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快答

内蒙古二人台的资料

内蒙古二人台的资料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内蒙古二人台的资料

介 · · · · · ·

继2004年蒙陕晋冀四省区二人台大赛以来,内蒙古与呼和浩特市的二人台协会相继成立;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设立二人台艺术专业并开始招生;邢野主编的《二人台艺术通典》出版发行;2006年夏天,《二人台文化艺术研究》首发面世,该专著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选题具有前瞻性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内蒙古民族音乐理论研究开始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推荐项目——蒙古族长调民歌”已开始启动。

相形之下,内蒙古西部地区汉族民间传统音乐艺术却受到长期忽视和冷落。殊不知,该地区的二人台、漫瀚调、爬山调等民间文化遗产不仅很有特色,而且具有着非凡价值。

二人台艺术,是蒙汉民族在长期休戚与共的生活中共同浇灌的艺术之花,在近代百余年的草原文明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美国匹斯堡大学一位教授惊异地感叹:“世界历史上,只听说过民族矛盾、民族冲突、民族... (展开全部) 继2004年蒙陕晋冀四省区二人台大赛以来,内蒙古与呼和浩特市的二人台协会相继成立;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设立二人台艺术专业并开始招生;邢野主编的《二人台艺术通典》出版发行;2006年夏天,《二人台文化艺术研究》首发面世,该专著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选题具有前瞻性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内蒙古民族音乐理论研究开始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推荐项目——蒙古族长调民歌”已开始启动。

相形之下,内蒙古西部地区汉族民间传统音乐艺术却受到长期忽视和冷落。殊不知,该地区的二人台、漫瀚调、爬山调等民间文化遗产不仅很有特色,而且具有着非凡价值。

二人台艺术,是蒙汉民族在长期休戚与共的生活中共同浇灌的艺术之花,在近代百余年的草原文明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美国匹斯堡大学一位教授惊异地感叹:“世界历史上,只听说过民族矛盾、民族冲突、民族战争,从没听说过两个不同的民族竟共同创造出一种音乐文化。不同民族友好相处到如此融洽程度,令人难以想象。”二人台应该是民族学、文化学、教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各学科都值得研究的一种特异文化现象。

二、研究方法具有开创性

课题组借鉴人类学、民族学、历史学和人类文化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把《二人台文化艺术研究》放在阴山山脉、河套地区的政治经济、人文地理的大文化背景中,放到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宗教文化的对比交融之中,放到“西路口”整体文化生成过程之中,对二人台文化艺术进行全方位、多维度、多层次的全面梳理和系统研究,揭示其生成发展、历史进程、发展形态、思想内容、风格特色、美学特征。这种高起点、宽视野、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在二人台艺术研究中前所未有。

“区域文化是构成中华文化的重要组织结构,没有诸多区域文化,也就没有中华文化”(《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文化史》),“阴山音乐文化”课题及其《二人台文化艺术研究》的主要学术价值,正在于此。

三、资料翔实,论证周密

本专著中“言他人之未言”、“补前人之不足”的独特新颖之处几乎俯拾皆是。关于“二人台是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共生文化,是黄土文化与草原文化的完美结合”的立论与论证;关于“坐腔”形式的由来和“蒙古曲”的产生以及二人台“继承了早期游牧民族‘风搅雪’(即一首歌的前后乐句,分别由蒙汉语歌词相间出现的一种形式的俗称)”的论述等,很有新意和光彩。该专著还从美学的高度和多维视角,对二人台艺术从整体上进行了哲学性的概括总结和提炼,关于二人台原生态文化特征、“多元并存”(歌曲、说唱、歌舞表演、民间小戏等多种艺术形式)的体裁特征、多元的美学品格特征、现实主义的突出审美特征、二人台审美意识与立美、审美活动,以及关于二人台“是具有再现艺术基础上的表现性艺术”、“二人台开放吸纳的态度是许多大型戏曲所不具备的”、“部分二人台主要注重音乐的发展,其音乐性远远超出了文学性”……等诸多观点与论述,尤为引人入胜和具有学术性。四、初步建立包头市民族音乐学队伍课题组的策划组织者——音乐学院院长马春生副教授、副院长李红梅副教授,带领课题组知难而上。他们解放思想,求贤拜师,边学边干。请来把毕生年华献给阴山河套地区民族民间音乐研究而卓有成就的音乐学家赵星为导师,课题组进行大量田野调查,挖掘收集并梳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同时,广拜名家征求意见,反复研究不断修改,终于在3年时间内预期完成任务,包头市年轻的民族音乐学队伍得到锻炼,日渐崛起。

既然属于开创性研究专著,尚有不足之处,如个别立论,虽然观点新颖鲜明,但明显论证不够;有些观点尚有待商榷;由于是集体分工性研究,某些内容有些重复或比重失衡等,但瑕不掩瑜,在所难免,不影响这本专著的学术价值。

作者简介 · · · · · ·

继2004年蒙陕晋冀四省区二人台大赛以来,内蒙古与呼和浩特市的二人台协会相继成立;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设立二人台艺术专业并开始招生;邢野主编的《二人台艺术通典》出版发行;2006年夏天,《二人台文化艺术研究》首发面世,该专著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选题具有前瞻性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内蒙古民族音乐理论研究开始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推荐项目——蒙古族长调民歌”已开始启动。

相形之下,内蒙古西部地区汉族民间传统音乐艺术却受到长期忽视和冷落。殊不知,该地区的二人台、漫瀚调、爬山调等民间文化遗产不仅很有特色,而且具有着非凡价值。

二人台艺术,是蒙汉民族在长期休戚与共的生活中共同浇灌的艺术之花,在近代百余年的草原文明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美国匹斯堡大学一位教授惊异地感叹:“世界历史上,只听说过民族矛盾、民族冲突、民族战争,从没听说过两个不同的民族竟共同创造出一种音乐文化。不同民族友好相处到如此融洽程度,令人难以想象。”二人台应该是民族学、文化学、教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各学科都值得研究的一种特异文化现象。

