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对抑郁症的认识?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一)有关抑郁症的起源与发展
“抑郁症”的病名在中医文献中并无记载,中医学将当代有关“抑郁症”等疾病归于情志疾病中的郁证等病证。
“情志疾病”是一大类与心理因素有关的疾病,包括西医的精神病、神经症和躯体疾病,如百合、脏躁、梅核气、癫狂、哮喘、胃溃疡等。
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理咨询科李舒
郁证起源于先秦,发展于汉唐,成熟于金元。
郁,分为广义之郁与狭义之郁。
前者最早记载见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被称为“五郁”,为广义之郁,次天之郁。
郁证在此期尚未成为独立的疾病名称。
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记载了百合、脏躁、梅核气等女性易发的疾病,均与抑郁症的主要临床表现有相似之处。
宋代陈无择首先提出了情志致郁的理论,认为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可以导致疾病。
在突然、强烈或长期性的情志刺激下,脏腑气血功能紊乱,七情就成为致病因素,称为内伤七情。
情志因素不仅可以直接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而且对所有疾病的转归起着重要作用。
金元时期在郁病的情志致病理论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朱丹溪明确提出六郁病证,《丹溪心法・六郁》指出“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六郁为气郁、湿郁、热郁、痰郁、血郁、食郁。
郁证首次作为病症名称,见于虞抟的《医学正传》。张景岳认为《内经》的五行之郁与情志之郁是两类不同的概念,《景岳全书・郁证》说:“凡五气之郁则诸病皆有,此因病而郁也。至若情志之郁,则总由乎心,此因郁而病也。”在《类经》中,张景岳将情志之郁分为怒郁、思郁、忧郁三种类型。
《古今医统大全・郁证门》记载:“郁为七情不舒,遂成郁结,既郁之久,变病多端”
(二)抑郁症的病因病机及治法
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探索与发展,对郁证的病因病机及其论治的理论渐成体系。
1、《内经》的五行之郁并非情志之郁,而是由于五运失常、外邪侵袭等各种病因致使脏腑功能失调,而导致的人体气血津液等淤滞不通,所谓因病而郁(淤瘀),此时的“郁”本身应为全身疾病的病机,即广义之郁。
意在强调运动变化,但在此基础上可以产生出心理、精神的病证。
2、《金匮要略》提到了女性常见的三种疾病,百合、脏躁、梅核气。《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曰:“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如有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
《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脉证并治》“……
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欲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百合地黄汤主之”,概括了三种病的主要症状是精神、躯体、饮食、睡眠、行为、语言、感觉的失调,均可以和现代抑郁症的临床症状相对应,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剂,经历代临床验证疗效可靠,一直沿用至今。
3、朱丹溪提出郁证的发展演变多由气郁开始,进而累及并产生其它五郁。故气、血、痰、火、湿、食六者可单独为患,也可相因为病,对此阐述为“气郁而湿滞,湿滞而成热,热郁而成痰,痰滞而血不行,血滞而食不化”,而成湿郁、热郁、痰郁、血郁、食郁。
气郁者,胸胁痛,脉沉涩;热郁者,瞀闷,小便赤,脉沉数;血郁者,四肢无力,能食便红,脉沉;食郁者,嗳酸,腹饱不能食,人迎脉平和,寸口脉紧盛。显然朱氏所述六郁,可能包括了当代所述的躯体化症状在内。
4、明代医家张景岳认为情志之郁分为怒、思、忧三郁,“怒郁者,方其大怒气逆之时,则实邪在肝;若思郁者,则唯旷女怨妇,及灯窗困厄,积疑任怨者皆有之;忧郁病者则全属大虚,本无邪实,此多以衣食之累,利害之牵,及悲忧惊恐而致郁者,总皆受郁之类。”
治疗方法因此各不相同。怒郁虚者,治以大营煎、归脾丸;思郁虚者,治以寿脾煎,或七福饮;忧郁者治以六君子汤、五福饮等。
5、明代孙一奎提出五郁之病为五脏之郁,“夫五脏一有不平则郁。”
“木郁者,肝郁也”,“火郁者,心郁也”,“土郁者,脾郁也”,“金郁者,肺郁也”,“水郁者,肾郁也”认为五郁或由他脏传变,或本脏自病而发。
6、现代医家更加突出强调各种不良精神刺激是导致抑郁症的病因,肝气郁滞是其基本病机。
赵嘉萍、 尤亚贤 、王彦恒、李发明认为,抑郁症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引起的一类病证,内伤七情是重要的致病因素。
7、对于抑郁症的认知、意志、行为等高级精神症状,黄跃东从“神”入手讨论,抑郁有情感体验和表达不能,属于大脑高级整合功能异常,应是脑主神明功能失常之表现,认为抑郁症病机为:“五官七窍郁闭,脑神被抑,神机不运,情感不畅”。
8、抑郁症的“晨重暮轻”的变化及懒、呆、忧、虑、变的“神郁”特点也难以用肝气郁结解释,丁元庆教授从《素问・生气通天论》中“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及有关营卫运行论述出发,认为阳郁不达是抑郁症的病机特点,神机不振是抑郁症复杂临床表现的基本特征,调和营卫、宣阳开郁是治疗抑郁症的基本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