介入,很多优秀的汉字启蒙app都根据孩子的认知规律来设置识字环节,动画的效果和音效也能有效吸引孩子进入学习状态,只要控制好学习的时间,并注意离开电子媒介后的复习和运用,效果也同样不错。
最后,揭秘优酱提出的三个字谜的答案:
哈哈哈,你猜对了么?祝愿所有孩子的脑洞都被好好保护,祝愿所有孩子的想象力都能展翅高飞! @芝士回答亲子
幼儿早识字不会破坏想象力!
幼儿早识字会破坏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这个观点到底是从何而来的呢?
我查阅了很多资料,最后只找到一篇论文详细地介绍了这个观点。
这篇论文是上海市教委教研室的周洪飞在1999年 《学前教育研究》上发表的《识字和不识字幼儿图书阅读的比较研究》。
为了了解识字和不识字幼儿进行图书阅读时究竟有何不同,周洪飞做了这样一个实验:
选取四所一类幼儿园的60名大班幼儿 ,以识字测验的得分为基础 ,将这些幼儿分为高识字幼儿组(17人)、中识字幼儿组(20人)和低识字幼儿组(23人),三组之间识字水平差异显著。
测试内容为三个方面:观察记忆力、想象力 、理解力。
测试材料是ABC三套图文并茂的故事读物 ,A材料测试观察记忆力, B材料测试想象力, C材料测试理解力。
先让幼儿看A材料, 2分钟后收材料 ,让幼儿根据对主要形象特征和背景的感知回忆,完成相应的填色和添画练习。
接着让幼儿看B材料,,让幼儿看看想想 , 编有趣的故事,然后再对指定画面进行对话和心理活动的想象 。
最后让幼儿看C材料 , 并对故事的情节方面提出带有关键性的五个问题, 让幼儿回答,测其理解力。
结果是高识字组幼儿观察记忆、想象得分率低,理解得分率最高;低识字组幼儿观察记忆、想象得分率最高,而理解得分率为最低;中识字组幼儿则界于两组之间。
实验中发现,高识字和部分中识字幼儿更关注文字 , 往往一拿到书就逐字逐词逐句进行点读,即便是看图也属印证文字性的,因此,高识字幼儿阅书后, 头脑中对画面特征的表象是模糊的。
并且,高识字幼儿往往受文字表象的束缚 , 对画面的想象性较淡薄,在编故事和想象人物对话及心理活动时,常常直接念书上的文字,因而观察记忆力、想象力两项得分明显均低。
低识字幼儿主要接受来自于图画的信息。图画具有视觉形象性特点,生动的视觉表象能提高幼儿阅读的积极性。同时,与文字信息相比,图画信息整体同时性地映入幼儿视觉通道, 其视觉的广度和心理上的认知广度都更拓展了, 这使得他们在观察记忆项目中产生了积极效应。
在想象性实验中,由于低识字组幼儿不受文字的约束, 他们往往看图仔细,想象驰骋, 有些已突破作品和知觉经验的束缚。
实验中还发现识字对正确理解图书具有非常显著的促进作用,所以高识字组幼儿理解得分率最高。
基于上面的研究,周洪飞最终得出这样的结论:识字有利于对图书内容的理解, 但它使幼儿对图书画面的观察记忆以及想象受到局限 。
这篇论文的内容,似乎完美诠释了幼儿早识字会破坏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这个观点。
但事实并非如此。
周洪飞在实验中还发现:
中识字组和高识字组幼儿对无文字想象的得分均明显高于有文字想象。因此,综合这一结果,可以说明“高、中识字组被试想象类得分低是由于自身想象力不佳”这一猜测是不正确的,是图书上的文字限定了识字幼儿对绘本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对话的想象。
可见, 识字并没有破坏孩子自身的想象力。
而且周洪飞得出的“是图书上的文字限定了识字幼儿对绘本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对话的想象”这个结论,也是有问题的。他没有理解绘本中的图画与文字之间的关系。
实验中给孩子看的图文并茂的图画书,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绘本(当然还有纯图画无文字的绘本,不在本文讨论范围内)。
曾经两次获得过凯迪克奖金奖的美国画家芭芭拉·库尼用一个形象的比喻说出了绘本中图画与文字之间的关系:绘本像是一串珍珠项链,图画是珍珠,文字是穿起珍珠的细线,细线没有珍珠不能美丽,项链没有细线也不存在。
我国的绘本界大咖彭懿曾经说过: 在绝大多数的绘本里,图画与文字呈现出一种互补的关系,缺一不可,具有一种所谓的交互作用。 一本绘本至少包含三个故事:第一个是文字讲述的故事,第二个是图画讲述的故事,第三个是文字与图画相结合而产生的故事。我们读绘本,其实读的就是这第三个故事。
现在看出来周洪飞的问题在哪里了吧。
绘本的主要目的并不是让你看着图画去想象的,而是让你看图文讲述的故事,孩子对这个故事的理解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识字的孩子对绘本的理解力得分高,反而证明了识字对孩子来说是一种赤裸裸的好处。
而且周洪飞在实验中得出的“识字使幼儿过于关注文字,使得他们对图书画面的观察记忆以及想象受到局限”这个结论,本身也是有问题的。
他这个结论换种说法,就是说“图画会比文字更具有想象力”,这个说法非常偏颇。
因为很多时候,文字反而比图画会带给孩子更大的想象空间,相比文字,图画反而有时会妨碍、甚至扼杀我们的想象力。
比如,我们来看看经典绘本《爷爷的红脸颊》这本书的的第七个跨页。这个跨页的左边是文字页,右边是图画。
一个人看绘本的时候,目光是从左面一页移到右面一页的。这样一来,识字的孩子先看到的就是文字,而不是图画了。识字的孩子先读到的是这样一段文字:
一次,爷爷散步时在森林里发现了一双翅膀。他把翅膀安在自己身上,在空中很快地飞了一圈,然后把翅膀又放回到草地上。
然后,才去看右边的图画。
而不识字的孩子,因为看不懂文字,看到文字页自然就会跳过去,先看图画,然后听家长给他读文字。
你一定会不以为然:先看文字,后看图画,和先看图画,后看文字,又有什么区别呢,还不都是图文合奏?
