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官窑最高拍卖价格1.13亿港币,史上拍卖价格最高的30件官窑瓷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官窑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官窑包括北宋的汴京官窑,南宋的修内司官窑与郊坛下官窑,明代在景德镇设立的御器厂、清代在景德镇设立的御窑厂等,甚至也包括宋代的哥窑、汝窑、定窑和钧窑等。狭义的官窑特指宋代汴京官窑和南宋的修内司官窑与郊坛下官窑。
由于北宋官窑窑址至今依旧未被发现,以至于是否真实存在这样一个官窑也不能肯定,加之历史上时常汝官部分,所以北宋官窑和南宋官窑的具体特征和区别是很难说明的。所以只能对南宋官窑做个大概的阐述,南宋官窑的大致特征是:
部分官窑瓷口沿呈紫色 故宫馆藏
1、胎有灰白、灰褐两种,胎体由于含铁量大而较为厚重,部分有“紫口铁足”的特征。
2、釉色有天青、粉青、虾青、月白、油灰、鳝鱼黄等釉色。绝大部分器物,胎釉与汝瓷有极其相似之处,官窑的釉色更趋向追求玉色。
3、造型多为祭祀、文房类:炉、瓶、尊、洗、盆、觚等,尊、觚系仿商、周青铜器造型。
4、开片为金丝铁线与冰裂纹同存,开片有大、小之分,大器小开片与小器大开片都是难得之物。
5、烧制方法,有支钉支烧和垫饼支烧。支钉支烧的器物,支钉痕迹稍大,多数器物是采用垫饼支烧。
“铁足”是宋朝官窑瓷的一大特点
宋朝官窑瓷器在世界各大博物馆都是罕见之物,尤其是精品,更是少之又少,因此真品宋朝官窑瓷往往能拍的天价,史上拍卖价格最高的宋朝官窑瓷器是这件“南宋官窑青釉八方弦纹盘口瓶”,原为日本藏家旧藏,在2015年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拍出113,880,000港币的宋朝官窑最高价。
南宋 官窑青釉八方弦纹盘口瓶
宋朝官窑瓷器太难得,此生若能有一两件那都是极其幸运之事,普通藏家虽不能藏到真品宋朝官窑瓷,但是能目睹一两件真品也是极好之事,今天,玉斋君就精心整理了这篇史上宋朝官窑瓷拍卖价格最高榜单,以供广大藏家欣赏、收藏和参考之用。
瓶六出花口,长颈,垂腹,高圈足外撇。深黑胎骨,内外满施灰青釉,釉面漫布金丝铁线状开片。瓶身由两模分坯垂合而成,为南宋官窑较为典型的成型制法。
经考古发掘,郊坛下官窑遗址发现多处作坊以及一座长八十余米之龙窑。出土器中,不乏此类胎薄色深且施釉肥厚之瓷器,与本品如出一辙。依朱伯谦所言,惟经多层施釉,反复窑烧,方成此类薄胎厚釉带片纹之器。因其胎色深重,迭施青釉厚若堆脂,故而质润如玉。
此炉造型仿古代青铜器鼎式样。唇口、深弧腹、丰底,底下承以三个细长管状足,口上两侧对称置环形耳。内外满施釉,仅三足端无釉,釉呈月白色,釉层肥厚,釉质莹润有玉质感。同类器形可参阅故宫博物院藏清宫旧藏哥窑米黄釉双耳三足鼎式炉。
盖碗成对,碗直口,深腹壁,短圈足,盖置于其上,子母相合,顶面扁圆,折沿一周。盖碗通体施青灰色釉面,釉下不均匀细碎官釉开片,层层重迭的冰裂纹片,不规整的纹片开裂向四面八方交织成网络。口沿及足部露胎处呈铁褐色,与青灰色釉面对比强烈,甚是古朴。盖碗线条精简优美,造型淳朴典雅,制作精巧细致。
此水盂器形饱满,釉质细腻温润,精巧不凡,甚为南宋文人雅士所好。此器用于盛放研墨所需清水,较少引人注目,然却为博学好古之鉴藏家所珍视。水盂常配水滴一同使用,水滴由盂中汲水,滴入墨砚以融墨成汁。
本品属南宋官窑所制。公元1127年,南宋迁都临安(今杭州),时北方各窑(如河南宝丰汝窑等)已不便续供御瓷,遂于杭州另设官窑烧制宫廷用瓷。郊坛下窑即为如此,其址位于今杭州南部乌龟山。
瓶圆形侈口,口沿嵌金扣,细长颈渐丰,削肩垂腹,窄圈足,因器形如悬胆而得名胆瓶。胆瓶为各式瓶形中器形最为典雅优美而超凡脱俗的,可作花器。全器通体施,有细碎蟹爪纹开片。釉色泛青灰,呈现出乳浊的失透质感,隐隐露出釉层下灰黑胎体之色,若翠色浸入胎骨,令人心旷神怡。
洗作四方形,底足五支钉垫烧。通体施釉滋润,色泛青灰,呈现出乳浊的失透质感,隐隐露出釉层下灰黑胎体之色,若翠色浸入胎骨,令人心旷神怡。口沿由于釉水流淌,釉层较薄,略呈紫色,正是宋代官窑器之“紫口”现象,其轻微的垂釉现象亦十分自然。底部满釉,底部五枚支钉,钉痕细小,露灰黑色胎。清谷应泰论及官窑,记述“官窑……其土紫,故足色若铁。”(《博物要览》卷二《窑器条》),亦与本器相吻合。
