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圣地昆仑丘》:传说中的昆仑丘在哪里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昆仑丘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山,为万山之祖,亦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在各种历史文献中都曾被提及与传颂。虽然昆仑丘扑朔迷离,是传奇还是实有其地都充满疑团,但历代学者都做出了自己的努力,并尝试在广袤的中国疆域中的名山大川中寻找到关于昆仑丘的蛛丝马迹。
关于昆仑丘究竟在哪里,各种文献都给出了探索,如《庄子》中记载:“黄帝游乎赤水之北, 登乎昆仑之丘。”《淮南子》说:昆仑“北门开以纳不周之风”。可知昆仑在不周山以南。《山海经》中记载:“大泽方百里,群鸟所生及所解,在雁门北。雁门山,雁出其间,在氐国西。高柳在代北。后稷之葬,山水环之。在氐国西。”《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
学者姚剑在《“古昆仑”在山西析城山》中提出:昆仑在“海内”,即中原,蛮夷戎狄之地属于“海外”,据《山海经·海内西经》有关昆仑方位的描述,从雁门开始往西经氐国、 高柳继而往南,才见到“昆仑之虚”。“雁门”即今代县雁门关,其中的“氐国”“高柳”都是山西的古地名,氐国是炎帝后裔之国,高柳在今代县。所以,寻找古昆仑的大方向也就基本确定, 在山西的南部、河南的西北部。
关于昆仑丘的讨论仍在继续。
最近,由中国先秦史学会、中国大众文化学会指导,中共晋城市委宣传部、世界图书出版公司主办的《中华文明圣地昆仑丘》图书首发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起源地文化研究中心、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以及各地的专家学者们参加了首发式。
首发式上,《中华文明圣地昆仑丘》的作者华仁葵介绍了该书的撰写背景、成书过程及主要内容。他谈道:“我们依据大比例尺地图与卫星遥感图像和天文岁差反演以及古冰川、古天象、古海岸线、古生态、古地貌、古城邑、古道观等多学科综合分析,科学推定王屋山区的山西省阳城县析城山即远古昆仑丘(昆仑虚),是中华人文始祖太皞伏羲王都,是中华文明发祥圣地。”
《中华文明圣地昆仑丘》一书是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研究所研究员华仁葵,台湾中国文化大学董事、讲座教授金荣华等学者联手,在晋城市阳城县实地考证研究17年,探究中华文明肇始8000年的作品。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研究员李建民,就商汤祷雨林相关考古情况展开发言。他说石磐是商代礼乐重器,面世极少,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迄今都没有收藏。去年偶然遇见,是山西考古研究所上世纪八十年代正式出土的发掘品,具有科学性和权威性,且与文献中关于商汤祷雨于析城山相结合。同时析城山附近可以采集到商代陶片,说明此处必有商代文化遗址,而石磐于此地出土绝非偶然,具有重大的实证意义。由此昭示晋南桑林与商汤的传说,并非空穴来风。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秘书长吴晓东,从音韵学来阐释析城山中“析城”的原始含义,“析城”两字是从“日”“月”共同古音发展变异而来的,它可以理解为日神伏羲居住的日山,也可以理解为月神西王母或女娲居住的月山,同时也可以理解为圆形的昆仑山。
中央党校教授、博士生导师王瑞璞,从世界文明史的角度分析了中华文明的五次辉煌时期,分别是:中国“农业——新石器——陶器”三大技术的创新;炎黄时代,中国黄河流域出现了古典农业、多元文化的综合创新;殷周时期的青铜文明,以及同一时期的三大元典——《易经》《诗经》《尚书》;春秋战国时的代百家争鸣;宋代的三大发明与文化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