不,太有区别了。
当读完这段爷爷幻想的文字,你就用想象力“看到”了一个连续的画面,它像一部动画短片,至少由四个场景构成:还是个小男孩的爷爷发现翅膀,插上翅膀,展翅飞翔,归还翅膀。可你看图画,它只是选择了其中的一个场景:发现翅膀。
所以说,先看文字后看图画,比先看图画后看文字,更能激发想象力。
文字还拥有一种魔法般的力量,它能让一百个读者想象出一百片不一样的森林,一百个不一样的小男孩,一百种不一样的翅膀,你心中的画面,绝对不会与别人心中的画面重复。
而图画有时反而会妨碍甚至扼杀我们的想象力。
不信我们来颠倒一下顺序,先看图画,后看文字。当你看过这个画面,再去读“一次,爷爷散步时在森林里发现了一双翅膀……”时,你就会失去想象力,先入为主,想象到的只是与这个画面一模一样的森林、小男孩和翅膀。
曾经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看过《白雪公主》电影的孩子,画出他们心目中的白雪公主,结果,每个孩子画出的白雪公主都和电影中白雪公主的形象差不多。而他们让从没有看过《白雪公主》电影、只是听过故事的孩子来画时,每个孩子画出的白雪公主都不一样。
文字给了我们一双想象的翅膀,要是不小心,就会被图画夺走。图画擅长表现空间和具象,却不擅长表现时间、声音、味道、事物的因果关系和人的心理活动、对话、人物关系等,而这些对于文字来说都不在话下。
比如经典绘本《逃家小兔》的第一页画的是一只大兔子在追小兔子,下面文字写的是:
从前有一只小兔子,他很想要离家出走。有一天,他对妈妈说:“我要跑走啦!”“如果你跑走了,”妈妈说,“我就去追你,因为你是我的小宝贝呀!”
如果单看图画,我们不仅看不出这两只兔子是什么关系,更不知道它们说了什么。
如果你单看文字,不看图画,你的脑海里又会浮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呢?不一定是兔子妈妈在追兔子宝宝吧,也许是小兔子和妈妈在说话……
这就是文字的作用。凡是画不出来的东西,用文字都可以表达出来,文字是抽象的,不是让你去看,而是去想象的。
好了,啰嗦了这么多,相信你已经不再认为过早识字会破坏孩子的想象力了。
所以,不管是孩子到了识字敏感期自己想识字,还是父母想教孩子识字,都大胆地去做吧。
再补充一下我家娃的识字经历:
我家雪球上的幼儿园不教识字,不过我是在雪球三岁半的时候正式教她认字的。
目前识字将近2年半,识字量大概在2000~3000左右。
正儿八经教的字大概在150字左右,其余的字全是通过亲子阅读,她自己学会的。
她认字之后我没发现有什么不好的地方,反而发现了很多好处。
她对阅读依然感兴趣,自主阅读大大增加。
没识字之前,她的阅读主要靠亲子阅读,就是我们读给她听。我们不在家的时候,除了一些读的比较多的,内容她能背下来,可以很好的理解绘本的内容。
其它的绘本,她主要就是看看图片了。
识字之后,她更喜欢自己看书了,我们上班不在家的时候,她也可以自己看书。
而她的阅读也开始慢慢从以图片为主的绘本向以文字为主的书籍偏移,阅读内容也开始从一些日常生活相关的主题转移到科普、魔幻类主题。
阅读时间、阅读量,大大提升的同时,她的知识面也得到极大拓展。
比如今年因为疫情不能上学,我又给她买了好多科普书,雪球看起来毫无障碍,如果不识字,那这些书她基本上都看不了的,阅读量会少很多。
另外,对我的一个好处是亲子阅读不是那么累了。
原来亲子阅读基本上都是我读,只有一些读得比较多的书,雪球记住了,会让她读其中一部分。
读一本将近十分钟的书,都感觉很累。
现在读一本将近一个小时的书,因为有将近一本的时间是雪球在读。
所以,对我来说亲子阅读一下子轻松了很多。
再分享一下,我们是怎么认字的。
我用的汉字甲骨文识字和四五快读,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想起来就教一点。
正儿八经教的字大概在150字左右。
然后我发现给她读绘本的时候,她开始喜欢盯着文字看。
大概一两个月之后,给她读书的时候,读错了个字,或少读多读了个字,都会被她立马指出来。
球爸出错的次数比较多,读一本《小兔汤姆》的书,他都能错10次以上,有一次错得太多,还把雪球气得哇哇大哭了。
雪球平时也更喜欢自己拿着书看了。我一度和球爸偷偷嘀咕,她看得懂吗?后来发现,人家真地看得懂。
三个月之后,我又想起来四五快读。我教她的时候发现,在我还没教的情况下,每课的字她都认识一半以上了。
我呢,依旧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想起来就拿出来四五快读教她一次,但很多时候一两个星期都想不起来一次。
半年之后,我用《四五快读》第五册测试了一下雪球,总共89个字,她不认识的字不超过10个。
我猜雪球这个时候的识字量大概在500字左右了,而从那个时候开始,每次拿回来的新书,她都要自己先看一遍,才会让我给她读。
