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快答

我国曲艺中的相声是哪方曲种!

我国曲艺中的相声是哪方曲种!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我国曲艺中的相声是哪方曲种!

xiangsheng

相声

北方曲种。以语言为主要表演手段的一种喜剧性曲

艺艺术。相声的艺术因素可以追溯到周秦时代的俳优,

后又经历了曲折复杂的发展过程。到宋代以后,在一些

瓦舍伎艺和宋、金杂剧里,也都有不少“滑稽含玩讽”

的表演。明代以来,称为“象声”的隔壁戏和说笑话发

展得非常普遍,内容也随着由摹拟形态和声音逐步过渡

到现代的“说、学、逗、唱”兼备的艺术。现代形式的

相声形成时代难以确考,但至迟不会晚于18世纪中叶(清

乾隆时期)。它最初流行于北京、天津地区,20世纪30年

代,相声演员开始到南方演出。在相声形成的过程中,广

泛地从口技、莲花落、把式(武术)、戏法儿、说书等

艺术中汲取营养,融汇其他艺术的长处,丰富了相声的表

演艺术。相声的特点是寓庄于谐,即运用轻松诙谐的形

式表现严肃的主题。它的特殊表现手段“包袱儿”,是

根据促使人们发笑的心理作用和艺术手法而组织起来的

笑料。

讽刺是相声艺术的主要功能。它既可以鞭挞揭露腐

朽反动的事物,也可以讽刺人民内部的落后现象,还能表

现真善美的事物。相声有干预生活、评议时政的优良传

统,这与俳优以及参军戏等古代艺术是一脉相承的。但

在旧相声中却也掺杂了不少侮辱劳动人民、崇尚富贵权

势的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相声有了重大的改

革。50年代初,北京的一些著名演员成立了北京相声改

进小组,在作家、语言学家老舍、罗常培、吴晓铃的帮

助下,曲艺演员对旧相声加以革新整理,创作了适应时

代要求的新相声,使相声艺术获得了新生。相声改革的

一个重要方面,是语言的提炼与净化。旧相声用的是北

京方言,其中有不少不够纯洁和健康的成分;改革后的

相声则改用新鲜活泼的普通话,具有幽默多变、含蓄精

练、朴实高尚、明快犀利的特色。相声的语言是艺术化

的口语,又是生活化了的文学语言。语言方面的改革,使

相声的艺术格调得到显著的提高。相声的创作与演出队

伍也不断扩大,活动范围日益广泛,迅速成为雅俗共赏

的全国性曲种。影响所及,还出现了以某些方言表演的

相声和少数民族的相声。

相声表演方式分单口(一人独说)、对口(二人合

说,一为逗哏、一为捧哏)、群活(三人合说,也有三

人以上合说的)。单口相声有较强的故事性。对口相声

有一头沉(以一人为主、一人为辅进行叙述,一般也有

故事性)、子母哏(以二人争辩为主要形式,其中也有

故事)、贯口活(以大段连贯流利的语言来叙事状物为

主要内容)等几种类型。这几种形式在具体运用时又时

有交叉。群活则以子母哏、一头沉为常见。

一段相声通常由以下部分组成:“垫话儿”、“瓢

把儿”、“活”、“底”。这大致与文章的引子、过渡、

正文和结尾相当。垫话儿的作用是在撂地演出时招徕和

等待观众,或在剧场中吸引和集中观众注意力,因此每

段相声前面的垫话并不固定,常常是即兴编演,有的也可

能逐渐独立成篇。自从相声进入舞台演出以后,“垫话

儿”已不常用,于是“瓢把儿”成了“引子”。“活”

是一段相声的主要内容,“底”是用以结束全段表演的

“包袱儿”。

据不完全统计,现存传统相声约300多段。其中有些

段子,如单口的《小神仙》、《巧嘴媒婆》、《连升三

级》、《胡涂县官》,对口的《改行》、《阴阳五行》、

《歪批三国》、《戏剧杂谈》、《卖布头》、《地理图》,

群活的《扒马褂》、《四字联音》等仍为群众所喜爱。

反映现实生活的新作品有上千段,其中如《一贯道》、

《婚姻与迷信》、《夜行记》、《买猴儿》、《昨天》、

《帽子工厂》等是其中优秀曲目。

对现代相声的发展和趋于成熟有重要贡献并起到承

前启后作用的艺人,有清末民初的马麻子、朱绍文(艺

名“穷不怕”)和继起的李德锡(艺名“万人迷”)、焦

德海、张寿臣等人。现代的一些演员在相声艺术改革和

创作新节目方面也各有自己的贡献。对相声的艺术形式

及其规律的理论研究工作,已日益受到国内外民间文学、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学者的注意。

(侯宝林 许嘉璐)

我国曲艺中的相声是: : 北方曲种

属于北方曲种,起源于天津,在津京两地发展起来的,现在公认最早的祖师爷是“穷不怕”朱少文老先生

相声起源北京,当然是北方了,开山鼻祖朱绍文(穷不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