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的防治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目前,冠心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结合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推进,预测冠心病患者会愈来愈多。
面对可能出现的庞大患者群体,要求我们临床医生就应站得更高,切实履行好冠心病的防控职责。
冠心病有其特有的病理生理学机制,以及近年来循证医学证据的涌现,使得冠心病的防控工作,目的更为明确,措施更加严谨。
首先,大多数冠心病有因可循,从源头去扼制疾病的发生,限制疾病的发展。是预防和控制冠心病的全民大处方。其实,一句话就是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对病人而言就是治疗性生活行为方式干预。不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可滋生众多不可逆的的冠心病的危险因素,这些危险因素的存在,就可促发冠心病或等同于冠心病。例如,高盐饮食,膳食不均衡,水果疏菜摄入少,缺乏体力或体育活动,吸烟,酗酒,作息不规律,心态不平和或情绪急躁等,均视为不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
日积月累,与其相伴发的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及其它代谢异常等,就会悄然而至。而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及糖尿病等就成为冠心病致病的始动环节.可见,防控冠心病无疑应从扞卫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着手.高血压病,血脂异常,糖尿病的治疗已属亡羊补牢.但是,做到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和糖尿病的早发现,早治疗,早达标亦为时不晚.
其次,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治疗要等同冠心病的治疗.一个危险因素的发现,需要评价有无其他危险因素,一同干预这些危险因素方可降低冠心病的总体风险;危险因素的干预,要评价重要脏器功能(心,脑,肾,外周血管)的临床情况,防患于未然是选择治疗用药的先见之明;危险因素居多就等同于危险人群,治疗的同时更要加强病人的管理,密切随访,让患者获得良好的健康生活行为方式,将防控工作落在实处.
最后,心血管事件的来临,要理性面对.药物治疗是根本,早期强化药物治疗(抗栓,他汀降脂治疗)是控制心血管事件,防止其复发,减轻其后果的核心所在.介入治疗在改善症状方面优于药物治疗,适时的介入治疗是冠心病治疗的有力武器,已不容置疑.但是,介入治疗一定要和药物治疗密切结合,才可相得益彰.所以介入治疗是有条件的,其条件就是接受药物治疗依然不能控制的临床症状或明确的优于药物治疗的特殊患者群(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
介入治疗的成功是暂时的,且大多数是不完全的血运重建治疗模式,需要药物治疗去维护,巩固和补充.当然,介入治疗是便捷的,微创的,可以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密切随访患者,必要时再择期行介入治疗.另外一种血运重建的治疗方式,就是外科手术治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一些行介入治疗风险较大且预后差或不适合行介入治疗,而单纯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以接受该治疗.总的说来,这三种治疗冠心病的手段,对人群总的预后而言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