识字一年后,有一天我拿回来一本乌鸦天妇罗店的书,这本书的文字比较多,看她看得很认真,我忍不住问了一句,宝贝,你有不认识的字吗?雪球说,没有,于是我看了一下,指着雪球正在看的那页上的2个字问她:面糊的糊,包裹的裹,我感觉这2个字比较复杂,而我肯定之前绝对没有教过她。没想到,雪球竟然立刻答出来了。
识字不到一年半的时候,神奇校车图画书版,一本书估计有四五千字,她不认识的字不会超过10个。
现在看神奇校车阅读版和图片很少文字为主的科普书,她也是毫无障碍。
我猜她认识的字估计在2000字~3000字左右。除了刚开始正儿八经教的100多个字,其它都是通过阅读她自己学会的。
现在,不管去哪里只要找到一本书,她就可以立马安静的坐下来自己看书。
所以总得来说,我觉得教幼儿识字并没有什么不好。
可以参考我的方法,给孩子多多亲子阅读,让孩子在亲子阅读中学会认字。
你可能还感兴趣:
微信公众号:雪球妈妈 ( snowballmom )——分享有趣有料、有理有据的育儿知识!
我们来聊聊认字和交流的学习,在什么阶段合适,以及作用是什么?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脱离这一目的谈语言能力的提升都是空谈。那读写究竟是什么呢?读写就是超越时间和空间局限的交流,通过阅读和书写,我们可以和几千年前的智者对谈,可以和几千公里外完全不认识的人交流思想,这就是读写赋予我们的意义,它扩展了语言交流的范围。
但是,与口头语言不同的是,读写能力不能自然获取,必须得通过系统的学习才行,这就又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什么时候开始学最好呢?
前一段在一个因为买买买聚集起来的妈妈群里,一个妈妈发过来一张截图,问,「这个书要不要买?」 都不用点开图片,就能看到上面的两句极具煽动性的广告语,「三岁学千字,五岁能阅读」 ,不过发这张图片的妈妈他们家的孩子,其实才两岁。这样总是想让孩子超前学习的妈妈,肯定不在少数。
再讲一个故事,我有朋友准备在三线城市开一个幼儿园,场地、设计、装修、师资陆续就位,当地教委来检查,要求教室里不能出现文字,说是为了贯彻教育部关于「幼儿园去小学化」 的指导。「幼儿园去小学化」 的措施,就是为了防止现在过度提倡让孩子提前学这学那的风气,但是,这位教委指导员对学前识字的防范无限上纲上线,也是让她哭笑不得。
一边是政府规定幼儿园不能提前教小学课程,另一边是焦虑的家长觉得应该「提前学」 ,因为坊间总是传闻,现在的小学老师都默认孩子们已经在家里提前认过很多汉字,所以一年级一开学,课堂上对基础知识会跳过不讲,于是学前班和幼小衔接班遍地开花。为什么关于孩子何时识字,会产生这么多分歧?学前识字的关键到底是什么?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讲一讲。
先来说说,识字与学业之间的关系
首先,对于识字的必要性想必大家都没有异议,文字可以说是人类最伟大的创造,否则一代一代的人都只能从刀耕火种开始进化,人类发展的速度一定会极其缓慢。
科幻作家刘慈欣在小说《山村教师》中,借外星高等文明生物之口,这样感慨道:这个星球(也就是地球)上的人没有记忆传承,关于文明的记忆只能通过教师和书本得以传递,没想到这种效率低得惊人的传承方式,还能够创造出这样发达的文明。
是的,在记忆传承得以实现之前,我们人还是得通过非常原始的方法来学习,也就是把具体的事物在头脑中建立表征,然后用符号(比如语言)进行抽象,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再给抽象的符号赋予形式上的意义,也就是产生字形,实现跨越时间和空间的交流。所以毋庸置疑,要在现代文明社会中顺利生活,必须得掌握这种符号系统。
那么,为什么必须要掌握的识字技能,有人觉得要早点学,有人却觉得要晚点学呢?提倡「早点学」 的一方,可能觉得反正早晚都要学,孩子也不反对,那就慢慢学吧,就当为以后的学习做准备。提倡「晚点学」 的一方,可能觉得孩子还小呢,各方面智力的发展还不成熟,在建构好基本理解之后再开始识字,以后学习起来能够事半功倍。
你看,不管是早识字还是晚识字,大家的目的都是差不多的,都是希望能够为孩子未来的学习做好准备。那识字能不能有助于将来的学业呢?我们需要了解一下跟孩子未来的学习能力高度相关的学业语言。
其实,幼小衔接的问题并不是中国独有的,世界各国儿童在从幼儿园的非正式学习过渡到小学的正式学习的过程中,都会遇到不同程度的困难。学者通过研究,提出了一个概念,叫做」 学业语言「,指的是儿童在学习语境中所使用的语言,它比日常用语更抽象、更精确、更客观,也更复杂,与孩子在家中和幼儿园中使用的语言有着很大的不同。就是因为对这套语言的不熟悉,很多孩子在入学之后都会遭遇大大小小的挑战。
这些挑战都包括什么呢?