此件官窑洗敞口,弧壁,圈足,洗壁内外及底部满青釉,圈足一周露胎,呈铁褐色,口沿釉薄而色深,“紫口铁足”特征明显。整器釉面厚润如脂,温和内敛,微泛酥油光泽。明曹昭《格古要论》中记载南宋官窑:“好者与汝窑相类,官青瓷,色取粉青为上,淡白次之”。此洗釉面通体开片,片纹大小各异,纵横交错,疏密得当,富有变化,装饰感强烈,底部片纹多数呈金黄色,即明高濂在《遵生八笺》中所描写的“鳝血色”。宋官窑极少以人工纹饰作为装饰,但釉面开片极富韵味,开片本是烧窑冷却过程中釉面开裂的一种缺陷,但宋代工匠掌握了开片的制作工艺,利用开片作抽象纹饰装饰,形成了一种独具韵味的美感。
盌六瓣花口,侈口外撇,小圈足,底足沿露胎处呈褐色。里、外及底心满施灰青色釉,釉色莹润,釉面满布开片纹,片纹密集,犹如网线纵横交错。葵瓣口盌因口沿呈葵花形而得名,或五瓣或六瓣不等,在宋代极为流行。
此盌源自日本琉球岛私人收藏,包装盒中附有一封信,信中说此盌曾为琉球末代国王尚泰收藏,明治元年即1867年,王尚泰因病得到三田医生医治,赏赐此盌以示感谢。1883年三田医生回到家乡伊与国,把此盌买给了鹿儿岛的古董商人。
此六方小盆所属之类备受南宋宫廷青睐,殊为珍罕。先见其釉,稠厚致密,呈浅灰色,亦见其胎,稍露于足,呈黑褐色。侧壁平坦微斜,平添趣味,更显六方形制之雅。此器乃南宋官瓷佳例,釉面莹滑,片纹端匀,匠心之巧、技艺之高、气韵之卓,尽览无遗。
本瓶叠施釉,或逐层罩涂、数度窑烧方成,故釉质丰厚,润若凝脂,色呈青灰,柔光婉约。胎骨线条简约,外罩厚釉,抚之触感温软。窑烧时,胎、釉冷缩程度不均,釉面开裂,形成开片。本品开片疏朗自然,可见冷却工夫掌握得宜,继而润其色,彷佛琼玉整块琢成。足底青釉流敞,黑褐胎骨若隐还现,釉色更显层次、形添沉稳。
瓶口底相若,器身为玉琮式,外壁自下而上分为5节,方形,直腹,圈足,造型端庄。施灰青色釉,釉子厚润如堆脂,闪烁油光,釉面开大小不同的纹片,以黑色为主,间有金色,同时伴有冰裂纹生成,于细腻平滑中透漏着稳重典雅之气。由于此器采用垫烧法烧成,故底足一圈露胎无釉,由此可见其胎为褐色。
琮式瓶始出现于南宋,宋代盛行仿古之风,这种瓶式系仿照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的玉琮外形加以变化而成。南宋官窑、龙泉窑均有这种器形。而明代石湾窑多产此类瓶,清代景德镇也有烧造,但仍以宋代制品为最佳,且最为难得,而宋官窑之作品就更属稀少,难得一见。
洗呈十瓣葵口形,侈口,浅壁,底略凹,有支钉痕迹六枚。通体满施青釉,釉色匀润,釉表开细密纹片,口缘釉薄处呈褐色。
此官窑海棠式盆素净端丽,其釉色青灰,莹澈温润,片纹层迭,疏密有致,制于南宋至元朝年间(十二至十三世纪),为中华瓷海之明珠,熠熠生辉,甚为后世所珍。本品釉厚若堆脂,触之凝滑如丝,观之赏心悦目。将其置于放大镜下,可见釉层满布气泡,细入毫芒,古称「聚沬攒珠」。气泡经散射而晶亮通透,使器表隐现酥光宝晕,宛若和田美玉。釉上又以开裂缀衬,素有「金丝铁线」之述。此般开片虽因窑温差异自然形成,然瓷匠为求佳器,于施釉、柴烧工序间之往复探求及摸索,自不必多言。
此南宋官窑洗,八瓣葵花式,浅腹,敞口,侧看弯弧雍雅。棱角含蓄,器身随沿起伏,柔美绵延。涩足无釉,底有支钉痕七颗。施釉天青微蓝,色泽温润澄澈,开片冰裂自然相缀,宛若宝玉,简约雅绝,浑然天成。
瓶八方,圆盘口,长颈往下渐宽,间饰弦纹成双。下接垂肩,棱角分明,硕腹丰盈,器形端庄,刚中见柔。底承八方圈足,胎呈黑褐铁色。通体罩施青釉,微偏灰,若水映晴空之色,澄澈莹润,隐透丹霞,不失温煦。片纹自然泛金,浓淡不一。釉质丰厚,抚如琼玉。口沿釉稍流敞,色呈绛紫,圈足釉略蓄聚,质若凝脂。配日式双重梧桐木盒。
版权声明
专委会微信公众号文章来源于作者授权或者投稿文章,大部分转载文章都尽量标明了出处以及作者信息,版权都归作者所有,若涉及到版权问题,请添加微信:513824402 联系删除,谢谢!(文玩收藏 出手问题也可以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