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快问快答

番禺公立医院首设临终关怀

番禺公立医院首设临终关怀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番禺公立医院首设临终关怀

番禺区近日启用了设在市桥医院内的康宁病区,这是在广东地区鲜见的由公立医院设立、专为临终患者服务的专科病区。

以往,只有在老人院、养老院等民营医疗机构,和部分社区医院提 供“临终关怀”服务,如今在公立医院也开始设置。

有医院负责人认为,这表明社会对生命尊严日益重视,也表明医院(尤其是公立医院)从单纯的救死扶伤,逐步向“临终关怀”等延伸性服务转变。

然而,在叫好声一片之余,不少病人家属依然表示“不感冒”。

专家们则认为“临终关怀”应主要由基层乃至社区医院进行。

康宁病区关键在于便宜

番禺市桥医院院长廖义清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与其让肿瘤病房里人满为患,不如建立一个关爱病房,让需要安静度过余生的病人找到自己真正的归宿”。

他表示,设立康宁病区的目的是为了减轻临终患者的痛苦,病人大多已经没有挽救的可能,而对于家属来说,节省金钱和精神上没必要的消耗,是十分必要的。

廖义清说,与一般的护老院、敬老院不同,康宁病区有专业的护理技术、营养指导及全方位的心理辅导和康复指导,并不单是照顾日常起居饮食的临时陪护。

廖义清告诉记者,康宁病区的优点除了特别安静外,关键在于便宜。

“临终阶段不给病人用名贵药品,只让病人接受适度的治疗,控制病人的疼痛”。

他打算等全部病房都装修好了之后,把“老人科”、“临终科”等都设置到内科里,减少病人和家属的心理压力。

当初取名“康宁病房”也是由于忌讳“临终”之类的词语。

市民仍旧冷对临终关怀

记者走访发现,公立医院的“临终关怀”,依然不能得到市民的接受。

市民张先生的妈妈80多岁,已经到了糖尿病晚期,他依然坚持在家请保姆照看。

张先生极力反对把妈妈送进任何机构的临终病房,他认为,让亲人在最后时刻由别人照看,只会加快其离世,只有亲自照顾才能免于自责。

不少市民表示,为人子女都不想当“久病床前”的“不孝子”,甚至质疑,“将患病亲人推给别人照顾,岂不是要承担不孝之名?”

针对这种现象,有社会学家认为,中国的“孝道”要求父母临终时子女要守在身边,而“临终关怀”则有点背道而驰,让中国人接受还需要一个磨合期。

最关键的是,临终关怀尚属非医保项目,无资金保障;

其次是正规公立医院一般不收治这类病人,因为不愿影响治愈率考核;还有就是经费问题,让综合医院承担临终关怀,难免长期的住院及重复检查等,医疗资源浪费,家属也开支过大。

此外,目前一些社会机构提供的临终关怀则形形色色,甚至漫天要价,也是令市民对临终关怀服务望而却步的原因。

临终关怀要靠社区

据了解,广州正尝试在社区卫生服务开展临终关怀服务,还未计划在公立医院大面积铺开。

今年4月,广州首个“特困病人临终关怀病区”设在市民政局精神病医院内,床位仅60个。

此外,只有广州友好医院及一洲医院等为数不多的民营医院设有临终关怀 科,而公立医院似乎只有番禺市桥医院一家公立医院设立。

廖义清也坦言,正规大医院开设临终关怀病房很难成为趋势。

他当初萌生这个想法,是因为市桥医院有床位资源,附近居民也有这个需要,才“放胆一试”。

他坦言,“这种临终病房以后会在各大社区医疗服务中心推广具有可行性;但是大医院一般不会,因为医院毕竟是治病的地方。”

据专家分析,临终关怀尚属于非医保项目,无资金保障。正规医院怕影响治愈率考核,一般不收治这类病人。还有就是经费问题,让综合医院承担临终关怀,医疗资源浪费,病人也开支过大。

因此,专家们认为应主要由基层乃至社区医院进行。

广州民政部门有关负责人表示,去年年底开始,广州已在社区服务中推广爱心护理工程,开展临终关怀服务,并积极鼓励、支持民间资金举办临终关怀、护理等服务机构,更好地为老年人服务。

■记者手记

这里出奇安静

虽说生老病死是一种自然规律,但中国人还是很忌讳谈这些话题。

“康宁病区” 给人的感觉是不同寻常的安静。

病区设在番禺市桥医院八楼,步出电梯,特别大的“静”字赫然入目。

一条长廊直入大厅后,才看到别出心裁设计的“康宁病区”四个大字。

绕了一圈,发现里面治疗室、病房及护士站的布局同样与普通病房一样,如果不是走廊的标语:“世上没有绝望的心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很难与“临终”联系起来。

公共活动室也嗅不出“临终”的味道。

安宁病区除配备了空调、电视外,报纸架摆放特别整齐、沙发一尘不染、绿色盆栽还透出点点生机,感觉像街道社区的老人娱乐中心。

18位已放弃抢救生命的患者被送入“临终关怀”病房。

睡在20号床的梁女士已经到癌症末期,斜躺在床上面容憔悴,陪伴在她身旁的女儿郭女士告诉记者,母亲是两天前从附近的大医院转来这里的,“其实这里的医疗设施与其他医院的病房没有很大的区别,但环境特别安静”。

绕着病区一圈,发现病人上至90岁以上的老人,下至30来岁的年轻人,大部分是癌症病晚期患者。

他们大多看起来都很憔悴很痛苦,眼前所见令人心情沉重。

尽管病人家属进进出出送饭送汤,但整个病区依然安静、出奇地安静……

(责任编辑:文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