老规矩,先来界定问题:
1.什么是幼儿? 幼儿对应的是幼儿期。幼儿期,不同的划分标准,划分的年龄段略有偏差。临床医学领域根据生理学的特征,一般将1~3岁定义为幼儿期,也有观点将3~7岁划分为幼儿期。七岁的孩子识字肯定不早,甚至某种意义上还晚了。我就以1-3岁的孩子识字(汉字)来回答吧。
2.什么是想象力? 想象在心理学上的定义如下:想象( imagination )人在头脑里对记忆表象进行分析综合、加工改造,从而形成新的表象的心理过程。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即通常所谓的形象思维。 想象可分为不随意想象和随意想象。不随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目的和计划而产生的想象。梦是不随意想象的极端情况。随意想象是有预定目的、自觉地进行的想象。根据想象的创造性程度的不同,又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根据别人的描述或图样进行的想象叫再造想象。不依现成的描述或图样独立进行的想象叫创造想象。幻想是与个人愿望相结合并指向未来的想象。它是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
想象力包含哪些内容呢? 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但并不全面):
所以我们一看就知道, 识字可定不会把这些想象力都抑制住的
可见汉字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只能用拼音来发音的符号。一个“教”字,背后贴合着生活,连接着教学传续的道理,有着丰富的内涵。
绝大部分人类的语言,都同时具有三种基本属性: 形、声、意 。形和声都比较好理解,就是这个文字的形状和基本声音,而意就是这个文字所承载的东西,是人类对各种自然的或人为的的各种事、物、现象的理解。而不同的语言和文字有不同的特质和优缺点。
汉字的形声、形意、声意之间都结合紧密,且都是来自对于自然真实现象的抽象概括和组合 。用非常短的词汇就可以搭配出来非常丰富的意群, 所承载的文字的信息量是非常丰富和庞大的。 而现代汉字即使只论最常用的汉字,也有2500个, 而其中,形声字、象形字则占了接近九成的比重。所以 对汉字来说,认识形及其形所指代的字义,是非常重要的 。 若能按这样的方法去认识这2500个汉字,对孩子绝对是大有裨益的 。
而现代比较流行的文字系统,如英文、法文、俄文、葡萄牙文、德文等等,都是主要是以字母、音节为基本组成的。这些文字的字母的形状是承载基本语音的固定元素,和文字本身的意并没有很强的联系。如上文所提到的“教”字,英文可以翻译成 teach,但这个单词的形状和“教”这件事本身并无关系。
由西方学来的字母拼音 ,虽然在快速普及文字,消灭文盲上有着很好的功效。但 作为小孩开蒙,却会有一定的缺失 。如在教孩子学习“教”字时,若只是简单得给孩子看这个形状,辅以 jiāo 这个读音,单纯得让孩子去记忆背诵,只 会让孩子觉得茫然 ,而无法去理解这个字背后所承载的事、物的含义。同时, 若在孩子奠基时期只是教给孩子规律性的东西,所谓的规律只会泯灭这个最应扩充孩子容量的时期,因为每一个汉字背后所承载的信息远不是字母能够代替的 。
而我们以传统的蒙学的方式去讲授汉字,恰恰会在孩子认字的时候就使他们了解每个汉字背后承载的真实信息,从而给孩子打开一个广大的世界。
所以早识字,不仅不会破坏孩子的想象力,还会提高孩子的能力,带给孩子更大的裨益。
并不会。
之前看过一个新闻:1968年,美国内华达州的一个妈妈认为幼儿园的老师教3岁女儿认识字母,破坏了孩子的想象力,便一纸诉状将幼儿园老师告上法庭,索赔1000万美元。
令人诧异的是,3个月后法院判决妈妈胜诉。
之后,便有不少妈妈认为,过早让幼儿识字不利于开发孩子的想象力。认为“人美国法庭都判了妈妈是对的,说明就是对的,不要急功近利,揠苗助长!”
