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快答

今年最红的北大考古女生:她的泪里,藏着2.9亿农民工的痛

今年最红的北大考古女生:她的泪里,藏着2.9亿农民工的痛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今年最红的北大考古女生:她的泪里,藏着2.9亿农民工的痛

谈到父母时, 沉稳内敛的女孩哭了,

眼泪簌簌,肩膀抖动,

第一次在镜头前失控。

因专业被骂上热搜的留守女孩

又是一年开学季,“神兽”终于归笼,家长一片唏嘘,然而金九银十的好日子,却有人欢喜有人忧。伴随着高考季的结束,莘莘学子们奔赴不同的战场追赶自己的命运。

我却被一个女孩的故事,打动。

或者说,打动我的,不是女孩本身,而是她和她的父母之间那并不亲密却深深相依的关系。

也或者,不是他们之间的亲子关系,而是这个极具中国特色的家庭背后, 近3亿 中国农民工静默的苦涩和微末的欢喜。

她,就是钟芳蓉。

对,就是那个报考北大考古,引发4亿人讨论,成为考古界团宠的留守女孩。

漫长的暑假里,人们把目光聚焦于,她缘何以湖南省文科第四名(676分)的成绩,报考北大考古系,以及由此衍生出的一系列穷孩子配不配有梦想的讨论。

身处纷扰的舆论漩涡中,钟芳蓉除了发布一条微博,予以回应,解释报考北大考古,是受樊锦诗先生的影响,是自幼就扎根的梦想,再无回应。

报考志愿后,为了逃避舆论的过分干扰,她和弟弟跟随务工的父母,来到广东。

就是这样一个成绩优异,从容沉稳的女孩,却有着让人心疼的童年与过往。

8个月大的时候,钟芳蓉就成了一名留守儿童。父母远赴广东打工,把她丢给了年迈的爷爷奶奶照顾,直到她六年级时,班主任找到了她的爷爷奶奶,说你们的孙女读书很厉害,学东西很快,要送她去城里读书,以后才能有出息。

钟芳蓉

就这样,钟芳蓉进了市里的一家寄宿学校,可以从初一读到高三,这里的学生,大部分都是父母在外务工的留守儿童,但每年都有人考上清华北大。

钟芳蓉是个早慧且沉稳的孩子。她高度自律,学习高效,在学业上总是比别人快半拍,她将这归结于自幼就形成的好习惯。读书多,读书快,思考快,写作业快,背书快,理解能力强,老师还在讲上一节的内容,她已自学到了下一节。

十一磨一剑,终于在2020年的这个夏天,钟芳蓉如愿的被北京大学录取,而她报考的专业却是所有人都不看好的考古学。面对质疑,她说:我对一件事情,就算我不喜欢的话,我也能做下去,我喜欢的话,会坚持更久。

她喜欢历史,从小时候就喜欢。她崇拜敦煌的女儿樊锦诗,欣赏她那素简如菊又执着如钻的热忱。正是偶像的力量,支撑着她面对质疑与抨击依然从容淡定。

对于钟芳蓉的选择,有人说,好不容易考上了北大,却选择了一个最没有前途最冷门的专业,以后就业都会很困难,又怎么能过上好日子呢?

也许,在普通人的眼里,所谓的好生活就是不愁吃喝,工作稳定安逸,但对于钟芳蓉来说,追求梦想远比好日子要有意义的多,她要的不是安稳,是喜爱并愿意为之付出的远方,是从苦日子里打拼出来的精神自由,是向偶像致敬的光荣事业。

关于钟芳蓉,在她选择了考古专业时,人们对她的议论就从未消失。

有人说这个小姑娘不太理智,家里贫困,那就应该读赚大钱的专业。

也有人说这个女孩是不是读书读傻了,能赚钱的经济专业不读,非要去读冷门的考古专业。

那段时间,诸如此类的话语在网上漫天都是,对于钟芳蓉选择考古专业,绝大多数人都不看好。人们肆意在网上评价这个女孩,说她不懂事,不知道选赚钱的专业为家里分担压力,看着网上铺天盖地的指责,谁也不知道钟芳蓉的内心该有多难受。

