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生活快答

戊戌惊蜇游孔城散文

戊戌惊蜇游孔城散文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戊戌惊蜇游孔城散文

惊蜇那天,早上还是风雨飘摇,8点一过却日出天晴了。这架势,不出门走走都对不起老天爷。遂与老伴驱车前往桐城孔城,去看看那里的十甲老街。

合肥到孔城不过百十公里,而且有高速有国道还有村村通,交通十分便利。我们选择了206国道,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合(肥)安(庆)公路。上个世纪70到90年代,我和老伴都在庐江,回合肥必须从军(埠)二(坝)路上合安路。90年代后在省城,去安庆出差,更是要走合安路全程。所以,我们对这条路太熟悉了,也很有感情。虽然有了高速就不走合安路了,但现在出去玩,还是觉得走老路更有情调。

一路上都是熟悉的地名和地形,桃溪、南岗、舒茶、大关,许多地方都是曾经的歇脚饭栈。车至桐城卅铺时,已经跑了90多公里,手机导航引我们上了008县道,说是还有20公里就到孔城。虽说是县道,但是路况很好,穿行在田野阡陌之间,也别有一番意味。可是新店一过,路面损坏极其严重,不仅车速极慢,而且极其颠簸,持续摇晃了十来公里,才终于熬到孔城镇区。既心疼车子,又耽误时间,人也受罪,真是郁闷至极啊。

好不容易找到老街停车场,除了二三辆车子,看不到一个人,冷清得让人打颤。到入口处一问,还要收门票,有省摄影家协会会员证也不管用。但售票大姐说我们是合肥人,可以买半价,35元。此时已经中午12点,还是先在外面吃饭,然后再进去逛街吧。

好在停车场旁边就有几家饭店,就近选了一个拱型门脸,名字叫古镇农家,进去坐下。老板是一对小夫妻,男孩叫程颖,26岁,兼厨师;女孩叫余胜南,27岁,兼收银。我们点了一个大蒜炒干丝,一个炒青菜,两碗米饭,吃得那个香啊。收费40元,还算正常。我用手机付账,看收账的名字是大帅妈,不敢支付,女孩说就是她,她儿子叫大帅,大帅妈就是她。看着这一对比我儿子还小几岁的小夫妻,心下还是蛮喜欢的,毕竟年轻人能够自主创业或者说自谋生计,总好过好吃懒做和倚老啃老。

从卫星地图上看,孔城镇位置确实独特。左边是大别山层峦,东南是长江,有大沙河(孔城河)勾连白兔湖、菜子湖直达安庆,北面有陆路官道通衢六安、合肥、巢湖。在原始交通年代,安庆凭借长江而发达,江淮地区要想通江达海,经孔城到安庆是捷径之一。所以,孔城想不成为军事要塞和商埠重镇都难。当然那是过去时,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孔城的意义更多的恐怕是观照往昔了。人们再提起孔城,关注的点大概主要是老街,我们也是。

孔城镇是一个非常古老的集镇。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王存主编的历史地理名著《元丰九域志・卷五》记载,淮南路西路(州八军一县三十二)舒州东北一百二十里,有桐城县,辖四乡“北硖永安龙乌山铜山挂车盘小石溪双港孔城九镇”。我数了数,好像只罗列了八镇,还有一镇不知所终。不过古籍谬误亦乃常事,并不影响孔城的悠久,至少说明孔城在宋朝即已成镇,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而且中国商品经济萌芽于宋,位置如此这般的孔城发脉此时,也是顺理成章。至于孔城1800年历史的传说,或许吴志有记,可我也没有耐心去查资料找根据。即使三国吕蒙真的在此筑垒过,也不见得就能说明什么,还是由人传说去吧。

停车场在孔城镇的东南角,老街在停车场的西南边。我们吃饱喝足后,没急着进老街,而是先在停车场周边转悠。北侧公厕旁边有一个仿古门楼,门前挂着两块牌子,左边是“桐乡学堂”,右边是“桐城派文脉传承促进会(筹)”。有心进去打探一番,无奈铁将军当道,只得作罢。

