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锐士、魏武卒和齐国技击哪个厉害?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秦之锐士、魏之武卒、齐之挤击其实从本质上没有太多的区别,都是从军中挑选出的勇士,历朝历代都有。
如诸葛亮的《将苑》中有载:
夫师之行也,有好斗乐战,独取强敌者,聚为一徒,名曰报国之士;有气盖三军,材力勇捷者,聚为一徒,名曰突陈之士;有轻足善步,走如奔马者,聚为一徒,名曰搴旗之士;有骑射如飞,发无不中者,聚为一徒,名曰争锋之士;有射必中,中必死者,聚为一徒,名曰飞驰之士;有善发强弩,远而和中者,聚为一徒,名曰摧锋之士。此六军之善士,各因其能而用之也。其中突陈、争锋、飞驰,摧锋就是这一类,此外还有其他耳熟能详的如陷阵、骁果、陷阵也是。
当如亚历山大的一句名言所说那样:“我不害怕由一只绵羊所率领的一群狮子,但我害怕由一只狮子所率领的一群绵羊。”
所以由谁领导决定了他们能够发挥出多少力量!
这三者中,齐之挤击是最早创立的,襄公二十一年,齐庄公为勇爵,即在战场上表现勇敢的士兵就可以得到勇士的爵位,比较有名的如二桃杀三士中的三位勇士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便是挤击出身。另外还规定战场上每杀一人,可得赏金八两,非常类似现在的雇佣兵。据说齐庄公是偶然看到“螳臂当车”而产生的创意。
齐挤击在著名统帅司马穰苴、田忌和孙膑的手中也曾创造辉煌的战绩。在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中曾打败过庞涓带领的魏武卒。但是随着齐国的几次内乱,还有秦国远交近攻的策略,齐国君臣安享太平,齐挤击逐渐消亡。
三者中第二个诞生的是魏武卒,是吴起入魏国后,根据“兵不在多而在于精”思想所建立起来的精锐部队。《荀子·议兵篇》记载:
“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中试则复其户,利其田宅。”吴起在魏国期间,魏武卒人数始终没有超过五万,但是却在首战阴晋之战中,以步卒五万人,车百乘,骑三千,大败五十万秦军。吴起统帅魏武卒期间大战72,其中全胜64,其余均不分胜负。《尉缭子》中称:
“有提七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吴起也。”魏武卒巅峰期曾发展到将近二十万,但再也没有达到吴起时的高度。先是桂陵和马陵中,被田忌、孙膑带领的齐军伏击,损失惨重。后又在伊阙之战中,魏韩联军被秦将白起大败,斩首24万,魏武卒损失殆尽。
秦锐士是三者中最后诞生的,于秦孝公商鞅变法期间,根据耕战,军功爵位制度而产生的精锐部队。当时秦军在变法时,组建新军二十万,而秦锐士只挑选中一千六百人,统帅为后来的名将白起。在首战中,即收复河西,闻名天下被称为“锐士”。
秦锐士出现的时候,齐挤击、魏武卒已经全面衰弱,因此称为当时最强的军队。《荀子》中称:
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也就是这个道理。
其实这种现象,在近代历史上也曾出现过。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往往表现的不堪一击,但在新中国建立后,这批被收编的国民党军队,在朝鲜战场上痛击联合国军,表现出了惊人的战力。可见再优秀的军人,在无能统帅领导下,也是一群乌合之众。但是一批有信仰的士兵,在高明的统帅领导下,可以战胜一切。
战国荀况所著《荀子》中这样评价:“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说明当时秦锐士的战斗力冠绝天下!
这个答案,荀子就已经告诉你了。《荀子》中,有一个《议兵篇》,其中有句话流传很广:“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这是说,齐国的精锐部队“技击”比不了魏国的精锐部队“武卒”,魏国的“武卒”则比不了秦国的“锐士”。由此可知,秦国锐士的战斗力是最强的,下一个就是魏武卒,最后一个就是齐国的技击骑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