其实,过早的识字并不会破坏孩子的想象力。
新西兰科学家玛丽·克莱提出:「孩子的读写能力是自然发展出来的,在丰富的文字环境中,自然就学会了文字。」
所以,这个问题的关键并不是孩子几岁开始识字,而是孩子学会识字的方式。
非正式的识字体验,多早开始都可以。 如果孩子明明已经有了相当好的字形意识和语言意识,却因为不科学的传言耽误了语言发展,多可惜。
也就是说,如果你的方法得当,那么无论多早教孩子识字都是一种利大于弊的好事。
就是确实有些父母,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就让孩子早点认字。
在孩子很小时就开始叫他们认字,家里贴满了各种各样的识字画帖,一会儿就考他一下:“哎,这个字念啥?”“哎,那个字什么意思?”甚至用威逼利诱的方法,多记住了一个字就奖一个糖果,教了好多遍还记不住就满脸生气,让孩子害怕。
为孩子创建一个丰富、好玩的文字环境,让他始终保持着学习的乐趣,自然而又快乐地学会认字,切忌逼迫孩子机械性地记住字的形状和读音。
1. 运用情景学习原理,把识字落实到生活中
把身边能看到的东西物品,正在做的事情都讲给孩子听,孩子会在潜移默化中学习。
去年小宝一岁多的时候,我一边抱着宝宝,一边陪他读《大卫不可以》这个绘本的内容,告诉他,哪些事情不能做(拿高处的东西不可以,乱扔东西不可以…),应该要怎么做。结果有一天豆豆看到地面上的垃圾,自言自语说,“垃乱扔垃圾不可以,要放到垃圾桶里”说着便捡起来放进桌子旁的垃圾桶。
我既惊讶孩子的认知,也感慨这些书、这些话对孩子的习惯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除了绘本学习外,生活中还有大量可以识字的场景。比如在回家的路上,可以让孩子认一认公交路线的站名;周末去动物园,就教教孩子认认“老虎”、“猴子”的介绍板,去超市教孩子认识苹果、香蕉这些水果名….
当孩子遇到喜欢吃的食物、喜欢去的商店、喜欢玩的玩具时,在他感兴趣的前提下,也可以有意识地引导他去认识这个汉字。
运用情景学习的原理,把识字落实到生活中,你就能潜移默化的,让孩子轻松愉快的认字。
2. 寓学于玩,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
除了让孩子在生活情境中学习,游戏也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式,通过游戏可以释放孩子的天性,把原本枯燥的学习过程,变成一系列从易到难的游戏,孩子不仅玩得开心,还能加强对相关汉字的认知,让孩子保持对学习的热情。
推荐几款好玩的识字游戏:
①对物入字
把玩具和准备好的识字卡和物品铺在地板上,让爷爷奶奶做裁判,爷爷奶奶报出一个名字,宝宝和爸爸妈妈就去找对应的物品和识字卡,看谁找的又快又准。这种游戏,可以直接把文字与“声”、“形“结合起来,能让孩子最大程度的记住这些字的意义与用法。
②棋盘游戏
把识字卡放在地板上铺成路线,让孩子和爸爸妈妈走,认识一个字则前进一格,看谁先走到终点。在竞争中识字,可以让孩子充满快乐,注意力高度集中,一扫普通识字方式的枯燥感。
③找朋友
将 “苹果”、“太阳”、“天空”、“花朵”“美丽”等词语,分成单个的字作成卡片。让孩子抽一个单字卡,唱“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敬个礼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然后照出另一个可以匹配的单子卡,组合在一起,匹配成功可以获得一个小奖励。
(比如将“太阳”分开成两个单字—“太”、“阳”,为了减少难度的话,可以把画上一个太阳图案,帮助孩子更好的进行匹配)
※提示:这个游戏适用于小朋友会认词之后,拆开让他们认单个的字。
孩子在0~3岁时,是处于无意识吸收状态,此时他们对外界周围信息的判断没有轻重缓急之分,一概全收。
父母可以有意识的利用生活中的场景和游戏结合,让孩子在玩乐中学习,并不会破坏孩子的想象力,寓教于乐是最好的方式。
你可能还想了解↓
如果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的话,
可以给我点个赞,
让更多有需要的家长看到~
认真写又没人看,随便吐槽几句。
大部分家长们整天把“想象力”挂在嘴边,可是他们从来都不会动动脑子想想,什么是想象力。终归、大部分家长都只是唯利是图的商人们 焦虑营销下盲目跟风的淘汰者 。
什么是想象力? 想象不是瞎想,创作不是乱做 。不是拿着一根针管在一大卷厕纸上面乱喷一气、搞个四不像的东西,就可以叫做有想象力的。如果宝宝不识字没知识,你让宝宝指着地铁列车说:“这是大虫虫”,然后再夸说“宝宝你好棒,好有想象力哦”,不觉得很是愚昧可笑吗?如果幼儿不识字就叫做有想象力,那么怎么不见这群小朋友造出几颗核弹出来呢?
人类文明从来都是依靠富有知识的学者们,在现有知识体系下不断创新,才能够发展推动的。我们从来没有见过某个目不识丁的人能够在现代社会推动那些前沿科技的发展的。 想象力是建立在完整的知识体系下的合理创新的能力 ,而不是胡思乱想。并且你以为小屁孩的胡思乱想就是胡思乱想了吗?不,即使是小屁孩的胡思乱想,也是建立在他自己的一套从过去生活中的一切总结出来的、极有可能错误的知识体系之上的。如果没有见过飞机,他是不可能懂得人造的东西也是可以飞上天这个事实的。
识字是什么?识字是构建完整的现代知识体系的基础,是最最底层的东西。如果不识字,别谈什么想象力了。那么回到题主的问题“幼儿 早 识字会破坏想象力吗?”,重点在一个“早”字。那么个人的建议是 越早越好 ,越早识字,对幼儿未来的发展是越好的事情。当然,前提是 生理基础 跟得上,你总不能让一个刚出生的小宝宝去认字吧......
