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内白酒行业纷纷涨价,原因让人震惊!!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白酒涨价原因
白酒消费税成开涨契机
从2009年6月中旬开始,沸沸扬扬传言了一个多月的白酒“涨价潮”,在当年8月1日国家税务总局正式出台《白酒消费税最低计税价格核定管理办法(试行)》后,开始变成现实。借机消费税调整,四川、广东、云南等地零售终端,高档白酒悄然开涨。
深层次原因是宏观大环境
相关分析认为,当年的价格上涨,表面上看是消费税新政直接造成的,深层次原因是宏观大环境所致。分析称,2009年是白酒行业特殊的一年,尽管受到经济危机的打击,但是随着经济企稳回升,行业景气逐渐回暖。当年1~6月白酒累计产量为312.89万千升,同比增长20.7%。
幕后推手之一:全球粮价上涨
全球谷物产量下降,价格上涨已成为一种趋势。粮价的上涨给以粮食为原料的下游产业带来压力,对酿酒行业造成冲击,低端酒类企业首当其冲。粮食价格的上涨,酒类产品势必会随之涨价,低端酒类对于粮食价格更为敏感。
幕后推手之二:水价上涨
目前,重庆、济南等城市已经上调水价,其他城市也已将提价纳入日程。一旦全国范围内水价上调,结合国内正在讨论的水资源税改革,必将增加酿酒企业的用水成本。从大环境上来看,水价上调在全国大部分城市已经是大势所趋,生产企业将面临成本上涨压力。
揭秘白酒涨价内幕:成本增加还是控量涨价
茅台涨价了,五粮液涨价了,剑南春、水井坊都在悄悄上调价格。虽然有生产企业的“限价令”,虽然上市酒厂并未公告要提价,虽然恰逢白酒消费的传统淡季,但“市场单方提价的趋势”似乎无法阻挡。
1个多月前还是858元/瓶的53度飞天茅台酒,目前在北京超市的零售价格已经调高到1053元/瓶,突破千元大关。这样的“疯狂”表现令炒家们之间甚至戏称:今年囤茅台好过炒楼。
烟幕一 白酒市场“涨”潮涌动
揭秘:白酒价格被人为炒高
家乐福超市的53度飞天茅台,提价前为898元,现在已经涨到988元,涨了近100元。在物美超市,涨价之后,500毫升装的53度飞天茅台售价为968元。而在超市发,53度飞天茅台每瓶从858元蹿高到1053元,突破千元“大关”。
家乐福方面表示,一线白酒最新一轮涨价潮从上个月开始,像茅台和五粮液价格7月中旬上涨了8%。
一瓶涨了近200元,估计中秋前,市面上的茅台,全部会突破千元,一些超市人员预测。四川“剑南春”也传出将于本月18日调价:52度500毫升瓶装白酒出厂价将上调20元/瓶。
“涨价仅是经销商行为”,包括茅台、剑南春在内的生产厂家均矢口否认涨价来自上游。贵州茅台集团董事长季克良声称涨价的真正原因“应该去问经销商”。但实际的情况是,茅台目前货源短缺,在城区部分国酒茅台专卖店,53度飞天茅台已出现断货。一些商贩甚至到卖价低的超市扫货。“其实白酒价格是被人为炒高的”,酒类行业协会人士坦言,白酒的销售旺季集中在下半年,很多人上半年囤酒,下半年高价出售,赚取更大的利润。这导致了多个品牌的白酒常常出现紧缺。