以前的人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现在网上的人却是“逢事踩一脚,管它大和小”。

钟芳蓉的生活

8个月大的时候,钟芳蓉就成了一名留守儿童。

她刚刚结婚的父母,犹如这个国家的很多农村青年一样,在困顿中相遇,在窘迫中生子,在生子后必须走出乡野和山村,背井离乡,远赴沿海,用盛年的青春和重复的劳作,换回一叠叠钞票,才能竖起老家的房子,换回孩子的学费。

钟芳蓉的故乡,湖南省耒阳市余庆街道同仁村,是个低山和丘陵起伏的贫困山区,土地资源异常紧缺。

钟芳蓉的老家

外出打工,几乎是过早辍学的农家子弟,唯一的选择。

钟芳蓉的爸爸钟元位,只读到小学六年级,就辍学了。在家干了两年农活儿后,远赴广东打工,认识了妻子刘小义,并于2002年生下大女儿钟芳蓉。

“也可以等到孩子3岁再走,但终究还是要走。因为打工是必须的路,没有选择。”

钟芳蓉的妈妈刘小义,提起将8个月的孩子,狠心丢在老家,乘上南下的列车,外出打工时,掩面而泣。

钟芳蓉的妈妈刘小义

这是一个母亲的愧疚。

这份18年前的愧疚,在女儿钟芳蓉一鸣惊人考上北大后,依然无法释怀。

甚至,因为女儿的懂事优秀,显得更加深重:身为母亲,她没能参与女儿成长的全过程,女儿却给她如此璀璨的回报。这让她内疚。

更让她内疚的,是女儿的成长岁月里,因为他们缺席,而给孩子带来的隐秘悲伤的孤独。

What makes her more guilty is the painful feelings of loneliness her daughter suffered in her past life due to the parents' long absence.

就像很多留守儿童一样,钟芳蓉和小她4岁的弟弟,跟着爷爷奶奶长大。在她的记忆里,爸爸妈妈更像是影子,活在电话里。

日益年迈没有走出过大山的爷爷奶奶,更像是他们实际的“父母”。

哪怕,爷爷奶奶对她的学业根本不懂:从她每天学什么,到她分到什么班,再到在成绩单上签什么字。年少时,钟芳蓉为此疑惑过:

为什么爸爸妈妈不在身边? 不像电视中城市人家的父母那样,日日回家吃饭,对孩子嘘寒问暖?

Why aren't mom and dad around? Unlike the parents of city families in TV, they go home to eat every day and ask for their children?

但她看到身边农村的小伙伴,都是如此,也就学会了接受: 她生活的这个世界,就是这么运转的。 父母出门赚钱,爷奶代为抚养,农村小孩聚集一起,慢慢成长。

留守儿童

但,每到过年,父母背着大包小包的行囊,带回来很多好吃的,以弥补一年的缺席时,她和弟弟还是很盼的。

他们会走到家门口的马路上,翘首以待,远远地看着记忆中的父母,由模糊的影子,变成清晰的面孔。

但父母走近了,她又不好意思把“爸妈”喊出口。 “因为很久不叫(爸妈),只有一年见一次,感觉有点不熟。”钟芳蓉坦言,在内心里,她自幼和父母都不亲。

钟芳蓉谈父母

说出这样的真相,有点残忍。 常年留守在家的孩子,自幼就失去了和父母的连接,从日常生活的一饭一蔬,到心理精神的一寸一土。

但她对父母充满感恩: “我去过他们打工的地方,他们很辛苦,他们为了我们付出了很多。”

她知道父母和他们的分离,是为了在关键时候,推他们向更远的地方去。

She knew that the separation between her parents and them was to push them further away at a critical time.

