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民医生”与 “政绩院长”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转帖】南方周末“为民医生”痛揭潜规则“政绩院长”大怒反调查http://www.dxy.cn/bbs/thread/24244328#24244328南方周末 2005-03-0311:41:31胡卫民医生在一次诊疗中 □本报记者 张恩超 编者按 一个是揭开本医院医疗问题内幕的医生,一个是“政绩卓著”的院长。
胡卫民和杨志毅的矛盾,已经不仅仅是某家地区医院里发生的个人恩怨,更是揭示了中国现行医疗体制弊病的一个典型样本。随着湖南娄底市中心医院更多问题的暴露,胡卫民的个人辞职事件,已经演变成了“胡卫民事件”,而在一个潜规则破坏者所造成的尴尬局面里,影响的显然已不限于医院本身。
2005年2月17日,胡卫民度过了41岁的生日。他唏里呼噜地吃着一碗长寿面,面是一位当小学教师的朋友做的,放了一大一小两个土鸡蛋。
胡卫民在朋友面前承认,在与所供职医院的斗争中,他“阶段性”地失败了。
2月4日,他所举报的“问题院长”杨志毅,在试用三年后,“出人意料”地得到了正式任命。
“这是一个信号,以前还支持同情我的人,现在都不敢说话了。”
朋友两口子劝他:“卫民,别光跟面过不去啊,把鸡蛋也吃了。” 胡卫民推开碗:“吃不下啊,噎得慌。”
“唐·吉诃德医生” “在一个潜规则大行其道的行业,我们太需要出现一个胡卫民,出现一个唐·吉诃德式的英雄。”
胡卫民连续失眠两个多月了,每天只是在清晨的时候囫囵一觉,伴随着轻微的头疼。 2004年12月9日,他向医院提出了辞职。
2004年12月16日,《光明日报》A4版发表了一篇记者唐湘岳采写的报道《他为何离开这家医院》。
这篇大约2000字的报道,前半部分介绍了胡卫民这些年的事迹和处境:7年里每周下社区服务,月月搞科普讲座;为全市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提供义务上门服务;建立了6000多人的高血压社区防治网络,自费建设中国高血压患者之家网站。
但院里领导却要调他到工会工作———对一个医生这意味着什么是显而易见的———原因是他在医院里开出的药品费、检查费和住院证都比别人少许多,完不成经济指标。
报道的后半部分公开了医院有关开单提成、乱收费、虚高药价的医疗***。
“就像一块大石头砸进了沸腾的老汤锅里。”一个搞时评的说,“本来大家就对医疗行业充满微词,现在终于有一个医生站出来了,从内部捅开了医疗***的盖子。 事情没法不搞大。”
事情真的搞大了,不但全国主要媒体都发表了从各个角度解剖这件事情的时评,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的记者也都先后赶到了娄底。事情的重心逐渐转移到调查院长杨志毅和娄底中心医院的医疗***内幕。
胡卫民的个人辞职演化成了“胡卫民事件”。
“在一个潜规则大行其道的行业,我们太需要出现一个胡卫民,出现一个唐·吉诃德式的英雄。因为他的存在,可以提示我们改良现行医疗体制弊病的必要和迫切……”《潇湘晨报》评论员杨耕身如此评论胡卫民事件。
“改革派院长”初上任 “我还在想,这下,我们医院有大希望了。” 与很多人的想象不同,不少熟悉胡为民的人都认为,胡是个很老实和内向的人。
“胡卫民事件是被激出来的,逼出来的。”他的一位同事说。 这个事件的另一主角杨志毅,于2001年11月,在娄底市委组织部组织的公开招聘中胜出,就任娄底市中心医院院长,他此前的职务是怀化市人民医院院长助理。
胡和杨的矛盾并非一开始就存在,竞聘成功后,一位市委副书记告诉杨志毅,你们院有个青年医生胡卫民,这些年一直在社区做科普和心脑血管病的防治,做得很不错。
杨志毅听了,很感兴趣,去医院上任之前,特意约他出来,到一家茶楼喝茶。 对即将开展工作的新环境,杨志毅是通过胡卫民了解的,胡卫民坦率地说,院内“水”很深,关系很复杂。
1998年之前,胡卫民只是娄底市中心医院一个最普通的医生,1998年之后,他想“做点事儿”,开始搞免费诊疗,义务咨询,下社区科普、服务。
有了一些名气,也抢走了其他科室的病人,就不断受到打击和排挤,医院安排他到心血管病房工作,病房负责人就是不同意,还把他踢成了阳痿。
胡卫民的婚姻也因此破裂。 分手的时候,杨志毅握着胡卫民的手说:“卫民,好好干吧,咱俩也好好相处,工作中需要什么支持,你就找我。”
胡卫民对杨志毅的第一印象良好,“他讲了很多设想,说话的方式也很能鼓舞人。回家的路上,我还在想,这下,我们医院有大希望了。” 两天之后,杨志毅走马上任,面对全院职工发表了慷慨激昂的就职演讲,要建房子,改变现在的诊疗条件。要增加职工的收入,要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能者上,无能者下。在杨志毅的恢弘设想中,有一条把大家都震住了:要在医院的屋顶修建飞机场,让接送危急病人的小型直升机可以直接起落。
杨志毅很快挨了当头一棒,一些院里的老领导和老专家说他“纯粹是异想天开”,“全国还没有一家医院有小型直升机设备,咱娄底这么一个小地区医院能行?”
