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四季养生的原则(转载)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中医四季养生的原则资料来源:医学教育网,医学网http://www.med66.com/html/ziliao/07/38/25acea8ae497766b3c491f76b17c0adb.htmhttp://www.piena.cn/chinese-medicine/20080130/66735.html自古以来,人们都希望健康,更渴望长寿。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精神文明生活的日益丰富,健康与长寿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重要问题。
但是如何才能健康?又怎样才能长寿?
人们曾做过各种寻找灵丹妙药的试探,甚至采取神秘的法术,但结果却是徙劳无益。尽管灵丹妙药没有,神秘的法术亦不存在,但整个人类的寿命却正在不断延长。
据报道,17世纪人类的平均寿命只有20见,18世纪为30岁,19世纪以前为40岁,1920年为55岁,1935年为60岁,1952年为68岁,而目前已经达到70岁左右。且有不少发达国家都先后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可以预料,到2000年的时候,将有一些国家和地区,人的平均寿命会接近或达到80岁左右。
现存的最早的我国医学经典名著《黄帝内经》里所说的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在不久的将来,将不再是人类的梦想,而是活生生的事实。
尽管影响健康长寿的因素很多,诸如先天遗传、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医疗水平、营养状况、个人职业等等,但能否讲究养生之道,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关于养生之道与健康长寿的关系,《黄帝内经》里非常清楚地指出: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从而指出了能否身体健康、益寿延年的关键,是在于人们是否能够懂得养生之道。
上古代的圣贤人由于掌握养生之道,年纪活到了100多岁,而形体、动作不显得衰老,但现在的一些人,因不注意养生,往往活不到50岁,形体就衰老了。
人不可能不死,但是可以通过后天调养,逐渐增强体质,提高康复力、抗衰力,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中医学关于养生的理论和方法是极其丰富的,但重要的是--顺时养生。
正如《内经灵枢.本神篇》里所说: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须四时而适寒暑……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视是活的意思;长生久视,是延长生命,不易衰老的意思。为何能延长生命呢?是因为僻邪不至,僻邪,指不正之气,僻邪不至,是说病邪不能侵袭。
而病邪不能侵袭的关键又在于顺四时而适寒暑,这里中医养生学里的一条极其重要的原则,也可以说是长寿的法宝。为什么这样说呢?《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里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内经素问.六节脏象论》里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这些都说明人体要依靠天地之气提供的物质条件而获得生存,同时还要适应四时阴阳的变化规律,才能发育成长。
正如著名明代大医学家张景岳所说;春应肝而养生,夏应心而养长,长夏应脾而变化,秋应肺而养收,冬应肾而养藏。说明人体五脏的生理活动,必须适应四时阴阳的变化,才能与外界环境保持协调平衡。这与现代认为,生命产生的条件,正是天地间物质与能量相互作用的结果的看法,是基本一致的。
人类需要摄取饮食、呼吸空气与大自然进行物质交换,从而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活动。
祖国医学理论认为,天有三阴三阳六气和五行金、木、水、火、土的变化,人体也有三阴三阳六气和五行的运动,而自然气候的变化,关系着阴阳六气和五行的运动,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取决于六经和五脏之气的协调。因此,认为人体的生命活动与自然变化是同一道理。同时,又认为自然界阴阳五行的运动,与人体五脏六经之气的运动是相互收受通应的,这就是天人一理、人身一小天地,以及天人相应和人与天地相参的天人一体观。正如《黄帝内经》里所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这里的日、月,是指日、月的运行,也就是天体的运动、气候的变化。天、地,古人是指整个自然界而言,天地一体就是说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关于这一点,早在《黄帝内经》里就有明确认识,如《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里指出: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化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
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这就是说,天地万物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之间都是互相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天地之间有四时五行的变化,产生各种不同的气候,在不同的气候下,一切生物有生、发展、消亡的过程,人体五脏也有不同的变化,产生喜怒悲忧恐五志。
