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快答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沟通是人与人之前交往的一种方式。父母与孩子之间更需要同构,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家长更应注意彼此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以下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1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四节课上得让我很辛苦,原因之一是这篇课文本身比较难,课文中的某些句子比较晦涩,让学生难以读懂,课文中所体现的弗罗姆的某些观点还值得商榷;原因之二是学生课前没有预习,这就让我的教学进程变得比较困难,在课堂上得给他们大量的时间去读这篇课文,由于对文本的不熟悉,所以他们在回答问题时就有些困难;原因之三是我自己在课堂上的引导度不够,在抛出问题后没有给予他们适当的引导,所以这也是让课堂出现偶尔冷场的局面。

(修改后的教学设计让学生更有话说,话题更广,学生纷纷踊跃发言,冷场的局面变得热闹起来了!)在让同学们讨论“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和“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这两种爱的区别时,他们辩论得很激烈,达到了我预设的活跃课堂的目的,但是后来他们的辩论有些偏离主题,我没有及时的把线收回来,以至于这一个环节比较散,没有达到我预期的目的。

首先介绍《爱的艺术》这部理论专著的主要观点《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节选自《爱的艺术》,通过对这部著作的介绍,学生知道了这部书主要讨论的就是爱是一种主动的能力,是一种与人成熟程度有关的事情,是可以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学到手的一门艺术,知道这些,对于学生理解本篇课文有指导意义。

其次读课文,读课文我昂学生分三个步骤。第一遍粗读,知道课文的大概内容,课文的思路。第二遍精读,第三编结合黑板上板书的问题在去读课文。关于这一课,我设计了如下三个问题:

1、人在生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爱的能力呈现出怎样的特征?

2、文章中谈到两种爱的原则:“我爱,因为我被人爱”和“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和“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这两种区别在哪里?

3、母爱和父爱在我成长的过程中的表现是怎样的?有什么区别?

4、什么是成熟的人?

前两个步骤需要一节课的时间,我的课都是两节连排,所以第二节我就趁热打铁展开第三个步骤:

学生互动,师生互动。小组讨论发言一直是我两个班上语文课的主要形式,根据学生的座位分布特点,我分成了若干个小组,小组成员人数在4——6人之间,我认为小组人数不宜过多,过多一是不好组织,二是容易流于形式,同桌,前后桌三四或五六个人,讨论起来比较方便,意见也容易集中,。

这一节课学生讨论的内容就是我上节课布置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是我精心设计的,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节课要学生掌握的内容。有了上一节课读和思考的积淀,学生在讨论起来就有话可说。学生讨论气氛很活跃,而且也在切实地讨论,五分钟后讨论结束,一结束就有小组站起来展示他们对第一个问题的理解:人在生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爱的能力呈现出怎样的特征。这个问题考察的是同学们对课文归纳和概括的能力。第二位同学回答的不错,但还不全面,接着就有同学补充,这个问题很快就清楚了。接着是第三个问题……大家发言很踊跃,语言流畅、精炼,而且很有思路。这节课就在大家热烈的讨论和踊跃的发言中结束了,学生们很愉快,我也很愉快。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反思

上完了实习的最后一次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心里顿时感到轻松了不少。前一天在五班讲课的时候,可能是前两节课学生没有精神,整个课堂显得比较冷清。好多学生三心二意,要不停地重复问题,很细致地引导他们才能进入状态。当然,我的问题也很多。虽然是一个星期前就备好了课,因为感觉是很精心设计的,还比较熟悉,等到老师让我上课的前一天,才重新对教案进行修改,发现了如讲课内容的次序还可以再调整,使各部分的层次更清晰等问题。在上课的时候,因为之前没有试讲,两节课连上下来,发现自己对课文的有些内容顺序不是很熟悉,讲课的时候语句不精练,口语比较多;还有一个问题,语速偏快,让学生感觉到我很紧张。总之这次课的感觉不是很好。不过,当我上完课,学生们全都鼓起掌来,可能是一种欢送的形式吧。让我的心里有了点慰藉,同时也很惭愧,我红着脸快速地离开了。