初中的时候,老师和钟芳蓉的父母说:“你们的女儿读书那么好,应该让她去城里读书,在这里很难有出头的机会。”听到这句话后,钟芳蓉的父母赶回了老家,为她办好了去城里某所民办中学读书的手续,学费很贵,一年1.2万元,父亲对钟芳蓉说:“尽管去读,爸妈一定会供你的。”那时候,她才逐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

不久后,父亲为了生活而独自去广东打工,母亲则留下来照顾儿女,钟芳蓉说那段时间是她最幸福的时候,回到家有妈妈在,感到很温馨。

四年后,钟芳蓉的弟弟也上学了,家里负担一下子大了很多,迫于无奈,母亲只好继续外出打工。

就像钟芳蓉的母亲说的:“只要女儿想要什么,我都会尽力去满足,因为亏欠她的实在太多了。”说这句话的时候,她哭成了泪人。而钟芳蓉也在长大之后,逐渐理解父母的不容易,尽管一家人说话很少,但彼此之间的关怀却一分不差。

在钟芳蓉的身上,我们能看到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为了生活,父母背井离乡,儿女和爷爷奶奶生活,三代人的温馨,支离破碎。

钟芳蓉的父亲钟元位

父母的这个决定,无疑影响乃至改变了钟芳蓉的求学之路,让她在更好的学校、更棒的师资和更强的队友中,遇见更开阔的自己。

钟芳蓉上初中后,妈妈刘小义为陪她度过适应期,曾从广东辞工回来三四年,边在城里的一家制衣厂上班,边照顾她。

这是钟芳蓉记忆里,短暂而明媚的时刻。她至今回忆起来,眉眼间还带着笑意:

回到家,能看见妈。桌子上,会有妈妈做的可口饭菜。周末,妈妈会带上她和弟弟去公园、去游乐场疯玩。

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时,这些都是无法想象的。

留守老人和孩子

我不是天才

对于网上有人评论钟芳蓉是个天才这件事,她一直表示很反感,钟芳蓉说自己只是很喜欢看书,大概是因为农村没有可以娱乐的地方,所以她把读书当成一种娱乐方式。

爷爷奶奶一直告诉钟芳蓉要好好读书,将来走出大山,去城市生活。这些话她都记在心里,并为此奋斗不懈,从小学到高中,钟芳蓉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她很清楚自己不是什么所谓的天才,只是因为渴望改变命运,所以拼命学习。

尽管如此,对于高考,钟芳蓉还是没有多大的把握,她从来没想过自己能考上北大,顶多就是个普通的一本,但天道酬勤,这个女孩十几年的努力在此时此刻终于有了回报。

第一个知道钟芳蓉成绩的人是她的校长,在得知成绩后,校长和学校的老师连夜狂奔,赶了几十里路到她家,告诉了钟芳蓉这个好消息,并通知了她的父母。父母知道这件事后,连夜从广东赶回老家,看着女儿的高考成绩,夫妻二人红了双眼,他们知道从这一刻开始,女儿的命运将会被改变。

高考,改变了无数农村学子的命运,也改变了钟芳蓉的命运。

哪怕在她考上北大后,提及这来自父母的4个字给她的影响时,忍不住哭起来。

自控力和表达力都极强的女孩,第一次在镜头前失控,眼泪簌簌,肩膀抖动,不能自已。

这不是悲伤的眼泪。 这是因为感到被爱着,而终于敢于释放脆弱的眼泪。

这眼泪里,藏着农民工子弟和他们父母的和解:

他们彼此的心中,都装着对方,哪怕以背对背的方式。

当被问及,什么是“改变自己的命运”时,这位一辈子为吃穿忙碌的母亲,迟疑了一下说: “衣食无忧,过上好的生活,比我们的生活更好。”

过了一会儿,她才若有所思地,想到另一层意义:

“还有,以后,她以后不会像我一样,让她的孩子成为留守儿童,他们一家人能开开心心地在一起。我们没有。”

