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快问快答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手足口病

定义:手足口病(HandfootandmouthdiseaseHFMD)是由肠道柯萨奇病毒等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和口腔、手足部位皮疹。手足口病又名发疹性水疱性口腔炎前言:手足口病多见于5岁以下小儿,夏季7、8月份为发病高峰,传播的主要途径是由飞沫经呼吸道或是通过被污染的玩具及不清洁的手经口进行传播。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如果病情发展快,导致死亡。该病以手、足和口腔粘膜疱疹或破溃后形成溃疡为主要临床症状。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最为常见。病原体(柯萨奇等肠道病毒)柯萨奇等肠道病毒。(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肠道病毒71型(EV71))流行病学:

(1)传染源:(患者衣物玩具)患手足口病的儿童患者。

(2)传播途径:(呼吸道消化道)主要途径是由飞沫经呼吸道或是通过被污染的用具衣物玩具及不清洁的手经口进行传播故与生病的患儿近距离接触可造成感染。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食物,也可发生感染

(3)易感人群:(普遍易感)人对肠道病毒普遍易感,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后均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持续时间尚不明确。病毒的各型间无交叉免疫。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但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临床表现:患儿感染肠道病毒后,多以发热起病,一般为38℃左右。口腔粘膜出现分散状疱疹,米粒大小,0.3~0.7cm,疼痛明显,或脚掌部出现米粒大小疱疹,臀部可受累。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轻症患者早期有咳嗽流涕和流口水等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有的孩子可能有恶心、呕吐等反应。发热1~2天后开始出现皮疹,通常在手足、臀部出现,或出现口腔粘膜疱疹。有的患儿不发热,只表现为手、足、臀部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病情较轻。大多数患儿在一周以内体温下降、皮疹消退,病情恢复。重症患者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天左右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重症患者表现为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甚至昏迷;肢体抖动,肌阵挛、眼球运动障碍;呼吸急促、呼吸困难,口唇紫绀,咳嗽,咳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沫样痰液;面色苍灰、四肢发凉,指(趾)发绀;脉搏浅速或减弱甚至消失,血压升高或下降。治疗

(1)西医药治疗轻症者可给与抗病毒、抗感染、全身支持治疗;重症患者还应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尤其是脑、肺、心等重要脏器功能;危重病人特别注意监测血压、血气分析及胸片。使用高效广谱的抗病毒药物:阿昔洛韦、伐昔洛韦、泛昔洛韦,可以抵抗病毒感染和防止病毒性疾病的复发。它们具有明显缩短发热及皮损愈合时间,可以减轻口腔疱疹疼痛。局部可用漱口药物含漱、涂抹。另外常用的药物还有

(2)中医药治疗中医药治疗手足口病往往有比较好的治疗效果,方药有,银柴颗粒,银翘散及汤剂,参苓白术散及汤剂,蒲地兰消炎片等。药物有:人参,茯苓,白术,甘草,苡仁,桔梗,金银花,连翘,板蓝根,蒲公英,生地黄,山药,莲米,砂仁,扁豆,葛根,黄芩,黄连等。使用中医药治疗时治疗时宜根据疾病的发展状况,辨证用药:初期手足口病在发病初期表现为发热、咽痛、咳嗽等一系列外感症状使用解表利咽止咳的药物;中期表现为疱疹显现以及身热持续、烦躁口渴等里热证候,发表透疹解烦生津止渴的药物;后期疾病恢复期表现为疱疹渐消、身热渐退、口唇干燥、纳差等一系列阴液耗伤及脾虚证候,使用补阴益精健脾胃的药物。预后:如果没有严重的基础疾病及并发症,恰当地治疗预后一般比较好。预防:做到“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春夏是肠道病毒感染容易发生的季节,要讲究环境、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饭前便后洗手,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尽量不要带婴幼儿去人群密集场所。哺乳的母亲要勤洗澡、勤换衣服,喂奶前要清洗奶头。手足口病是临床上常见的好发于儿童的急性传染性疾病,由于本病病原体病毒传染性强,易在幼儿园内造成爆发流行,且有发生变证危及生命的可能,因此尤应引起临床工作者、幼儿园教师以及幼儿家长的重视,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尽可能减少手足口病的危害。编者点评:

1,手足口病治疗与预防可以使用聚肌胞注射液口服和外用,也可以使用中医药治疗。

2,有时患者会出现严重的维生素B1缺乏症,出现胃肠道消化系统,心脏循环系统,大脑神经系统的所谓的“麻足症”症状,这些症状很不好辨认,这时可以使用足够剂量的维生素B1进行试探性治疗。如果症状大大改善,可以使用足够量的维生素B1配伍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