二、研究方法具有开创性

课题组借鉴人类学、民族学、历史学和人类文化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把《二人台文化艺术研究》放在阴山山脉、河套地区的政治经济、人文地理的大文化背景中,放到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宗教文化的对比交融之中,放到“西路口”整体文化生成过程之中,对二人台文化艺术进行全方位、多维度、多层次的全面梳理和系统研究,揭示其生成发展、历史进程、发展形态、思想内容、风格特色、美学特征。这种高起点、宽视野、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在二人台艺术研究中前所未有。

“区域文化是构成中华文化的重要组织结构,没有诸多区域文化,也就没有中华文化”(《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文化史》),“阴山音乐文化”课题及其《二人台文化艺术研究》的主要学术价值,正在于此。

三、资料翔实,论证周密

本专著中“言他人之未言”、“补前人之不足”的独特新颖之处几乎俯拾皆是。关于“二人台是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共生文化,是黄土文化与草原文化的完美结合”的立论与论证;关于“坐腔”形式的由来和“蒙古曲”的产生以及二人台“继承了早期游牧民族‘风搅雪’(即一首歌的前后乐句,分别由蒙汉语歌词相间出现的一种形式的俗称)”的论述等,很有新意和光彩。该专著还从美学的高度和多维视角,对二人台艺术从整体上进行了哲学性的概括总结和提炼,关于二人台原生态文化特征、“多元并存”(歌曲、说唱、歌舞表演、民间小戏等多种艺术形式)的体裁特征、多元的美学品格特征、现实主义的突出审美特征、二人台审美意识与立美、审美活动,以及关于二人台“是具有再现艺术基础上的表现性艺术”、“二人台开放吸纳的态度是许多大型戏曲所不具备的”、“部分二人台主要注重音乐的发展,其音乐性远远超出了文学性”……等诸多观点与论述,尤为引人入胜和具有学术性。四、初步建立包头市民族音乐学队伍课题组的策划组织者——音乐学院院长马春生副教授、副院长李红梅副教授,带领课题组知难而上。他们解放思想,求贤拜师,边学边干。请来把毕生年华献给阴山河套地区民族民间音乐研究而卓有成就的音乐学家赵星为导师,课题组进行大量田野调查,挖掘收集并梳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同时,广拜名家征求意见,反复研究不断修改,终于在3年时间内预期完成任务,包头市年轻的民族音乐学队伍得到锻炼,日渐崛起。

既然属于开创性研究专著,尚有不足之处,如个别立论,虽然观点新颖鲜明,但明显论证不够;有些观点尚有待商榷;由于是集体分工性研究,某些内容有些重复或比重失衡等,但瑕不掩瑜,在所难免,不影响这本专著的学术价值。

内容摘要:作为拥有二三百年历史的地方小戏二人台,它形成于民间,流传于民间,其题材与民众息息相关,近百年来一直备受老百姓欢迎。然而在当今的商品经济发展大潮中,传统的民间文化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二人台也不例外。许多年老的二人台优秀演员被迫改行另谋生路,年轻一代又少有人学;以致青黄不接,后续无人。在“外患”和“内忧”的夹攻下,二人台目前处于很艰难的时期。因此,如何使老艺术在新时期得到新发展的问题就不可避免地摆在我们眼前。文章着重从二人台艺术市场文化发展方面作一些探讨。

关 键 词:二人台 市场化 发展 创新 经济

二人台是在内蒙古西部以及山西河曲、陕西榆林等部分地区极为流行的一种具有深厚民间文化基因的地方小戏。二人台的音乐来源于爬山调、码头调、蒙古族民歌,以及外来民歌(主要是山陕民歌),是蒙汉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内蒙古经济、文化、艺术繁荣发展的必然产物。它经过无数民间老艺人的加工创造和蒙汉劳动人民的共同努力,由“坐腔形式”发展成现在这样一个比较完美的艺术形式和独特风格的地方剧种。内蒙古的二人台音乐分为东西两路,东路二人台主要流传于乌盟东部的大部分旗县以及与锡盟接壤的山西、河北的部分地区;西路二人台则在呼和浩特、包头、巴盟、伊盟,以及山西、陕西部分地区普遍流行。二人台是内蒙古西部地区的地方小戏,是蒙汉民族音乐交融的奇迹,是民族团结的历史丰碑,对二人台的学习与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二人台广泛流传于内蒙古西部地区各城镇与农村中,也流传在山西河曲、陕西榆林、府谷、河北等与原绥远省交界的其他各省部分地区。二人台从产生至今有100多年的历史,深受广大劳动人民的热爱,尤其是在农村,更是家喻户晓,几乎人人都能唱上几句。有一个笑话就形象地描写了农民对于二人台的喜爱之深——据说有一个村子过年闹红火,大街上唱起了二人台,人山人海挤得水泄不通,一些妇女们挤不上去,就站到房上去看。有个年轻妇女抱着孩子也上房去看戏,她怕孩子摔下来就一手抱着孩子一手攀着烟囱,不料看出了神,结果孩子掉下去了,可是她还抱着烟囱以为是孩子呢!当然这个故事可能是虚构的,但却生动地反映了群众对二人台的喜爱程度。然而在当今商品经济发展大潮中,传统的民间文化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二人台也不例外。许多年老的二人台优秀演员被迫改行另谋生路,年轻一代又少有人学,以致青黄不接,后续无人。在“外患”和“内忧”的夹攻下,二人台目前处于很艰难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