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快问快答

夫妻、父子、兄弟——同出一门的诺贝尔奖得主知多少?

夫妻、父子、兄弟——同出一门的诺贝尔奖得主知多少?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夫妻、父子、兄弟——同出一门的诺贝尔奖得主知多少?

2019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在北京时间10月14日揭晓:阿比吉特·班纳吉、埃丝特·杜弗洛、迈克尔·克雷默,三位发展经济学家荣获此奖,以表彰他们“在减轻全球贫困方面的实验性做法”。值得注意的是,阿比吉特·班纳吉和埃丝特·杜弗洛是夫妻,并且同在麻省理工学院(MIT)任职。这次获奖,让两人被称为“史上最强学术夫妻档”。事实上,在诺贝尔奖的获奖者中间,“同出一门”、获奖者之间具有夫妻、父子、兄弟等亲属关系的不在少数。据学人君查阅资料显示,迄今为止,共有6对夫妻、6对父子、1对兄弟获得诺贝尔奖。

一、获诺贝尔奖的夫妻档

自诺奖设立以来,共有6对夫妻获得诺贝尔奖。

1、1903年物理学奖,居里夫妇

居里夫妇在实验室

在诺贝尔获奖名单上,居里夫人和她的丈夫首开夫妻一起获奖的先河。1903年,皮埃尔·居里和玛丽·居里夫妇,与法国物理学家亨利·贝克勒尔一起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以表彰他们研究贝克勒尔教授发现的电离辐射现象时做的非凡工作”。皮埃尔·居里与玛丽·居里是一对令人羡慕的夫妻。在认识玛丽·斯可罗多斯卡(即后来的居里夫人)之前,皮埃尔·居里还是一个视女人为累赘、有着显著不婚倾向的大龄男青年。二十二岁时,他在日记里写下这样的话:

女人比我们男人更喜欢为物质生活而生活,天才的有思想的女人简直是凤毛麟角。因此,当我们被某种神秘的爱情所驱使,想要进入某种反自然的道路时,当我们全神贯注于自然奥秘时,我们往往就会与社会相隔绝,我们就常常要与女人去斗争,而男人在这种斗争中永远是处于弱势地位,因为女人会以生活和本能的名义扯住我们的后腿。

而在1894年,三十五岁的他遇见来自波兰的女学生玛丽·斯可罗多斯卡之后,情况发生了变化。相识不久后,他给玛丽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

我斗胆幻想着一桩美事,期盼着我俩能相依相偎地在我们的梦想中度过一生:你报效祖国的梦、我们为人类谋幸福的梦和我们的科学之梦。在上述这些梦中,我认为最后的那个梦是可以实现的。我这是想说,我们无力去改变社会现状,即使有这种可能的话,我们也不知道怎么去做,凭一时的想象去做,说不定会好心办了坏事,阻碍了社会不可避免的进程。而在科学方面却不同,我们是可以做点什么的,因为这一领域只需要脚踏实地。我心里清楚,尽管这一领域很狭小,但我们必会有所获的……

1895年,皮埃尔·居里博士毕业后,两人结婚。他们既是生活中的伴侣,又是事业上的搭档。为了帮助爱妻完成博士论文,居里先生暂时中断了关于晶体性质的研究,转而与居里夫人一起开始了天然放射性的研究,1903年,他们因对放射性的研究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人类科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而在1906年4月19日,皮埃尔·居里死于车祸后(在丈夫去世后,居里夫人和学生郎之万之间的爱情故事曾轰动一时,此处暂且不表),居里夫人接替了丈夫在巴黎大学的工作 。1911年 ,她因发现元素镭和钋、分离出纯镭和对镭的性质及化合物的研究,又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居里夫人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两获诺贝尔奖的人(除居里夫人外,迄今还有三位学者获得过两次诺贝尔奖,分别是物理学家约翰·巴丁、化学家莱纳斯·鲍林、生物化学家弗雷德·桑格尔)。

2、1935年化学奖,约里奥-居里夫妇

约里奥-居里夫妇

1935年,居里夫妇的女儿伊雷娜·约里奥-居里,和丈夫弗雷德里奥·约里奥一起,因对人工放射性的研究而获得1935年诺贝尔化学奖。

伊雷娜和母亲居里夫人在实验室(1921年)