四时就是每年的春、夏、秋、冬这四个季节,它的形成还得从我们生活的场所--地球说起。
地球每365日5时48分46(或45)秒绕太阳公转一周,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一年;同时,地球本身还在自转,每24小时转一圈,也就是一天。它的旋转轴和地球绕太阳公转轨道面有66.5°的交角,于是在公转过程中有半年是北半球离太阳近些,有半年是南半球离太阳近些。
在北半球的夏至,太阳直射在北纬23.5°纬圈上,在北半球的冬至,太阳直射在南纬23.5°的纬圈上,其他时候,太阳直射在这两个纬度带个之间,春分和秋分,太阳两次过赤道天顶,直射在赤道上,所以地球公转一周,太阳直射的位置在南、北回线之间往返一个来回,世界各地受阳光照射的情况也随之出现有规律的变化,这就形成了有规律的季节交替。四个季节里气候各有特点,春温春生,夏热夏长,秋凉秋收,冬寒冬藏。但是它们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是一个连续变化的过程。没有生长,就无所谓收藏,也就没有第二年的再生长。正因为有了寒热温凉,生长收藏的消长进退变化,才有了生命的正常发育和成长。关于这一点,中医学是这样解释的,如《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里说: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所谓四时阴阳,指一年四时寒热温凉的变化,是由于一年中阴阳气消长所形成的,故称四时阴阳,例如冬至一阳生,由春至夏是阳长阴消的过程,所以有春之温,夏之热;夏至一阴生,由秋至冬是阴长阳消的过程,所以有秋之凉,冬之寒。由于四时阴阳消长的变化,所以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生物发展生长的规律,因而四时阴阳是万物的根本。根本,即指万物生和死的本源。
六气是指自然界中,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这六种气候是一年四季气候消长进退变化中产生出来的,它们虽然各有特点,但又是互助调节的,因为有了这六种正常的气候变化,才有一年温、热、凉、寒和生长收藏的阴阳变化,所以自然界的气候可以互相调节,以利万物的生长发育,并使整个自然界气候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一整体是在不断运动变化的,是有规律的。遵循和利用这个规律,维持阴阳动态平衡,对人类有益,破坏这个平衡,则会灾害至矣。
人以天地之气生,还指人类生命的起源,源于天地日月,其中主要源于太阳和地球,特别是太阳的火和地球的水。万物生长靠太阳,一切生物,归根到底,依靠于太阳的光能和热能。光和热是地球上生命的能源,如果缺乏足够的光和热,生命就不能发生和存在。恩格斯说过:我们的地球本身也只是由于有太阳热才得以生存下去……如果没有太阳所放射到我们这里的排斥运动,地球上的一切运动都一定会停止(《自然辩证法》)。我们日常吃的食物,直接或间接来源于植物,用的燃料也来源于植物。来源于其光合作用,其能量来自太阳,所以没有太阳,就没有地球上的生命。大多老百姓都知道冬天吃膏方,夏天敷贴是养生的常识,所谓“冬病夏治”、“夏病冬治”就是这个道理。
而《黄帝内经》则对养生有独特且详细的阐述。现节选《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的部分来浅谈四时养生。
《黄帝内经》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春三月是指从立春到立夏前一天。这三个月,天地都苏醒了,万物开始生发繁荣。所谓“发陈”,是指春季阳气生发,万物复苏,植物萌生的大自然景象。
人应该昏息早起,多在园林广场中漫步,让头发自然披散,衣带宽松,使自己情志舒展,肌体活跃起来。在这万物生长的季节,一定要保护生灵,不能引动杀气。不要伤害植物发芽,禁止砍伐树木,焚烧山林;不可毁鸟巢,不能伤害卵、蛋、幼虫、幼鸟、幼兽和已怀胎的母畜等;不要竭川泽,不能让蓄水池干涸。
――中国古人早就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春季适宜穿青色的衣服,带青色的饰品。以麦制食品为主食从而以凉气调节春温。在这播种耕耘的春季,要多付出多给予,少夺取,周济天下有困难者;在这阳气上升的季节,要多奖赏,少惩罚。这就是春季主生的养生之道。
中医认为肝脏藏血,除了情志的调摄外,在饮食方面注意春季不能吃动物的肝脏,此季正是肝旺的时候,死气入肝,伤食者魂。而在房事方面,春分前三天节制房事,以免生下有生理缺陷的孩子。春季食物以选则一般性调补食品为宜,如鸡肉、鸡蛋、瘦猪肉、红枣等。不仅可改善慵懒的体质,还可充沛体力。然而,对于身体明显虚弱的人,则需要选择适当的滋补中药来调养,如西洋参、龙眼肉、党参、黄芪等。春天百花盛开,空气中弥漫着大量的花粉,是过敏性疾病的好发季节。若有慢性疾病或过敏体质的人,春天一定要忌口,忌服“发物”,如虾、蟹、咸菜等食物,否则旧病极易复发。
总的说来,春天的调养药膳,以平补为原则,不能一味使用温热补品,以免春季气温上升,加重身体内热,损伤到人体正气。
《黄帝内经》曰:“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内经》的养生思想注重精神调摄,从本段经文中可以明显体现出来。本段文字中除“夜卧早起”一句讲述起居外,余皆为调摄精神情志的论述。所谓“无厌于日”,是说长昼酷暑,伤津耗气,人易疲乏,情易烦腻。而养生之人,确应顺应夏天阳气旺盛的特点,振作精神,勿生厌倦之心,使气宣泄,免生郁结。
所谓“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是要人注意调整情绪,莫因事繁而生急躁、恼怒之情,免助阳起暴冲而伤正气。
所谓“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是前两句的注脚:勿厌倦之心,则内无郁结,气得宣泄;而无急怒之志,则气之宣泄是和平的、愉悦的,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