烟幕二 白酒货源紧张
揭秘:控量涨价的“饥饿营销”
一些超市反映,现在茅台酒给经销商的发货量有所缩小,货源紧张,因而导致价格出现上涨。记者调查发现,以往超市进300箱茅台能一次拿到,但现在供货商只是保证总量,却是分成两三批供应,造成了货源“不畅”。
业内人士分析说,高端品牌酒正是通过这种控量涨价的“饥饿营销”,令白酒产品越涨反而越受欢迎,因而年年提价。
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周思然分析认为,既然此次茅台涨价是经销商行为,而非厂家,那这一定与茅台实行的控量保价政策有关。部分资本炒作,炒茅台股票不如囤积茅台酒之说此起彼伏,造成行内人士囤酒行为严重。
这一说法也从市场得到佐证。一些白酒零售终端店家说,自从国家发令“严打”酒后驾驶后,其实今年整个酒类行业生意大受影响。但经销商囤货,却致使酒业销售出现“淡季不淡”的局面。
烟幕三 白酒业成本增加利润低
揭秘:酒类板块13天流入资金14.96亿
随着白酒零售市场整体涨价,近期白酒板块也成为投资市场的一大亮点。7月反弹幅度超过20%。
这也让一些白酒企业面对涨价说出的“利润降低”之类的理由经不起推敲。
根据WIND资讯数据统计,7月以来白酒板块的整体涨幅高达22%,平均股价达到47.71元,有5只个股创出历史新高,而在最近20个交易日里,酒类板块有13天资金净流入,流入资金14.96亿元。
分析 六原因致酒厂争相提价
德邦证券发布的白酒行业研究报告显示,白酒之所以频频调价,主要有6大原因。
其一,消费税预期推动价格上涨。德邦证券分析师表示,消费税基谈判失败,引发白酒龙头公司通过直接提价来抵御消费税基提高所带来的费用压力。
其二,酒类产品投资价值诞生,新价值推升市场价格。作为高端奢侈品的贵州茅台酒、五粮液、泸州老窖、水井坊等也逐渐被选作投资标的。
其三,国酒地位竞争格局,抬升高端白酒商品价格。2010年中期的高端白酒价格上涨始作俑者或者涨幅最高的就是贵州茅台酒。而作为价格跟随者的五粮液、国窖1573和水井坊也不愿意脱离高端白酒的品牌队伍,会不惜一切代价来提高其终端零售价。
其四,个别厂商促销策略,助涨渠道提价。为保障中秋、国庆旺季旺销,借助“买涨不买跌”的消费心态,个别厂商率先抛出提价的风声,以便让经销商更早进货,占领终端提高铺货率。
其五,通胀预期促使白酒厂商普遍提价。由于今年自然灾害较多,很多农产品极有可能减产,到年底所产生的效应既是房地产所无法消化的通胀压力,尤其是具有明显投资品属性的商品均可能会出现普涨。
其六,工资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是酒类厂商提价的直接原因。此次涨价风潮各大高端白酒产品普遍在10%至15%的水平,基本与同期政府要求全国各地上涨工资的幅度相同。
高端白酒潜规则:自导自演天价酒拍卖
在 白酒涨价潮愈演愈烈之时,“天价酒”拍卖也频频冲击着人们的眼球。白酒收藏、拍卖真有那么火吗?