1906年,皮埃尔·居里在因车祸不幸英年早逝,玛丽·居里独自抚养两个女儿,长女即是伊雷娜·居里,此女是艾芙·居里。由于居里夫人对法国教育不满,没有让伊雷娜进入当地小学。伊雷娜和十几个其他学生一起参加了被称作“合作学校”的课程。这个课程是玛丽与相熟的学者们一起制定的教学方案:学者们自己作为老师,教授他们各自擅长的课程。比如由玛丽·居里教授物理,泡利、朗之万讲授数学,J.佩兰讲授化学。

值得一提的是,居里夫人的小女儿艾芙·居里,后来成为一名音乐教育家和人物传记作家,曾著有《居里夫人传》。1965年,她的丈夫亨利·拉波易斯作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执行主任领取了当年的诺贝尔和平奖。

3、1947年生理学或医学奖,科里夫妇

卡尔·科里和格蒂·科里夫妇在实验室

卡尔·科里和格蒂·科里夫妇是194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得主。两人既同龄又同乡,又一起从布拉格大学毕业,并一起获得博士学位。

两人于1922年移民美国,科里接受了纽约州布法罗国家恶性疾病研究所的职位,而格蒂却只能在半年后以助理身份加入;在他们离开布法罗后,有许多大学向科里抛出橄榄枝,但拒绝接受格蒂,更有甚者提出三个条件:科里必须上公开演讲课程、必须停止胰岛素研究、必须停止与妻子的合作。这种对格蒂的性别歧视使得他们想要寻找一份工作变得非常困难,因为他们不曾想过分开进行研究。卡尔·科里在1947年诺贝尔宴会上的讲话中总结了他们夫妇伙伴关系的本质:“我们的合作始于30年前,当我们还是布拉格医科学生的时候,这一直延续至今。我们的努力在很大程度上是互补的,仅仅依靠一方的努力无法达到最佳的程度。”

4、默达尔夫妇,分别于1974、1982年获经济学奖、和平奖

贡纳尔·默达尔和阿尔瓦·米达尔夫妇,两人都是瑞典人。贡纳尔·默达尔于1974年与观点迥异的哈耶克一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表扬他们在货币政策和商业周期上的开创性研究,以及他们对于经济、社会和制度互动影响的敏锐分析。”。妻子阿尔瓦·米达尔则因为代表瑞典出席在日内瓦的联合国裁军谈判会议,在裁军方面有杰出贡献,获得了1982年的诺贝尔和平奖。

5、2014年生理学或医学奖,莫泽夫妇

2014年英国科学家约翰·奥基夫、挪威夫妇梅-布里特·莫泽和爱德华·莫泽获得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以表彰他们发现了“大脑中的GPS”——组成大脑定位系统的细胞。

按照惯例,诺奖委员会会打电话通知诺奖得主,并记录下他们第一时间的反应。梅·布里特·莫泽当时正在实验室开会,和同事们激烈地讨论着研究数据,接到电话时她表示自己简直“震惊了,一直在哭”。欣喜若狂的同时她也有一丝遗憾,丈夫爱德华正在飞往慕尼黑的飞机上,她无法联系到丈夫第一时间和他分享自己的喜悦。尽管知道得晚了点,但爱德华·莫泽却有了更多惊喜。当全世界都知道他是诺奖得主时,只有他一人因在飞机上对此还一无所知。所以,当诺奖宣布时间过了一个半小时之后,爱德华·莫泽走下飞机时震惊了,人们拿着鲜花在机场迎接他。这时,他才知道自己得奖了。“这真是一个惊喜,我完全没有想到。”爱德华说,慕尼黑机场的官员们也亲自向他祝贺。当他打开手机时,发现自己有“120个未接来电”。

6、2019年经济学奖,班纳吉夫妇

班纳吉与杜弗洛

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三个发展经济学家:阿比吉特·班纳吉、埃丝特·杜弗洛、迈克尔·克雷默,以表彰他们“在减轻全球贫困方面的实验性做法”。瑞典皇家科学院表示,这三位经济学家在研究中引入了新方法,例如通过在教育和医疗等领域将贫困问题分解为更小、更精确的问题,使之更容易解决,从而解决贫困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班纳吉不仅是杜弗洛在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论文导师,两人还是夫妻。这也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史上,第一对“夫妻档”。班纳吉,现年58岁,1961年出生于孟买,1988年在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杜弗洛,现年46岁,是第二位获得经济学奖的女性(第一名女性得主为埃莉诺·奥斯特罗姆,2009年获奖),也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经济学奖获得者。杜弗洛是过去十年间论文被全世界引用最多的女性经济学家以及众多重要经济著作的合著者。