有家长可能会反驳,但我只能说,是你们自己把孩子养废了。 养孩子从来都不是填鸭式的,从来不是依靠家长的暴力权力的。 要想孩子保持强劲的学习能力,从小就愿意识字认字,对于 孩子兴趣引导是重中之重,而不是机械式的训练 。无论是和他一起读绘本,给他用识字app,还是在生活中抓住一切细节加以兴趣引导识字认字,更还有自身作为孩子的典范,远离手机,坚持读书的,方法不一一而喻。但最终总结下来就是 用正确的方法 灌注父母的爱,言传且身教。
我儿子就属于识字比较早的,不知道为什么他从小对公路特别感兴趣,特别是路边的标识,于是从认路牌开始了他的识字生涯。其实我和他爸都属于不太勤奋的人,在育儿方面也比较懒,从来没有主动教过他认字,但是架不住他自己积极主动,每次一遇到路牌就问你这是什么字。然后到一年级的时候,他就几乎能读书看报了,因为认识字,他有着比别的小朋友更多的阅读量,自然也比其他小朋友显得懂得更多。那时的我是骄傲而自豪的,特别是当老师对孩子的识字能力大家赞赏的时候,我觉得我真的成为了一名光荣的老母亲,想象着我儿子前途一片光明。然而,这种良好的感觉还没维持多久,问题就来了。首先,是学汉语拼音。众所周知,汉语拼音是识字工具,我们的顺序是先学汉语拼音,然后通过拼读来认识汉字,但是他,因为早早的识了字,所以在学习的时候是通过字去认识拼音,这种学法及其别扭,拼读能力一塌糊涂。因为一些幼儿提前学了汉语拼音,而他从来没学过,基础又差,幸好,我是因为听说同班的大多数孩子原来都学过汉语拼音而着了急,进而发现了他先读后拼的问题,于是从他学aoe开始就一直跟着,那是他上学以来最艰难的日子,终于带他过了汉语拼音这一关。还好提前有准备,要不然,从一年级就落下,对他日后的学习和自信心都会是一个不小的打击。
然后,顺利的完成一年级、二年级的课程,当然,因为识字量大,他也确实在学习中感到了轻松快乐。然后,三年级来了,问题来了,我发现他能轻松的读出的字,下笔书写却错误频出,丢笔画、加笔画、偏旁部首不正确,明明白白的眼高手低。经过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他因为早早的认识了这些字,所以在老师教的时候他就不去认真的观察每一个字的结构,每个字在他的脑海里都只是个轮廓。
至此,我终于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想起原来老师说过,一些早早学了小学课程的幼儿到了小学有的会出现不认真听课的问题,感到十分紧张。赶紧通过各种方法进行纠正。
幼儿早识字会破坏想象力吗?这个我觉得真的不是绝对的,从我的经历而言,早识字像是给孩子装上了另一双眼睛,让他们比同龄的孩子看的更远,懂得更多,能有更新的视角和更多的自信。但是,如果不去正确引导,也容易让孩子骄傲自满,养成不认真,不听课,做事情、学知识浅尝辄止,走马观花的毛病,当然想象力也会大打折扣。
一次和一个邻居拉家常,他家的孩子刚上一年级,因为孩子在幼儿园时上过识字、算数、英语各种班班,在跟孩子聊天时,孩子满口的:我们学的课特简单、这我都会、这我学过。看着他母亲脸上自豪的笑容,我心里及其担忧。我们小时候,老师教育我们要谦虚,而现在,对孩子们的教育是自信,一年级,是孩子学习习惯养成的关键阶段,这真的不仅仅是谦虚或是自信的问题。
早认识几个字的孩子不一定就能成为人才,但是有良好学习习惯的人会,那些智商高人一等的天才除外,作为一个普普通通孩子的母亲,我能做的就是不急于求成、不揠苗助长,但认真对待。
破坏想象力这个结论有点想象力,从我个人专业直觉上,生物学医学上很难证明,当然搞个实验发个论文怎么都可以,正反方你随便选择相信都可以。
但是过早识字一定不好,实凿证据却不难找到。
第一,不符合认知能力发展规律,可能影响孩子认知发育,也就是影响智力。
第二,个人错误的认字训练,可能养成错误学习习惯。
如何认字教学我说过挺多次,不啰嗦了,家长如果死记硬背让孩子习惯错误的方法,那正确有效的方法就比较难被孩子接受和掌握。
第三,造成错误学习态度。
以前提过的“三年级坠谷”现象,一个诱因就是早期功课简单时靠提前课外补习超进度掌握,于是孩子一二年级得意洋洋,上课不屑一顾;而到了三年级突然跟不上了,心态崩溃,学习习惯又积重难返,想改过来非常艰难。
最后,一个建议吧。
如果学前要超进度让孩子学什么,请注意兴趣为主,不可强求;
另外掌握知识次要,主要是让孩子掌握学习思路,学习方法,学习习惯。
教认字为例。
学龄前我的建议三五百常用字就足够了。
要让孩子理解重复,循环再现,重难点强化等等这些学习方法怎么操作。
让孩子理解造字法六书,当然重点肯定还是最多的形声字。
联想法故事法架构法因果法等记忆方法的使用,关键是让孩子熟悉这些“好办法”,以后比如学数学公式都可以启发“你那个野字是怎么记住的,可不可以用来记公式呢?”
其他学习习惯的养成。比如如何计划,如何复习,如何应对难题,甚至包括为什么学习都加可以潜移默化传达给孩子。
因为学习就会更厉害,就有用,就很骄傲啊?
