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快答

草原课文原文

草原课文原文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草原课文原文

《草原》是作者第一次访问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想、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草原课文原文,欢迎阅读。

【原文】

草原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新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留,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即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旧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走了许久,远远的望见了一条迂回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快了,快到了。忽然,像被一整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见到我么,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的左右与前面引路。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坐蒙古包。

蒙古包外,很多匹马,许多辆车。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主人们下了马,我们下了车。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的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主客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热,一点而都不拘束。不到一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这时候,鄂温克姑娘们带着尖尖的帽子,既大方,又稍有点羞涩,来给客人们唱民歌。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地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饭后,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也表演了名族舞蹈。客人们也舞的舞,唱德唱,并且要骑一骑蒙古的马。太阳以偏西,谁也不肯走。是啊!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课文教学赏析】

一、欣赏语言美

《草原》全文语句多姿多彩,美不胜收。要让学生欣赏到作者行文之美,阅读指导尤为重要。

1、读前提示创设氛围

同学们,《草原》是一篇非常精彩的课文。作者用十分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内蒙古大草原的美丽景色。它像一首诗,吟诵出千里草原的旖旎风光;它又像一幅画,描绘出草原牧区欣欣向荣的喜人景象;它更像是一首歌,欢唱着蒙汉两族人民团结友好的情谊……"这是我在上课时的一段导读语,它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大家强烈的欣赏欲望,创设出浓厚的阅读氛围,为随后的阅读指导起到很重要的感情铺垫。

2、读中指导挖掘精华

要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言美的魅力,还须在精读上下功夫。精读,就是要去寻找、挖掘课文中最生动、最精彩、最具感染力的"华彩乐段"。我把这个任务交给学生。首先,我让学生边读边想,动笔划出自己认为写得最美的句段,然后小组交流。随后,我让学生自由发言,把自己最满意的句段当场朗读给大家听,果然收获不小。这时,我不失时机地提出:谁来说说,这些句子美在哪里?这下发言更踊跃了,有的说,这一句写草地像无边的绿毯,羊群像白色的大花,这样的景色太迷人了;有的说,这一句写草原上的河流像一条明如玻璃的带子,那河里的水一定是最干净、最甜美的,我真想喝一口;还有的说,课文最后一句写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比诗还要美……如此种种的表达,尽管理解还较肤浅,但也反映出学生的语言文字鉴赏能力,已经上了一个新台阶。

3、读后训练提高能力

指导感情朗读,首先要帮助学生找准课文的主体基调。就本课而言,应该用欢快、喜悦、激动、赞叹的语调来朗读。以第一段"草原美景"为例:开头写草原的天,朗读时应缓缓而起,有如在悠扬舒缓的牧笛声中出现草原晴朗明净的万里蓝天。接着写天底下一碧千里的景色,随着草地、羊群、小丘的出现,朗读的语调应渐趋欢快,流露出满心的喜悦。及至读到"这种境界,既叫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种境界里,就连骏马和大牛也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这一层,则应让听者能听出读者内心掩饰不住的"惊叹"与"舒服"了。

二、领略自然美

作者写草原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写草原的地"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像"无边的绿毯";写草地上的羊群像"白色的大花",河流像"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还有那平地、小丘、骏马、大牛……所有这一切,就像一幅"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到处翠色*流,轻轻流入云际"。要让学生真正领略到辽阔草原这撩人心魄的自然美,除了通过阅读欣赏之外,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获得。

1、借助多媒体的功能

"同学们,讲课之前,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精彩的音乐。"教室里响起一曲悠扬的歌:"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在优美的乐声中,大屏幕上出现了蓝天、白云、草地、洁白的羊群、奔驰的骏马、白蘑菇样的蒙古包……"同学们,大家刚才听到的,看到的,跟课文里描写的一样美吗?""太美了,老师,再放一遍,再放一遍!""好,等学完了这一段,咱们再来欣赏。"以上就是我课前借助多媒体,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一段小插曲。显然,多媒体的介入,把文字转换为直观、立体的视频语言,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功能,既让学生有滋有味地欣赏了一番,又在脑海里再现了课文描述的生动画面,这是一种多么有效的手段。

2、鉴赏作者的写作手法

作者对草原风光的描绘如此美妙,与其精湛高超的写作技巧是分不开的。在课文中,我们随处可见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文中的比喻,如:把草地比作"绿毯",把羊群比作"白色大花",把河流比作"玻璃带子"等等,无一不是形象生动,精彩绝妙;文中的排比,如:"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真是激情跌宕,一唱三叹;文中的拟人,如:"在这种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在作者的笔下,连动物们都仿佛也与远方的来客心灵相通了。凡此种种,都应该启发学生加以了解,加以借鉴,才能真正领会到这篇文章为什么会写得这样美。

三、品味人情美

人情美,是指课文写的是蒙族人民热情好客,蒙汉两族同胞亲如兄弟的美好情操。主要通过四个感人的场面来表现。

1、欢迎远客——写牧民们来到几十里外欢迎汉族客人:"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

2、主客相见——写牧民们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会见客人:"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的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3、盛情款待——进了蒙古包:"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子的手抓羊肉……干部们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鄂温克姑娘来给客人们唱民歌……"

4、联欢话别——饭后:"姑娘们表演民族舞蹈,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我们也舞的舞,唱的唱",真是"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啊

这一部分内容虽多,但语言朴实亲切,平白如话,学生易于理解,尽可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读一读,议一议,画一画,说一说,最后归纳出主要内容即可。

课文的结尾,作者满怀深情地写道:"是呀,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一结晶之句,点明了作者流连忘返,不忍离去的原因————那就是草原的自然之美、人情之美,留住了作者的一颗眷恋之心,写下了这一曲民族团结的时代颂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