二、获诺贝尔奖的父子

自诺奖设立以来,已经有6对父子获得诺贝尔奖(因前文已述,此处未计算居里夫人母女)。

1、1915年物理学奖,布拉格父子

父亲亨利·布拉格(右)和儿子劳伦斯·布拉格(左)

19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英国的亨利·布拉格和他的儿子劳伦斯·布拉格,以表彰他们用X射线对晶体结构的分析所作的贡献。时年25岁获奖的劳伦斯也是迄今为止最年轻的诺贝尔奖得主。

因为是父子一起获奖,小布拉格时常会被怀疑有“拼爹”嫌疑。事实上,在关于X射线的研究中,小布拉格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得奖是实至名归。1912年德国科学家马克斯·冯·劳厄发现用X光照射晶体时,会形成格子状点阵。此时的老布拉格已对X光研究多年,并且坚信X光是粒子的。当他得知了劳厄的研究结果后,立马开始设计实验,想要推翻劳厄的理论。知道父亲的想法后,小布拉格也开始研究X射线。经过几个月的反复探索,小布拉格发现,父亲的理论是错的,X光确实是一种电磁波。很快,小布拉格便完成了基于X光是波动在晶体的原子三维矩阵中产生衍射的理论,这个理论后来被称为“布拉格定律”(Braggslaw)。而老布拉格在利兹大学一直致力于X光的研究,建立了一流的X光研究实验室。此后的2年间,小布拉格经常在剑桥和利兹之间往返,与父亲组成了“最佳拍档”。一系列卓越的研究成果,也源源不断地从这对父子的大脑中流淌出来。

2、汤姆逊父子,分别获1906年、1937年物理学奖

约瑟夫·汤姆逊(父,左)与乔治·汤姆逊

汤姆逊父子分别于1906、193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父亲约瑟夫·汤姆逊首先提供了电子存在的直接证据,打破了“原子是物质结构最小单位”的观念。因为在“气体导电方面的理论和实验研究”的成就,他荣获19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的儿子乔治·汤姆逊因为在实验中发现了电子在晶体中的干涉现象,与戴维逊一起获得193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除了自己的儿子乔治·汤姆逊,约瑟夫·汤姆逊还培养了许多科学精英。28岁时,他在卡文迪许实验室第二任主任瑞利的推荐下,担任了卡文迪许实验室物理学教授和实验室主任,这一干就是34年。他非常成功地领导了卡文迪许实验室。他通过更新改造实验室、改变教授方法、改变研究方法而吸引了海外研究生,培养出来几十位知名物理学家,被称作剑桥学派。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威尔逊(C.T.R.Wilson )、R.J.斯图阿特(R.J.Strutt)、J.S.E.汤森(J.S.E.Townsend)等都是他的学生。这些学生中有多位获得了诺贝尔奖。后来的第四任主任卢瑟福,正是得益于他打下的基础,把卡文迪许变成了诺贝尔奖的摇篮。

3、奥伊勒父子,分别获1929、1970年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

奥伊勒·凯尔平(父,左)与乌尔夫·奥伊勒

奥伊勒·凯尔平,瑞典籍德国人,生物化学家。奥伊勒·凯尔平因对与糖发酵有关的酶的研究而与哈登共同获得了1929年诺贝尔化学奖。他的儿子乌尔夫·奥伊勒,因发现了前列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特别是查明了去甲肾上腺素的神经传递物质的功能而获1970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4、玻尔父子,分别获1922年、1975年物理学奖

尼尔斯·玻尔与阿格·玻尔

尼尔斯·玻尔,丹麦物理学家,他通过引入量子化条件,提出玻尔模型来解释氢原子光谱,并提出互补原理和哥本哈根诠释来解释量子力学,这对于二十世纪物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1922年,丹尔斯·玻尔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的儿子阿格·玻尔因在原子核物理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于1975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11年获得博士学位不久后,玻尔就决定到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进行研究。他的指导老师是实验室的主任、英国皇家学会副会长汤姆逊。在汤姆逊的办公室第一次见面时,玻尔拿出随身带的一本汤姆逊的著作,翻到其中一页,用很生涩的英语指出,“这是错的”。汤姆逊,这位5年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只是告诉这位年轻人:“以后你要做的事情是做实验、吹玻璃。”在不断的实验中,玻尔写出了有关氢原子的量子理论的论文。1922年11月9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将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37岁的玻尔,并把推迟一年公布的1921年度物理学奖授予43岁的爱因斯坦。虽然两人同时获奖,但他们在量子物理方面看法不尽相同。1923年,爱因斯坦从斯德哥尔摩返程时,决定去丹麦的哥本哈根访问玻尔。波尔到火车站迎接他。两人坐上电车后便开始热烈的讨论。结果,他们坐过好多站,只好再坐返程车往回赶。可是,他俩又在讨论中坐过了站。就这样来来回回了好多次,一直到两人把问题讨论清楚。