这才是整个故事里,最朴素最深刻的内核,也是一代农民工辗转流浪的终极梦想: 不再让孩子,重复自己的老路。 让孩子踩着自己的脊背,走上更宽的大路。

在钟芳蓉因选择考古专业而被谩骂的时候,考古专业的人站了出来,用独特的方式证明考古专业是个温暖的行业。

他们其中有该专业的老师,有各地的博物馆,更有正在读考古专业的学生,在这个女孩被指责的时候,这些人纷纷站出来欢迎钟芳蓉选择考古专业。

他们给钟芳蓉考古类的书籍、文创玩偶、考古工具等等,据悉,这段时间以来,这个小姑娘收到的礼物足足有50斤,连被其视为偶像的樊锦诗,也亲自写信给钟芳蓉,赞扬她勇于追寻梦想的精神。

而钟芳蓉也因受到诸多考古行业人员的重视,被许多网友冠以“考古界的团宠”、“考古行业小师妹”的称号。

这些善意的举动,是对这个小女孩的选择最好的认可,也是考古行业对人们认知的一次洗礼,他们用事实证明:钟芳蓉选考古行业,前途绝对不吃亏。

不知从何时开始,在很多人的认知中,成功就是要挣大钱,一个勇于追寻梦想的女孩,却被肆意的嘲笑着,唯“钱”成功论遍布着我们的生活。

钟芳蓉的事情,与其说是人们对行业的认知问题,倒不如说是一次金钱与梦想之间的较量。

议论她的人,从自我视角出发,沉溺于“寒门贵子配不配遵从内心热爱”“穷孩子该不该选冷门专业”这一系列虚无又臆想的争论里。

只有钟芳蓉知道,她认准的路,就不会再更改。

她说: “我对一件事情,就算我不喜欢的话,我也能做下去,我喜欢的话,会坚持更久。”

对于她这个选择,母亲刘小义说:

“我们不懂,真的不懂,什么最赚钱,我们也不懂。

我们只能尊重她的选择,她有权利选择自己喜欢的事情。

We can only respect her choice. She has the right to choose what she likes.

她是一个有梦想的人,她有权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She is a person with dreams, and she has the right to realize her dream.

钟芳蓉的故事,是典型的农民工家庭的故事。

这样的故事,虽然并非每一个都这么幸运,但它每时每刻都在我们这个国家上演着。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目前,中国至少有 2.9亿农民工 , 分布在这片土地的角角落落和各行各业。

他们承受着离别之苦,他们遭受着身份歧视,他们透支着身体康健,他们扛起了钢筋水泥,他们是金字塔最坚韧的底座,也蕴含着一个时代最阔大的民心。

他们所有的忍辱负重,他们一切的极限承受,他们当下的悲欢离合,他们发生的故事事故,都是因为他们试图用自己的身躯,给后代铺就一条向上向好的路。

让他们一直打拼却无法融入的城市,成为他们读了书见了世面的孩子的家园和起点。

他们,和钟芳蓉与她父母的故事一样,一直在用生命和搏击,告诉我们这些道理:

● 我们都是站在父母的肩上,走向远方。

We are all standing on the shoulders of our parents and walking into the distance.

虽然,对于农民工子女来说,这肩膀,多存在于梦中,存在于照片中,存在于想象中。

但关键时刻,是这肩膀的扛起,让我们创造了走出大山,走出愚昧,走出狭隘,走出贫困,走出轮回的奇迹。

● 比贫困更可怕的,是丧失对知识的敬畏。

More terrible than poverty is the loss of awe of knowledge.

钟芳蓉式的孩子能有今天,靠的是自己的聪慧和努力,拼的也有父母提供的起点和格局。

这两者,缺了任何一个,都不行。

● 有梦想谁都了不起,这个时代需要理想主义。

Anyone with a dream is great. The world needs more idealists.

是啊,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梦想,何况是苦读了这么多年,终于通过高考打破了阶层壁垒的钟芳蓉。

她有权利遵从内心的热望选择。

不管将来,她能不能成为樊锦诗先生那样的人。

又到一年开学季。

谨以此文,献给所有守望的父母和坚韧的孩子:

愿所有遥遥相望,都有回响。

愿所有默默奋斗,都能盛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