但胡卫民并不认为杨志毅当年的想法是“空想”,而视之为一种“可贵的理想主义”。
“杨院长上任之后很勤政的,每天晚上都要到急诊大楼去转一圈。”一位院内人士说。
杨志毅新官上任,急于要改变人浮于事、在其位不谋其政的现状,重能力,重业绩的改革方案,加上他处理问题的一些方式偏激,也曾经遭遇阻力,而这时候,胡为民都是他的同情者。
拧不到一起的价值观 “其实你俩本来就是两列背道而驰的火车,只能越跑越远,不可能再有交叉。”
杨志毅上任的第六个月,胡卫民心脑血管门诊的牌子又被人砸了。 他拎着破烂的牌子去找杨志毅,“杨院长,你看院内有人嫉妒我排挤我,总砸我的牌子。”
杨志毅说:“卫民,我知道你为老百姓做了不少事,很不容易。
院内可能有些人不理解,这也需要时间。”
两天之后,胡卫民在垃圾桶里看到了牌子。
“我们的分歧逐渐开始了,杨志毅急着要效益,要当院长的政绩,我坚持尽量少让老百姓花钱,这是两种不同的价值观。”
胡卫民说。 胡为民的生存环境不仅没有改善,反而越来越差。
“他提拔了一个一直对我有成见的副院长,还重用了把我踢成阳痿的那个副主任。可能杨志毅认为他们可以为医院带来更大效益吧。”
胡卫民的一个朋友说:“其实你俩本来就是两列背道而驰的火车,只能越跑越远,不可能再有交叉。”
胡卫民的心脑血管办公室三个人的编制被削减成了一个人,胡卫民只好自己每月300元聘请了一个助手。
他的办公室和二手的586电脑还是沿用从前的,杨志毅答应配备给他的一套两台医疗设备也迟迟不能到位,他的门诊牌子接连被砸了16次,无论是医院组织的对外宣传,还是内部评优他都榜上无名,甚至连口头的表扬都没有。
但是,2002年12月12日,娄底市中心医院的一次“内乱”,胡并没有参加。那次14位原院级领导和老专家及88位各科室负责人、群众代表上书市委,举报杨志毅***思想、经济和工作作风的种种问题。
“我是个与人为善的人,再说当时我对杨志毅的承诺还抱有最后一丝希望。”
2002年11月,杨志毅试用满一年,这一年的收入比上一年增长了2000万,但在年底的院内民主测评中,得到了42%的反对票(一说是50%多,此民主测评结果未公布),处于观望的胡卫民投了弃权票。
娄底市委市政府的领导认为杨志毅一年来业绩还是很突出,决定延长试用一年。
病人就医,最怕成为“挨宰”的对象 矛盾全面爆发 “我由一个农村孩子成了体面的医生,没有人比我更珍惜这份工作,但我不愿再忍受良心和单位处境的双重煎熬。”
2003年1月1日,杨志毅主导的一个名为《2003年经济管理方案实施细则》的规定出台了。 按照这个规定,开药、做检查、收治住院病人都与医生个人和收入直接挂钩,有种种提成回扣可拿。
例如:点名会诊费奖励35%,光子刀每次150元、支架置入每次300元、磁共振每单20元、住院证每单20元……
细则还规定:临床科室的西药、成药开单提成,个人2%,科室4%;中草药提成,个人5%,科室5%…… 这个规定让胡卫民心生警惕,视之为“竭泽而渔,杀鸡取卵”。
“你自己***,但你不能逼着别人也必须***。这违背了医生起码的职业道德,也违背了卫生部的规定。如此搞下去,医院表面繁荣,但不可能可持续发展,病人一次被宰,下次谁来?”
胡和杨真正的裂痕出现了。
胡为民依然我行我素,坚持开小处方,开常用药,能不收治住院的尽量不收治,新的管理制度出台后,胡卫民的奖金一直在两三百元间浮动。
“卫民啊,你要支持我的工作啊,你收治的病人那么少,你开的药那么少,医疗为民没有错,但医院和医生也要吃饭啊。”
杨志毅婉转批评他。
2003年3月15日,消费者权益日。
杨志毅找胡卫民谈话:“听说你多才多艺,很适合搞工会工作,去工会工作算了。”
胡卫民一怔,“你当初不是说支持我的工作吗?你知道我热爱现在做的这些,怎么又要调我去工会?”
“你现在的心脑血管门诊只有社会效益,没有经济效益,到工会工作一样可以做有利社会的事啊。”
胡卫民明白了,杨志毅看着他年门诊6000人的巨大数字,却没收几个病人住院,急了。
2003年6月25日,胡卫民成为湖南省惟一的科普典型上报全国,新华社等20多家媒体对他进行了集体采访。
杨志毅称之为“出风头”、“不务正业”。
第二天,湖南卫视、湖南日报要深入采访,医院拒绝接待。
“他们怕我抢走更多的病人。”胡卫民感觉到了现实的压力。“有几次,我提起了笔,想开些进口药,多开些住院证。这样,我在医院绝对吃得开。但那笔太沉重了,实在下不去手。
娄底是全国贫困市,老百姓看病的每一分钱都是救命钱。”
2004年1月,市政协换届,杨志毅一人强行否决了胡卫民连任政协委员,胡解释说:“说我乱讲,因为在市政协会议上我曾经呼吁整治医德医风。”
后来在市委、市政府、市委组织部、市委统战部的协调下,胡卫民得以连任。
2004年6月,胡卫民突然被安排到病房从事与心血管防治无关的事务性工作。
一星期后,胡卫民去找杨志毅要求继续回门诊,继续从事科普和防治,这是两人最后的一次正式谈话。
杨志毅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