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快答

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哪家强?

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哪家强?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哪家强?

本文来源:青塔学术

近期,各种“重点实验室”新增名单陆续公布: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信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大体相似的说法区别在哪? 哪一类“重点实验室”才是判断一所高校科研实力的风向标?

经过一番仔细对比,青塔学术发现, 国家重点实验室 最值得大家关注追踪。对于国家而言,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发展的强与弱,将直接影响我国原创性科学研究在国际上的地位;而对于高校而言,国家重点实验室往往能够聚集起高层次人才,产出领跑行业的顶尖成果,如果高校拥有它,那么在相应行业的实力必然雄厚。因此在某种程度上, 国家重点实验室成为了高校科研实力的象征。

今天,小编将为大家梳理重点实验室的级别划分方式,同时将精心整理的、 近年来高校重点实验室获批的名单 ,与各位分享~

“重点实验室”级别划分

首先,我们来做一个“重点实验室”级别的界定。

早在2006年,教育部《高等学校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就提出,构建高校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创新研发平台,以加强和提升原始性创新能力为重要任务的创新基地体系,包括 国家实验室(大学研究院)、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 我们可以统称它为 基础研究创新平台 。

这三类平台呈现出一个 “金字塔”结构 。最顶尖的是国家实验室,此类实验室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至今也只建成6个;往下一层的 国家重点实验室,其实泛指国家级的实验室,既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又包括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国家重点实验室由科技部拨款并主管,而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是省级政府拨款支持、管理,科技部起指导监管作用,两者相较,前者数量更少,层次更高。

而处于第三层次的省部级重点试验室,则可分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信部重点实验室、各省重点实验室……

简而言之, 国家实验室凤毛麟角,省部级实验室体量较大,那么国家级的重点实验室、特别是国家重点实验室就成为判断一所高校科研实力的重要指标 了。

2021年伊始,教育部启动了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试点建设工作,迈出从0到1的一步。 未来不仅自然科学领域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社会科学领域也将设置。 这也从侧面再次印证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举足轻重。

7所双非高校拥有“国重”

那么,哪些高校在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方面表现优异呢?

从数量上看 ,截至2021年2月,全国共有40余所高校拥有“国重”。其中, 清华大学 雄踞榜首,1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布在材料、化学、工程等学科领域,可见其 雄厚的工科实力 ; 浙江大学 和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紧随其后,分别拥有10个和9个,同样分布于各工科领域,科研平台“硬实力”不俗;接下来的 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 和 南京大学 ,则处于第三梯队,并且上交和哈工大的实验室主要集中在工科,而北大和南大则更多攻下了数理、信息、生物等基础学科,这与它们自身的发展特点密切相关。

青塔学术还发现, 拥有3个及以上国家重点实验室的24所高校全部属于一流大学。 由此可见,“国重”是评价高校发展水平的重要晴雨表。

值得一提的是,7所低调有为的“双非”高校也各自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入账”。它们分别是: 燕山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山西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广州医科大学 和 陆军军医大学 。 有了“国重”的存在,这些明日之星在新一轮“双一流”评估当中,必将更加充满底气和自信。

从质量 上看, 23所高校 曾在过去几年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中 喜提“优秀类” 。在此需要说明,“国重”采取动态调整的管理方式,每年的评价分为优秀、良好、整改、未通过四个等级。

经青塔学术统计,在2016-2019年的评估中,清华大学四年内参评的7个实验室有5个获评优秀类,2个良好类,表现抢眼;西安交通大学和浙江大学分别有3个优秀类,同样实力不俗;上海交通大学、天津大学、北京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20所高校都至少有1个优秀类国家重点实验室,跻身一流之列。

而作为 唯一 拥有1个 优秀类 的 双非高校 , 广州医科大学 可谓光彩夺目。

当然,也有少数学校的实验室建设水平不达标,要求被整改。这也说明国家重点实验室并不是“一劳永逸”的科研平台,而需要通过不断输出优质科研成果,延续其生命力。

如何重组,如何优化?

作为国家科技创新平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问题一直备受瞩目。 “重组”与“优化”成为两个核心关键词。

对此,已有顶尖高校作出行动回应。1月底,南开大学召开会议商讨元素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药物化学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重组方案,向着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一步。

近期,两会期间公布“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聚焦量子信息、光子与微纳电子、网络通信、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现代能源系统等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 重组 国家重点实验室,形成结构合理、运行高效的实验室体系”正式纳入国家战略规划;

上周,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发布的《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2021年工作要点》中进一步明确:“积极争取在高校新增一批国家级创新基地,组织高校做好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和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优化 整合工作,并争取新增布局”。

一系列的“大动作”反映出国家重点实验室未来的新趋势: 机遇与挑战并存。 作为高校科研必争之地,作为国家科技发展的风向标,未来将如何重组,如何优化?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