第二天在七班也上这门课,也是连着两课时。一直担心七班的孩子会很沉闷,可能是指导老师多次强调这是我实习最后的讲课的缘故,学生们听得都很认真,对于我的问题,也做思考状。在七班,我吸取了上次的.教训,语速放慢了些,显得从容了些;在提问的时候对于比较难的问题进行提示点拨,以易于学生思考和回答。第一节课很平稳的过去了,我舒了一口气。下课在班里转,一学生主动跟我说话:“老师,你不要失望啊,语文课是这样的。胡老师上课也是这样的。”他怕我伤心,所以安慰我。其实我对学生的表现已经很满意了。他们的积极不是通过争先恐后的回答问题,只要看到他们专注的眼神就能感受到。所以我不失望,相反很感动他的体谅。我希望第二节课也能顺利结束。可是当学生认真起来,像我这种没经验的老师就要紧张了。

在课堂上本来有一个问题,文章中作者认为父爱是有条件的,母爱是无条件的。我让他们谈看法。其实我预设的是,父爱其实也可以具有无私性,母爱就也是有条件的。结果学生们的回答都倾向于父爱和母爱的本质是一样的,都具有无私性。而我原先没有将重点放在父爱上,而是想强调母爱也是有条件的。所以,这个问题对我来说很意外。对于这篇带有哲学色彩的文章,很多同学不同意作者的观点,这是我希望达到的。只是这个问题我还是要给出参考的答案,所以我绞尽脑汁说了一番,现在已经忘了是怎样说的,反正还是说得不够清楚。因为两者的角度不同,其实站在学生思考的角度,我是赞同他们的观点的。但是文中,我还是要给他们解释作者的看法。跨过了这个坎,后面就顺畅多了,我的拓展部分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以至直到快下课学生都很安静地听。等到我说声放学了,他们才像想起来,向食堂冲去。

比较这两次课,我在教态上有了提高,发音放慢也清晰了很多;对于文章和教案也很熟悉,讲课较连贯;对于课文的设计,时间把握得很好。但是依然存在不足之处,主要是在我讲课时语句衔接上还不能很流畅,一句话有时想不到一个贴切的词去表达,在激动或紧张的时候,语速又不自觉变快,学生听得不很清晰。另外就是在对课文设计上,没有想得更深入,而且自己的反应也不够灵活,出现了点意外。如果之前能考虑到,那么就可以避免这种情况了。

总之,实习的课讲完了。但真正的教师生涯也已经在眼前了,所以对于自己的不足还是要改进,争取在讲台上展现最佳的风采。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2

父母如不懂得聆听孩子的感受 孩子就会拒绝沟通

做父母的都渴望知道孩子在想什么,渴望能时不时地和孩子说说心里话,但无数父母失望地发现,孩子心灵的大门似乎对他们紧紧地锁上了,他们怎么努力都打不开。

为什么会这样?广州《家庭医生》门诊部心智源诊所的咨询师莫妙爱说,这一般是因为两个理由:

第一,父母不注意倾听孩子的感受,而感受才是家庭沟通的核心;

第二,父母把自己摆在了“纠正孩子的问题”这样的角色上,而没有充分意识到,孩子的问题其实常常是对父母糟糕的教育方式的反映。所以,当父母只想纠正孩子的错误时,其实是把本属于自己的责任推到了孩子的身上。

因这两个原因,孩子不愿与父母说心里话,甚至彻底关闭沟通的大门,也就不难以理解了。 (本版文字 武志红)

八岁男孩欲撞墙自杀

莫妙爱讲了这样一个例子:8岁的亮亮(化名)在广州某小学读3年级,上课时喜欢乱动、乱说话,并且对老师的提示和警告充耳不闻,最终被父母带到了心智源诊所,来看心理医生。

亮亮的爸爸说,亮亮一二年级时,他和太太对亮亮放任自流,很少管他。他认为这是导致儿子这些问题的原因。等亮亮上了三年级后,他屡屡在家长会上遭到老师的警告,于是开始对儿子实施严格管理。白天,他会接送儿子上下学,晚上,他会陪着儿子把作业做完。

但是,这些严格的办法显然没收到什么效果,亮亮在学校的表现反而越来越糟糕,在爸爸面前,亮亮很听话,但到了学校,他还是老样子,喜欢乱动乱说话并且仍然对老师的警告不理不睬。

莫妙爱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她对亮亮的父母解释说,他们的教育方式太简单了,没有考虑孩子的感受。他们要求亮亮无条件地听话,把他的生活限制在学校和家的“两点一线”的范围内,但这违背了孩子的天性,他势必会反抗。在家中,他不敢反抗,于是,他把没有实现的反抗带到了学校。

