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快答

《红楼梦》中为什么说薛宝钗“无情”

《红楼梦》中为什么说薛宝钗“无情”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红楼梦》中为什么说薛宝钗“无情”

说起薛宝钗,大家心中的印象都是大家闺秀,是个很世故、很圆滑的人,即很会做人和处世。她从来不会发脾气,处处为了别人而做,处处为了和气而作,以至于没有个性,贾宝玉不喜欢。 她是才女,却掩饰自己的能力。她甘愿做一个贤妻良母相夫教子。

相较于林黛玉外冷内热,鲜活灵动,薛宝钗显得太冷静,拎得清,也太无情——宝玉生日群芳抽签占花名时,宝钗抽到的那根签子上写着“任是无情也动人”,告诉我们,她动人是真的,无情也是真的。

今天来谈谈为什么说薛宝钗“无情”。

最显宝钗无情的,是金钏去世时,她对王夫人的那一番“开解”:宝钗叹道:“姨娘是慈善人,所以这么想。据我看来,她并不是赌气投井,多半是她失了脚掉下去的。……岂有这样大气的理,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在金钏尸骨未寒之际说这个话确实令人心寒。

后来更加体现宝钗之无情的,是她对尤三姐之死的淡漠。柳湘莲是她哥哥薛蟠的结拜兄弟,不久前还救过薛蟠,不久前卷入跟尤三姐的一场恩怨情缘,结果非常凄凉,尤三姐自刎,柳湘莲跟一个道士远遁。

薛姨妈听了惊奇不已,薛蟠则为之落泪,唯宝钗理性得让人毛骨悚然,她说道:“俗话说得好,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也是他们前生命定。前日妈妈为他救了哥哥,商量着替他料理,如今已经死的死了,走的走了,依我说,也只好由他罢了。妈妈也不必为他们伤感了。倒是自从哥哥打江南回来了一二十日,贩了来的货物,想来也该发完了,那同伴去的伙计们辛辛苦苦的,回来几个月了,妈妈和哥哥商议商议。也该请一请,酬谢酬谢才是。别叫人家看着无理似的。” 你看,在宝钗眼里,尤三姐的死,柳湘莲的远遁,还不如请伙计们吃饭重要。人命关天,她连一丝好奇、一点谈论的兴趣也没有,作为一个十几岁的女孩子,她的这种无端的冷漠无情,比之前在王夫人面前的圆滑,显得更不可原谅。

然而宝钗并非生来便是如此的“无情”。书中第四回写道,自薛蟠父亲死后,各省中所有的买卖承局、总管、伙计人等,见薛蟠年轻,不谙世事,便趁时拐骗起来,京都中几处生意,渐亦消耗。

家里没了父亲这个顶梁柱,哥哥是个不着调的,宝钗相伴寡母,对外以进宫待选之身,背负着拯救颓势家族的希望;对内要照顾家里的买卖,哥哥不中用,连请伙计们吃顿饭犒劳一下这样的事都得她提醒;进到内室又要帮享了一辈子福的母亲做针线,承欢膝下。现在又客居贾府,作为薛家形象代言人,她又得上下左右应对周全。 环境逼得她不得不过早自我成熟起来,诗与远方只得抛到第二位。人生艰难,必须务实 !

还是少女的宝钗就成为了薛家的内当家,其中的辛苦不足与外人说,她待字闺中,不能轻易出门,这样条件下,宝钗仍然取得不错成绩。王夫人想到外面买根人参,薛宝钗当即指出外面买的东西质量不好,说了番这样的话:

“如今外头卖的人参都没好的。虽有一枝全的,他们也必截做两三段,镶嵌上芦泡须枝,掺匀了好卖,看不得粗细。”

宝钗连这些细节都知道,可见宝钗参与家族事务之深。我甚至想着这番景象,宝钗一边缝着针线,一边镇定自若地让伙计掺假。作为一个当家人,必须冷静,甚至冷酷。这也就可以解释宝钗那些为人诟病的情节。金钏死了,宝钗面不改色地安慰始作俑者王夫人,对尤三姐和柳湘莲的悲剧置若往闻等等。

宝钗被称作“高士”,就在于她最懂“不问是美德”:有些事即便听见了了也装没听见,知道了也装不知道。小红私相授受,她在亭子外听到,第一反应是怕对方知道自己听到而“人急造反狗急跳墙”,一个大小姐,倒忌惮起一个小丫头。

黛玉和宝琴均对柳絮作悲词,她却说,这柳絮本是无根的东西,偏偏要诌好了,才不落套。“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任是悲欢离合,兴衰更迭,我亦淡然处之。三人中仅有她能把悲景看得如此通透淡定。

可见那些蔑称她虚伪野心的人多么愚蠢。宝钗待所恶之人不露恶色,总在退让沉默,并非因为她克制自己,而是因为她看得太通透了。 正因为看破红尘,洞察世事,才心如雪洞;正因为心如雪洞,才通达智慧,万事不争。正是因为她能看透一切,所以才淡然自持,也正是因为看透一切,才不爱脂粉,才谁也无法相信 。

脂砚斋道:“历着炎凉,知著甘苦,虽离别亦能自安,故名曰冷香丸。又以谓香可冷得,天下一切无不可冷者。”历着炎凉,知著甘苦,这就是宝钗无情的缘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