5、西格巴恩父子,分别获1924年、1981年物理学奖

作为X射线光谱学的早期研究者,瑞典物理学家曼内· 西格巴恩研发出X射线的高精度测量技术,推动了量子论和原子物理学的发展,因此获得了1924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子承父业,他的儿子凯·西格巴恩延续了父亲在光谱学上的孜孜追求。1981年,因致力于研发一种用电子检测复合材料成分和纯度的新技术,与尼古拉斯·布隆伯根、阿瑟·伦纳德·肖洛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在获奖致辞中,他谈到父亲对自己的影响:“如果你每天从早饭时候起就开始讨论物理学,那肯定是大有好处的。”

6、科恩伯格父子,分别获1959、2006年医学或生理学奖、化学奖

亚瑟·科恩伯格与罗杰·科恩伯格

亚瑟·科恩伯格在1956年利用酶对一种核苷酸混合物的作用获取出DNA分子。因此,他同奥乔亚一起获得了1959年的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他的儿子罗杰·科恩伯格获得了2006年的诺贝尔化学奖,以表彰他首次在分子水平上揭示了真核生物的转录过程,阐明了基因信息如何从DNA转录到RNA。

1959 年的圣诞节,父亲亚瑟·科恩伯格问儿子罗杰·科恩伯格想要什么,儿子回答道,“在实验室里待上一个星期”。儿子的回答让老科恩伯格欣喜而欣慰。那一年,老科恩伯格同奥乔亚一起分享了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儿子小科恩伯格随父亲去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领奖,他在多年后回忆:“那段记忆至今依旧鲜明,当时的场面非常壮观。我一直非常崇拜父亲和获得诺贝尔奖的那些前辈们。”

三、诺贝尔奖唯一的兄弟组合

廷贝亨兄弟,分别于1969、1973年获经济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

扬·廷贝亨(左)与尼古拉斯·廷贝亨

迄今为止,唯一一个摘得诺贝尔奖的“兄弟组合”是来自荷兰的廷贝亨兄弟。哥哥扬·廷贝亨于1969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弟弟尼古拉斯·廷贝亨于197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奇特的是,兄弟二人个性迥异:哥哥扬·廷贝亨好静,弟弟尼古拉斯·廷贝亨爱动、爱冒险;哥哥学习成绩优异,弟弟讨厌上学、成绩糟糕;哥哥研究经济,弟弟研究动物……荷兰经济学家奥科·利恩解释了为何性格迥异、爱好不同的兄弟两人都能成为诺贝尔奖获得者。他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他们有一些共有因素,例如基因,还有鼓励求知欲和独立思考的家庭教育环境。”

197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塞缪尔森(Paul A. Samuelson,1915-2009)谈到获得诺贝尔奖的诀窍之一说,“就是要有名师指点。”1931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得主奥托·沃伯格(Otto Warburg,1883-1970)也曾经说过,“一个年轻科学家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是跟他所处时代的科学巨匠进行的个人接触。”有统计结果显示,美国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有一半以上的人和诺贝尔奖获得者前辈学习过。与没有接受过诺贝尔奖得主指导的人相比较,他们的获奖时间要提前7年左右。可见人才的成长和崛起,名师的指点极为重要。

科学史证明杰出的科学家不仅将知识才能、研究问题的思维方法传授给学生,他们的高尚品质、非凡气质、科学魅力也会深刻影响学生。其实师徒型的人才群和人才链有两个共同的特征,一方面是纵向的名师楷模影响,使师承效应成为加速了人才的成长的正向催化剂;另一方面是横向影响,不同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的人聚集在一起,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师徒型的人才群和人才链使得人才的互补效应得到充分发挥,有利于加深和扩大人才的知识域。

在学人君看来,名师出高徒的影响固然重要,我们也必须明确地认识到并非每一位受过名师指点的人都能够成为高徒,个人的努力与修行同样不可忽视。

本文资料主要参考引自:诸平:《J.J.汤姆逊和他的诺奖弟子》;中科院物理所公众号孙阳:《居里先生的猜想|皮埃尔·居里诞辰160周年》;观察者网:《盘点诺贝尔史:6对父子、5对夫妻和1对兄弟获诺贝尔奖》等文。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