“如果你们希望孩子能在学校表现好一点,你们就该少管他一些,给他充分的独立空间。”莫妙爱说,她还给他们提了一些具体的建议。

然而,一个多月过去后,亮亮的问题依然没有明显改善。对此,亮亮的父母承认,是他们的问题,他们实际上接受不了莫医生的建议。亮亮的爸爸说:“从道理上,我们相信你的建议很有道理,但要少管他,我们做不到,我们一看到他,就忍不住要管他。”

不仅如此,亮亮对父母的态度也没发生什么改变,相反他反而越来越不愿意对父母说心里话了。因为,他在心理医生这里找到了被理解的感觉,并由此大发感慨说:“他们从来都不理解我,他们能做到你的十分之一我就很满意了。”

但一起危机事件迅速改变了局面。

那一天,亮亮的爸爸去学校开了家长会。和往常一样,老师对他说了亮亮的很多问题。回到家里,亮亮的爸爸把老师的这些话原封不动地转告给儿子。本来,他还想好好斥责儿子一番,但斥责的话还没说出口,亮亮突然一头向墙上撞去。

亮亮的爸爸大吃一惊,情急之下,用身体挡住了儿子。虽然亮亮只有8岁,但亮亮的爸爸仍被撞得生疼。

“亮亮,你怎么了,想到什么了,干吗要这样做?”这时,亮亮的爸爸只有担忧和心疼,责备的话一句都没有了。但不管他怎样安抚儿子,套儿子的话,亮亮就是一句话都不说,表情非常倔强。

亮亮的妈妈也做了儿子很久的思想工作,一样也没有让儿子说出心里话来。只有在心智源的咨询室,他才对莫医生敞开了心扉。

莫医生问亮亮:“听你爸爸说,你不想活了?”

亮亮不吭声。

莫医生再问:“为什么要撞墙?你当时是什么感觉?”

亮亮沉默了好一会儿,然后才愤怒地说:“我不喜欢他们老说我。”

莫医生再问:“因为不喜欢爸爸说你,你就想到了自杀?”

亮亮回答说:“是!让我最生气的是,他们为什么老当着我竞争对手的面说我,他们知不知道,他们每次这样做,我都想死!”

“竞争对手?谁是你的竞争对手?”莫医生问。

“我表哥!”亮亮回答。

原来,亮亮有一个大他1岁的表哥,不仅懂礼貌,而且成绩又好,所以被亮亮的父母引为模范,经常拿他和亮亮做比较,说亮亮在哪些方面不如表哥。亮亮撞墙的那一天,表哥正好在他家。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3

父母与孩子错误的'沟通方式有哪些?

一、批评子女

有位高中生自己搭公交到补习班补习,不小心在公交上睡着了,老师打电话到家中查问。

等孩子回家时妈妈便兴师问罪,“那么短的距离你也睡得着?我早告诉你晚上不要一直上网,这么晚睡...”

虽然妈妈说的有道理,但得到的却只有孩子的不满。

本来孩子在这个时候应该自省,但是因为被骂他开始迁怒,只觉得很生气,最后的结果就是骂了孩子也没有改善,反而破坏了亲子关系。

这个时候,建议家长换个角度想问题,改用讨论的方式来了解孩子需要什么样的协助,鼓励孩子动动脑来解决补习能不能准时抵达的问题。

否则下次发生若同样的情形,孩子很有可能被情绪带着走或者干脆就不去补习了。

二、批评孩子的朋友

同侪是青少年时期很重要的发展议题,在这个时期孩子的生活重心从父母关系转变为同侪互动。

父母一旦知道子女的朋友品性问题特别多的时候,都会希望子女能够与之保持距离,不要往来。

如果父母直接告诉孩子,“你千万不要跟XX交往哦,他会把你带坏”或者“都是XX人害得你功课退步这么多。”这个时候孩子并不会认为你是在关心他,只会认为你是在攻击他的朋友。