近日,有业内人士向《第一财经日报》报料称,不少天价酒拍卖实为酒企“自导自演”,占相当比例的买受人是该酒企的大经销商或合作伙伴。
经销商成天价酒主要买受人
2010年12月19日,在四川宜宾酒圣节上,一瓶规格为9.9999公斤的“一马当先”五粮液藏品酒以508.8万元的天价成交。但上述“一马当先”五粮液藏品酒拍出天价后不久,却有媒体报道称买受人与五粮液集团之间存在十分密切的合作,包括贴牌生产部分系列酒等。
此次拍卖会共有11款五粮液藏品酒拍卖。本报记者以白酒收藏者身份致电负责此次拍卖的四川融信拍卖有限公司,被告知此次酒圣节拍卖的所有五粮液酒都被五粮液的经销商等合作伙伴拍得,“这是五粮液自己搞的活动,并不是针对社会上白酒收藏人士,也没有按照纯粹的艺术品进行拍卖。”
记者昨日致电五粮液,公司一位相关人士表示,此次白酒拍卖是四川宜宾市酒圣节组织,由市政府主办,“一马当先”是否由宜宾一帆风顺酒业拍走,她并不清楚。
对于此次拍卖所有的酒都被五粮液的经销商等合作伙伴拍得的说法,五粮液上述人士表示,本来酒圣节参加者就有很多经销商,经销商更了解酒,也更了解企业,很多五粮液的第一批经销商就已经开始在收藏五粮液的酒,但否认五粮液借此进行营销,“经销商不大可能出这么多钱来配合我们,我们要做(炒作)的话也不可能仅仅在五粮液官方网站上发个消息。”
“白酒高价拍卖自导自演的现象在行业内已经不是秘密。”一位曾担任某华南二线知名酒企高层的业内人士刘华对记者透露,他就经历过多次类似的拍卖。他曾经效力的白酒企业近年的一次“开坛大典”上尽管也有天价拍卖,但竞得的经销商一直没有将货物提走。
“我们也导演了很多次。”某知名白酒营销咨询机构总经理周亮对记者坦言,在新品上市等时点“自导自演”进行“天价酒”拍卖,已经是白酒行业的主流事件营销手法之一。
一位曾多次参与类似拍卖的业内人士张英表示,二三线白酒企业的天价酒拍卖基本都是“假拍卖”。酒仙网销售总监李书凯也透露,80%的酒企都采取这种做法,甚至采取回购的模式,“高价拍卖的酒,酒企再原价买回来。”
业内人士透露,类似天价竞拍之前,酒企通常会让2~3家经销商或者关系人做好准备,一般多是经销商、供应商或者广告公司,而拍卖标的的酒多为有特殊意义的酒,如纪念酒、生产量非常少的酒,或者与特殊历史事件相关。
酒企借机推高价位产品
在张英看来,要保证拍卖成功就必须有暗箱操作,“其他酒企拍出来100万元,我总不能只拍卖出10万元吧?既然拍卖,万一没人参与怎么办?要确保成功那么就得找人托底,这就产生了暗箱操作。”
酒企的合作伙伴也愿意参与这种自导自演的游戏,业内人士透露:“有的广告公司一年的业务代理费就上亿元,拍卖上的投入与酒企之间业务合作获利相比是九牛一毛。”
此外,经销商享受的经销商策略、批酒指标的多少等都取决于酒企,因此白酒厂家往往把握着经销商的生杀大权。山东省白酒行业协会会长黄业立直言:“买买酒厂的账,可以借机搞好与酒厂的关系,反正羊毛出在羊身上。”
周亮认为,天价酒拍卖的潜规则白酒业内都心知肚明,但多数普通消费者并不知情,在酒企看来,自己的产品拍出天价是“给品牌贴金的一个事情”。
业内人士还指出,根源还在于近几年整个白酒行业处在产品结构的提升期,各家白酒企业争相高端化、出高价位产品。张英表示,在“越老越好、越旧越好”的思维模式下,酒水品牌的推广很难进行创新,偶尔有突破却往往叫好不叫座,“这么多年还是以年份酒、原浆、洞藏等概念为主打。”张英认为,大家争相选择拍卖的方式,是因为在白酒行业没有太多更好的公关、推广活动可供选择,尽管白酒高价拍卖已经司空见惯甚至有泛滥之势,但是相比之下,新的推广活动风险太高。
张英认为,普通消费者一般不会参与老酒的收藏,“白酒是有自己的年龄的,一般出厂50年的白酒要进行勾兑才能饮用。”因此,张英认为天价酒“自导自演”本身仅是一个噱头,对社会和公众也没有任何伤害。周亮也认为,天价酒拍卖本身就有很重的“自娱自乐”成分。
但黄业立却表示,通过预先安排好让关系人高价竞拍,这种做法本身是对消费者利益的一种伤害,白酒企业尤其是大型白酒企业应该对行业和消费者负责,“正本清源”,杜绝这种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