首先,这个“早识字”是怎么定义的呢?多早算早呢?
还有这个“破坏想象力”,到底是如何界定“想象力的好坏”以及“被破坏的想象力”就是被“早识字”给耽误的呢?
关于“幼儿早识字好不好”这个问题,看完我的视频,您应该就有答案了:
既然没有绝对的好与坏,那就更没有“破坏想象力”这一说法了。
每个宝宝的生长发育速度都不可能一模一样,家长只要选对时机和素材,“识字”能力和“想象力发展”一定是可以同时发展的呀~
不一定,多早识字算“早识字”?怎么样才算“破坏想象力”?
前一个问题比较复杂,毕竟不同的孩子不同的成长环境导致每个人对文字产生兴趣和能够识字的时间不尽相同,所以很难说“多早算早”。
而孩子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是最珍贵的宝藏:
这些特殊的想象力宛如雨后的彩虹,外观美丽但不可长存。家长们开始担心“早识字”会破坏这道彩虹。
其实无论是幼儿时期、学龄期、青春期还是成年后,人都会去想象各种各样的事物和内容的。
小时候可能会想象自己是武林高手,在放学后跟小伙伴过招。
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们可能会想象自己能成为校园里最酷的人,能吸引无数异性的目光。
成年后可能会想象自己通过努力工作,获得来自家庭,朋友和社会上的认可。
可见一个人想象的范围始终受其认知的影响,孩子会想象自己与恐龙同行而不是与冠齿兽同行,因为后者不在他的认知范围之内,并且孩子想象的恐龙往往也是他自己认识的形象,很少会有孩子想象自己的恐龙是身披羽毛的。
这里讲个小故事。古希腊有位哲学家叫芝诺,有学生问他:“老师,您的知识比我的知识多许多倍,您对问题的回答又十分正确,可是您为什么总是对自己的解答有疑问呢?”芝诺顺手在桌上画了一大一小两个圆圈,并指着这两个圆圈说:“大圆圈的面积是我的知识,小圆圈的面积是你们的知识。我的知识比你们多。这两个圆圈的外面就是你们和我无知的部分。大圆圈的周长比小圆圈长,因此,我接触的无知的范围也比你们多。这就是我为什么常常怀疑自己的原因。”
芝诺由于知道的越多越怀疑自己,是因为他已知的越多而感到的未知也更多。
比如,孩提时代的你想象过飞翔吗?
在古希腊神话故事中,有位名叫代达罗斯的艺术家,他给他自己和儿子设计了一双用羽毛和蜡制作的翅膀,不过在飞行过程中由于儿子飞得过高导致蜡融化最后葬身大海。
这一历史时期人对飞翔所产生的想象主要基于对自然界的观察,观察到鸟类展翅翱翔从而产生了“给自己绑个羽毛翅膀飞起来”的想法,但显然这不可能实现。
当人类文明的知识积累逐渐丰富之后,出现了另一个关于飞翔的想象:
这是达芬奇设计的飞行装置的设计图和后人复原的模型,虽然在当时的科学技术条件下未能成功,但机械翼要比代达罗斯的羽毛翼更有可能实现飞翔的愿望,相信达芬奇在绘制设计图时一定在想象它飞起来的那一天得有多么振奋人心。
上图是莱特兄弟将发动机安装在滑翔机上设计出的最早的飞机。莱特兄弟在设计和安装第一架飞机时恐怕已经想象了无数次自己飞翔的画面了。虽然第一次飞行只持续了12秒钟,可那已经是人类第一次将想象变成了现实。
从古希腊时代到二十世纪差不多2500多年,无数人想象自己能飞起来,做了无数种尝试,人类知识的边界越来越宽,从创造文字到发明飞机,你能说懂的更多的后人一定没前人有想象力么?