基于正义感和面子问题,当下他一定会为了保护朋友而对抗父母,觉得大人就只会看表面,不懂得朋友的好,也会认为父母小看了自己,没有被信任自己有判断事情的能力。

这个时候,如何与孩子沟通是家长们最大的挑战。

单纯的好心提醒不代表孩子能听进去。

如果你想把人生的经验与智慧送给孩子,不妨换个角度和子女讨论。

当然,这样的讨论即使完成了,仍然要持续注意子女们后续的行为表现,并且适时地关心他们的人际交往状况,做到防范于未然。

三、纠正生活琐事

大多数父母都不太欣赏青春期孩子说话的方式跟生活态度,他们常常有口头禅或者不屑一顾的态度。

但当父母一纠正“你这什么态度!”彼此的沟通关系就结束了,或是陷入双方各说有理的僵持气氛当中。

如果孩子偶尔脱口而出脏话或骂人的话语,很有可能是同侪间流行的语汇或自己觉得很酷。

父母如果觉得听起来刺耳,不妨用经验和智慧先让自己冷静以对,不要直接把孩子说的话当成是对自己的攻击,然后找寻一个适当的时机和孩子讨论说脏话以及骂人话语给人的感觉。

如果孩子嘴硬仍然认为很酷,请千万不要再继续跟他辩论下去。这时只需心平气和地提醒他,这个家是大家共有的,希望他可以尊重其他人的感受。

四、喜欢做结论

常常听到很多孩子抱怨家长总是认为自己是对的,都老爱提“当年勇”。

当父母提供经验分享的时候,最好让孩子自然而然地产生心得,而不是直接地将结论告诉他。

当然,这需要过程和时间。

如果父母只是单纯地分享,而不是一直挂在嘴边,倚老卖老,加以比较,子女通常都是会参考的。

如果一定要子女遵循或是拿来比较、要求,子女常常会问:“为什么你就是对的?”反而不会去思考其中的益处,而且会影响他听进去的意愿。

青春期的孩子就是想做自己,只要结论是妈妈说的,为了证明自己能做主、也会有其他的好主意,绝不会想要照着家长的意思走。

因为,孩子想要告诉家长,“我跟你不一样,我已经长大了,不需要总是靠着你。”

所以,父母也需要适当地调整自己的心态,承认每个人的想法都是不太一样的,否则非常有可能会无法适应孩子在这个阶段的改变。

五、不信任子女

越信任孩子,孩子越会让你信任。他们很喜欢挂在嘴边说,“有很多事你根本就不知道,根本就不懂。”父母就会开始担心,孩子在外面到底发生了什么?

请记得,人与人的相处是以信任为基础的,如果没了信任,就会充满猜疑和保留。因此,对孩子所说的话,请你务必要以信任为前提。

当然,这并非意味着家长就不能去查证,或者再次确认孩子的言行是否一致,只是方法需要更有技巧。

例如:

当发现孩子的最近得行为比较浮动的时候,可以试着关心他“都还好吗?”同时借由生活当中自由情境进行讨论,“你最近有玩过很红的游戏叫吃鸡吗,你都在哪玩呢?队友都怎么找的?”

或是在一起看电视剧情的时候,可以借机提出,“怎么主角交了这个朋友之后个性就变了这么多呀?怎么样才不会受到他的影响呢?”

从孩子愿意讨论的话题着手,自然地去了解孩子的想法跟现况。

六、偷看子女隐私

为了了解子女,有的家长会偷看子女的日记,这种事情在我们小时候就发生过了。

我以前还会特地拿一根头发夹在日记里面呢,如果发现头发掉了就知道又被查了,以后这本日记的内容应该写一些可以公开的内容了。

现在则因为科技的发达,家长开始会偷看孩子的手机,有些家长还挺自豪地说自己会破解孩子的密码了。又或者是跟着孩子出门的行踪,看了又担心,担心就忍不住去问,问了就穿帮,亲子关系因此破裂。

所以常有家长跟我说,“心理师,你不要跟孩子说我看了他的讯息,但是他好像认识了一个大了他十岁的男人,你可不可以帮我问问他,叫他不要跟他见面?”

七、过度的涉入

不知道家长朋友你们有没有想过,自己给孩子的爱也有可能是一种负担呢?

我自己曾经在外地念书,有一次生病要看医生,我爸爸立刻就说要搭飞机过来看我,我当下跟他说,“不用啊,因为我这样压力很大哎...”我爸回答说,“自己爸爸有什么压力啊?”

我当下才惊觉我们亲子双方想法、感受上的差距。

有些在校任职的父母,刻意安排孩子在相同的学校上课。

有一些父母会担心给孩子的空间不够,刻意没有把孩子安排在自己的班级,而是请其他同事帮忙。只是每天都跟自己的孩子一起上学、一起放学、一起回家。

中午的时候还会逛到孩子的班上,顺便帮他带一份便当。

考试成绩还没公布,家长就会第一个知道了。

在这样的状况之下,请问各位家长,孩子会不会有压力呢?

现在也常常看到有许多父母有过度代劳的情况,出门叨念,“哎呀,你衣服多穿一点啊,动作快一点啊...”水果、饮料也送到房间给孩子,孩子们面对这样的方式,到底会有比较多的感谢,还是觉得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