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武生击鼓怎么算的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一道不可错过的小康家宴
2011-09-06 10:17:29 来自: 某天我突然发现 (.........)
大武生 / 大武生的评论 4
其实我觉得这是一部女版的《基督山复仇记》,不过这个需要你看完后才能认同我。
《大武生》的画面相对比国内同期影片要精致很多,灯光与构图都比较讲究,可能与好莱坞制作团队的加盟有关。旧上海的场景做的气势磅礴,很有大片风范。由于导演是高晓松,影片的配乐方面也没有什么硬伤,算是中规中矩的衬托了氛围。对于电影,画面与音乐是最基本得配菜,虽然不如主菜重要但也不能掉链子,好的是,《大武生》在这两道配菜都可圈可点。
一部电影的主菜就是剧情和演技,先说剧情。全片的主旨是把仇恨与真爱的冲突演绎的更戏剧化。片中仇恨有很多种:二奎的家恨,一龙、二奎与席木兰的师仇,还有和三位主角为师报仇,还有刘谦演绎的**局长的情仇。片中的情爱也于仇恨不相仲伯,一龙二奎的兄弟之情,席木兰与师傅的不伦之恋,席木兰与二奎的纠结真爱,一龙的偷情等。《大武生》就像太极一样,将人性的丑与善两极都柔和在一起又给予人强烈的视觉刺激,而最后兄弟俩一笑泯恩仇也传达了电影笑对人生的豁达态度,在剧情上算是一部近期国产电影的佳作。
接下来是演员的演技了。吴尊与韩庚在武打动作上都处理很到位,没有所谓一些当红影星的弱智武打,又结合了传统戏剧,使武打动作更有张力,更用戏剧性。作为韩庚的荧幕处女作,可以看出他在本片的努力,但也因此看出他在演技上尚不懂得什么叫张弛有度,在情绪爆发时,有时会让观众感觉爆发的有些无厘头。还好,其角色内敛心狠的性格特点还是很恰如其分的演绎出来。吴尊作为台湾偶像剧的当红小生,出演这部有些厚重的片子,有些hold不住啊。特别是其后期配音,字正腔圆根本配不上吴尊本人气质,多有些怪异的感觉。剩下其余演技方面,还是偶像派的样子。所以,喜欢颜腐女千万不能错过此片,《大武生》算是把吴尊和韩庚最帅的一面都挖掘出来了,其实不算前面的那些废话,光说两位的颜再加上华丽的民国服饰,这部片子根本就不能拒绝啊。
大S在其中算是一条主线,此次表现要比《剑雨》好,能耍的出恨,也酿的出情。她最不讨好的就是面部表情实在是少,观众盯着十种表情,情绪怎么能被带入呢?所以说,S姐少打点肉毒杆菌吧~如果再依旧这样演下去的话,肯定会冠以面瘫女王的称号吧!不过,个人还是比较喜欢她演的《保持通话》。
总之这部片子,立意新颖,画面好看,笑点充足,爆点不少,足够煽情,值得一看
分享
38
赞
全部回复
只看楼主
时间正序
总lost用户名
第2楼
2011-09-08
赞
他的国——《大武生》观后
2011-09-08 10:07:25 来自: 长安
大武生 / 大武生的评论 4
提示: 有关键情节透露
在去看《大武生》点映的出租车上,广播里响起的歌曲是:老男孩。
中年谢顶的司机跟着哼唱:梦想总是遥不可及,是不是应该放弃。花开花落又是一季,春天啊你在哪里?
青春如同奔流的江河,一去不回来不及道别,只剩下麻木的我没有了当年的热血。
即使是周末,高架上的车流还是一样的拥堵,周围是林立的高楼,高楼里有着无数老去的青春和梦想。
那么我就从这个地方开始说起。有多少人知道高晓松从清华电子系退学后考了北京电影学院的导演系?又有多少人知道他曾经导演过一部电影,叫做《那时花开》?
他被人所熟知,是因为校园民谣。散伙饭那天,我从金茂一路走回学校,路上有同学突然开口唱歌:“那天黄昏开始飘起了白雪,忧伤开满山岗等青春散场,午夜的电影,写满古老的恋情,在黑暗中,为青春歌唱。”
那时候,我有冲动去看一部午夜的电影,在古老的恋情中,在黑暗中,为远去的青春歌唱。
高晓松的词曲,总是有爱了却得不到的姑娘,在岁月里渐行渐远,而留下来的,只有睡在那上铺的兄弟。爱情如昙花,开得绚烂,谢得寂寞。《那时花开》里,夏雨和朴树同时爱上了周迅饰演的欢子,起因只是他们从望远镜里看了她一眼。
这大概就是高晓松的爱情观。
因为有这种铺垫,在《大武生》里,孟二奎一脸紧张地给席木兰递上那个粉盒的细节(他突然变成了一个少年,就是小时候的那个小胖子,不好看,又背负着家仇,总是带着委屈和不开心,每个人在陷入爱情时仿佛都会回到自己最弱势的时刻。)尽管有些突兀,却在情理之中了。
我相信高晓松写了这么多年的歌,心中依旧有着做一个导演的梦想。我曾经好奇地问过一个导演系的朋友:“你每天都做些什么?像我们一样读书上课?”他回答得非常理想化:“不止,我们是要做梦的。每一个人物都是活的,但活得并不十分的真实,因为我要拍的,并不是纪录片。我要有一个自己的世界。”
后来,我看到《大武生》的英文译名时,几乎是条件反射一样想起他的这段话。
My Kingdom——我的国。
这几乎是跟《大武生》完全对不起来的一个翻译,但是在看完整部电影后,我却只想为这个翻译叫一声“好”。
这是一个属于高晓松的世界,由他自己的三观撑筑而起。
电影一开始,就是孟家三百多口人被摄政王斩首,孟二奎的小妹妹要求他唱一段戏来听。嗓子一开,人群中的关一龙和余胜英就被震住,决定救他。然后就切换到了余胜英接过了摄政王赐的“武生泰斗”的金匾。
对于一部电影来说,这种折子戏叠折子戏,中间几乎没有过度的剪辑手法,可以说是毁誉参半。有些人喜欢这种紧凑的感觉,一个冲突累积一个冲突,至于这其中种种深意,全部留到一气看完再去思考。而有人喜欢环环相扣,循序渐进,在最后看到高潮或者是惊喜。
对于我来说,如果每一出折子戏都足够精彩,那么也就够了。
后来我想,已被余胜英收为徒弟的孟二奎日日对着那块承载着武生界最高荣誉的金匾,题写人却是他的仇人,是什么感受?又是什么让他在岳江天来踢馆夺匾之时扑上去拦住?
可以说,这是孟二奎人性里的一个弱点,他始终无法把自己的“恩”与“仇”完全地割舍开来。在我的感觉里,导演在这个人物身上寄托了很多东西。但正是由于这太多的寄托,让这个人物身上像是蒙了一层雾。你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