从古希腊人到达芬奇到莱特兄弟,他们都想象自己能飞起来,通过不断地积累知识,最终想象变成了现实。
现在的你,还担心识字会破坏想象力吗?至于算不算早,那就看你的孩子是否已经开始注意到身边的文字和符号。
@芝士回答亲子
这要看幼儿识字是被动的还是主动的行为。主动识字,并识字多的幼儿,有可能在阅读绘本的时候,新读一个绘本,重视文字内容,忽略绘画内容,但是,只要教师家长适当的引导,他们在读完一遍后,仍然会观察绘画的内容,因此,和识字少的幼儿相比,他们的想象力在读绘本上面也不会差,因为他们的识字量,就是建立在兴趣、观察和想象的基础上的。只有那些让幼儿把识字当成必须完成的任务的幼儿园或家长,才会破坏幼儿的想象力。
幼儿的想象力是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上的,识字的多少和观察想象力的联系,只和幼儿读绘本这一件事有关,只拿出一方面来衡量幼儿的想象力,太片面了。幼儿的观察力,贯穿在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这么多年幼教生涯,还没有发现识字和破坏幼儿想象力的必然联系。
幼儿的性格、接受能力各异,尊重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让他们快乐的学识字,而不是枯燥的、强迫性的学识字,非常有利于幼儿的成长。那些单纯让幼儿学识字的行为,确实会影响到幼儿的兴趣,并由此制约幼儿的想象力,我就碰到过强迫幼儿学识字的家长。
高铁上,我遇到了一对母子。一上车,母亲就对儿子说:“宝贝,来,我们来认字吧。”才上幼儿园的孩子,也太抓紧了吧。
“我们来认一认‘你我他’,你看这是‘你’,单人旁,右边部分还有一个‘小’字。”妈妈非常认真的解释。我不知道这位孩子是否理解什么叫单人旁,但我知道,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不可能把一个字拆解成各个部分,然后记住它是长的什么样的(当然也不排除有能力超群的孩子,对认字有特别的爱好)。母亲一遍一遍的讲解,然后拿出“你”字问孩子:“这是什么字?”孩子一遍遍的回答:“我。”“你看看单人旁,旁边这个部分还有个‘小’字。”每问一遍,母亲都强调一次。在车厢这个嘈杂而又公共的环境里,这么小的孩子怎么可能集中精力呢?这位母亲显然是在过度消费孩子的精力。
“这样吧,这次在火车上,我们就认‘你’这一个字,这样等会儿爸爸看到你,会表扬你的。”恐怕后面半句才是这位母亲的真实意图吧?孩子成了她在孩子爸爸面前炫耀的工具。一番曲曲折折,孩子终于认识了‘你’这个字。这位妈妈又十几次让孩子从一堆字里挑出‘你’这个字。这种填鸭式的临时记忆的教育方法,其实效果是极差的。换一种说法,即使她的孩子对认字这件事非常感兴趣。那么这种兴趣也被妈妈磨平了吧。
接下来孩子认真的背《三字经》,过程非常愉快,听得出孩子也非常喜欢,背到一半的时候,有一个地方卡壳了,他问妈妈,妈妈回答:“不知道。”看孩子思考了很久也想不出来,妈妈继续说:“我们来识字。”手上拿着手机,作为妈妈居然回答孩子不知道,她根本没有顾及孩子的兴趣,心里想的是教孩子识字这一件事,在车厢这样的环境里,教孩子单纯学识字,本来就是错误的事情,为识字不顾孩子的兴趣,真的会影响孩子的想象力。
现在,许多幼儿学识字,有个自然的过渡,家长老师一字不漏的读绘本,孩子们渐渐的对绘本上的字有了兴趣,不知不觉中就学会了很多字,这就是一个快乐的识字过程,而且这样的孩子,识字量大,观察力和想象力也比其他幼儿强,现在幼儿园去小学化,但是也不能把幼儿的主动学习,和幼儿的身心发展对立起来,只要识字的过程是快乐的、主动的、积极的,就不应该制止。
我有时候也会和幼儿讲一讲简单的古文字,幼儿非常感兴趣。
通过观察比较,认识“人”这个字,应该是丰富想象力的过程。
当我还只有六岁的时候,在一本描写原始森林的名叫《真实的故事》的书中, 看到了一副精彩的插画,画的是一条蟒蛇正在吞食一只大野兽。页头上就是那副 画的摹本。
这本书中写道:“这些蟒蛇把它们的猎获物不加咀嚼地囫囵吞下,尔后就不 能再动弹了;它们就在长长的六个月的睡眠中消化这些食物。”
当时,我对丛林中的奇遇想得很多,于是,我也用彩色铅笔画出了我的第一 副图画。我的第一号作品。它是这样的:
我把我的这副杰作拿给大人看,我问他们我的画是不是叫他们害怕。
他们回答我说:“一顶帽子有什么可怕的?”
我画的不是帽子,是一条巨蟒在消化着一头大象。于是我又把巨蟒肚子里的情况画了出来,以便让大人们能够看懂。这些大人总是需要解释。我的第二号作品是这样的:
大人们劝我把这些画着开着肚皮的,或闭上肚皮的蟒蛇的图画放在一边,还 是把兴趣放在地理、历史、算术、语法上。就这样,在六岁的那年,我就放弃了 当画家这一美好的职业。我的第一号、第二号作品的不成功,使我泄了气。这些 大人们,靠他们自己什么也弄不懂,还得老是不断地给他们作解释。这真叫孩子 们腻味。
后来,我只好选择了另外一个职业,我学会了开飞机,世界各地差不多都飞 到过。的确,地理学帮了我很大的忙。我一眼就能分辨出中国和亚里桑那。要是 夜里迷失了航向,这是很有用的。
这样,在我的生活中,我跟许多严肃的人有过很多的接触。我在大人们中间 生活过很长时间。我仔细地观察过他们,但这并没有使我对他们的看法有多大的 改变。
当我遇到一个头脑看来稍微清楚的大人时,我就拿出一直保存着的我那第一 号作品来测试测试他。我想知道他是否真的有理解能力。可是,得到的回答总是: “这是顶帽子。”我就不和他谈巨蟒呀,原始森林呀,或者星星之类的事。我只 得迁就他们的水平,和他们谈些桥牌呀,高尔夫球呀,政治呀,领带呀这些。于 是大人们就十分高兴能认识我这样一个通情达理的人
但是我们明明画的是蛇吞象啊,于是我们怀疑是不是自己画得不够形象,我们将蛇的肚子画成了透明的
并继续询问,得到的答案是,不要把时间浪费在没有意义的事情上面。但是这明明是我感觉最有趣的事情啊。
――――――――――――摘录《小王子》
破坏想象力的元凶从来都是大人,但他们却喜欢把这归咎于识字或者其他。
所有的大人都曾经是小孩,虽然,只有少数人记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