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快答

“佛祖拈花,迦叶微笑”究竟是什么意思?包含着什么佛教智慧?

“佛祖拈花,迦叶微笑”究竟是什么意思?包含着什么佛教智慧?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佛祖拈花,迦叶微笑”究竟是什么意思?包含着什么佛教智慧?

众所周知,禅宗是佛教中的一大派别,是中国汉传佛教中影响最大的一派。尤其是唐宋以来,中国的文人士大夫几乎没有不受禅宗思想影响的,于是,中国传统文化也打上了禅宗的烙印,今天所谓的“儒释道互补”,其实更确切的说,应该是“儒禅道”互补。影响了传统文化,当然影响了熏习于其中的你、我,甚至每一个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

禅宗在演变发展中流传出了许多传说与故事,比如,“拈花微笑”、“兄唤弟答”、“僧璨忏悔”、“菩提无树”“临济三拳”……。这些传说与故事在禅宗界叫公案,严肃地说,公案里隐藏着一部大致完整的禅宗史,公案里隐藏着禅宗的本质与终极追求,公案里也隐藏着禅宗独特的传道风格。

但是,对于我们俗人来说,这些公案只是一些趣味盎然的名人轶事,其中的深意大多不甚了了。今天我们就来谈一个禅宗界最古老的公案——“拈花微笑”。“拈花微笑”全称是“佛祖拈花、迦叶微笑”,这一公案里不但隐藏着禅宗起源历史,还与禅宗本质与传道方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传,在圣洁的西天灵山之上,在风和日丽的一天,大慈大悲的佛祖——释迦牟尼在巍峨的大殿之内,登坛说法,广布福音。一时间,祥云缭绕,顽石点头,猛兽驯顺,弟子凝神,这些有福的花草万物沐浴在浩荡的佛知见之中。布道告一段落,佛祖休息,大家放松。

就在此时,佛祖用他圣洁的右手,似有意又像无意地拿起了一朵普通平常的野花,微笑示众,但默而不语。正在放松休息的各路弟子一下子被佛祖反常的举动吸引了,他们纷纷双掌合什,口诵佛号,得道的睿智大脑们快速转动,极力想参透佛祖此举之深意。

佛祖悲天悯人的目光缓缓滑向他的各大高足。佛祖目光到处,舍利弗、目犍连、阿那律、须菩提等弟子都口诵佛号,低下了头,但当目光落在摩诃迦叶的脸上时,迦叶却报以会心一笑。这一笑石破天惊,这一笑开天辟地,这一笑惊天地、泣鬼神,因为这一笑意味着繁衍至今的禅宗之诞生。

这就是佛界公认的禅宗起源传说——佛祖拈花,迦叶微笑。即,佛祖用拈花的形式传达出了一种他自己悟得的高深真理,别人不解,只有迦叶心领神会,于是迦叶就此接过了佛祖传递过来的这一真理接力棒,并发扬光大,后来又东传中国,直达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广大地区,恩惠所及直至你我。所以,佛教史一般认为,禅宗第一祖就是迦叶,用我们世俗观点来说,一个法名音译为摩诃迦叶的得道印度人是禅宗初祖。当然,这里的初祖是指整个禅宗的初祖,不同于中国禅宗的初祖,至于中国禅宗初祖,那就是约千年之后的达摩了。这是后话,这里估且按下不表。

对我们俗人来说,这里或许有一个疑点,或难点:佛祖为何不明说?为何要用这种晦涩难懂的方法传达?难道是故弄玄虚?难道是故意为难人?这些问题其实就涉及到了禅宗的内容,禅宗的本质、禅宗的核心,以及人类语言的局限等问题。下面谈这些问题。

佛教的本质、核心、终极追求是,了解人生实相,用正确的态度对待人生,最后达到解脱现世烦恼,超越生死,这就是佛教界常说的“入佛知见”。作为佛教之一种的禅宗当然也不例外。也就是说,禅宗需要了解人生实相,需要正确对待人生,进而才能解脱烦恼,超越生死。用我们世俗的语言来说,“了解人生实相、正确对待人生”其实就是改变人的人生观、世界观。

人生观、世界观是人来到世界上所经历的一切环境、经历、教育的最终结晶。俗话说的好,江山易改,禀性难移,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说说容易,真要做起来难于上青天。禅宗要啃这块“硬骨头”,要把人的人生观、世界观由“愚迷痴染”改变成“通透圆融”。这样的任务,想想就头疼啊,如果你不信,请问问教过你《思想品德与道德修养》课老师的感受吧!

让别人悟透人生,让别人从根本上彻底改变对人生、对世界的看法,说教的语言是完不成这个任务的。之所以语言完不成这个任务,是因为以下两个原因:一是语言难以完全表达出精微的道理,这可能就是庄子所谓的“言不达意”吧!二是即使能用善巧的语言表达出来,听者也难以深刻领会其中的深意,即使领会了,也难以留下深刻的影响。如果领会不了深意,或即使半生不熟地领会了,但没有在记忆中留下深深的痕迹,那么彻底改变人生观、世界观的目的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谈到这里,大家就明白了,佛祖当年“拈花示众”不是故弄玄虚,更不是有意为难大家。不是不想用语言明确传达出自己用得道慧眼识得的“佛知见”,而是不能,而是用语言传达不理想,或达不到目的。所以“拈花示众”的传道方式见出的是佛祖的传道智慧,见出的是佛祖普渡众生的良苦用心。

当然,“拈花示众”可能也和禅宗后来独有的传道方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禅宗传道讲究传“心印”,“不立文字”、为求道者故意设置难题、用反常的方式暗示求道者等等。即,禅宗界所谓禅风凌厉的“公案”,我们世俗之人难以理解的过激传道方式,以及禅宗后学们通过参这些“公案”来间接“悟道”,这一切的做法和理念是不是都有着“佛祖拈花,迦叶微笑”的影子在呢?欢迎大家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