东侧有一堵景观墙,挡住了后面的乱象。但墙边有个小门,我们穿过去一看,原来是老街的后街,老房子都倒塌得差不多了,但也有几幢高大些的建筑尚存。继续往里走,竟然看到了一幢有县级重点文保标志的古建筑,叫“亚细亚炼油栈”;还有一幢高大古老的“程家祠堂”。在一片看似烂尾楼的别墅建筑群中,居然矗立着一座庙宇,叫“痘神庵”,还有一方高耸入云的14级仿铜佛塔。找了半天没找到庵与塔的来历介绍,只有墙角一块奠基石上,刻着2013年的建庵时间。看着这一片混乱的格局,可以想见佛家与商家的地域之战,应该是相当的惨烈。

正西是老街的'入口,一方仿古大墙上,钉有铜色金属字,上排小字为“安徽省历史文化名镇”,下面是“孔城老街”四个大字。大墙左下有拱门,门楣上方有“一甲”字样,那甲字形状跟田字一模一样,搞不清是甲骨还是大小篆,也许是隶书。反正没念过几年书的我,一开始就以为是田字来着的。拱门后面是游客中心的二层售票楼,门楼上是“孔城古镇”牌匾,古色古香。里面有老街全貌模型,高高的二楼顶棚上挂着许多彩色花伞,大大小小,煞是好看。出了售票房,就是老街检票口,也是一方拱门,但上方的字是篆书“横街”,门后是一段数十米的街道,然后向南拐入正街,进入二甲,一直延伸到孔城河(大沙河)对面的十甲。

孔城老街以甲分割布局是一大特色。保甲制度可上溯到商鞅变法时期,但真正起源是宋朝的王安石变法,以后历朝都有沿袭,尤以民国时期最为兴盛。作为一种社会基层政治制度,保甲制是带有一定军事性质的户籍管理链条,它通过以户为单位,十户为一甲,十甲为一保的联保联坐方式,控制基层民众,为军事与治安以及生产服务。孔城老街共设有六保十甲,每一甲之间有一道二层牌坊式石穿门,过去有栅栏早启晚闭,防御盗贼,保护甲户。而且每甲经营内容也有不同,似乎也具有区分业态和避免同业竞争的功能。孔城的这种规制不知起于何时,但据说在全国独一无二,而且保存完好,倒也难能可贵。

老街总体呈“S”形状,正北有东西走向的横街50米,南北走向的主街约600米,街宽4米左右,另有七巷十三弄,街、巷、弄均由长条麻石铺成。古镇现有古建筑118幢,老街临街商铺300多间,而且基本上保持了清末民初徽派皖系建筑向江北延伸的特征。有史料记载,孔城老街明清时期最繁荣,1853年曾遭太平军兵燹,但很快又恢复如初,一直延续到解放后,是安徽江淮之间目前保存最为完整、体量最大、最原汁原味的一条老街。

我们在横街与主街的交汇处流连、这里是一个很好的摄影点,网上许多孔城老街的摄影图片都有这里的影子。街上几乎没有游人,沿街的老房子也大都空着,零星有几家商铺在营业,我和老伴就乐得从各个角度细细拍照。

主街口最显眼的就是黄家大屋。据说大屋主人黄宗吾早年在江南做木材生意,清末在老街盖了这座房屋。民国初期,其子黄志成创办茶楼,茶楼商号“满江村”。现在黄家大屋又被还原成古代茶楼,而且有租客在此经营。我们进去看了看,见茶水太贵也没敢坐下,所以也不能上楼游览。但店家允许我们在一层走动,所以也还是能看个大概。这个大屋是二层楼房,穿枋列式砖木结构,面阔五间,好像一边是茶楼,一边是饭庄。据说目前租金减免到位,无论是饭店还是茶楼,亏损怕也亏不到哪里去,但要想赚钱肯定也不容易。

前行不多远,找到了李鸿章钱庄,其实也就在二甲之内。钱庄是典型的徽派商铺式建筑,坐东朝西,面阔三间,前后七进。前面两进是钱庄和当铺的柜台,也就是营业大厅;三四两进应该是办公场所,估计也有住宿功能。后三进是家属区,人称“小姐楼”,因二层阁楼回廊通畅宽阔,又被称作“跑马楼”。虽然有些夸张,但也足显钱庄的总体规模。但现在修复的就只是前两进,后面几进有的只有石门廊,有的仅存空屋架了。

看大厅迎面的大牌匾介绍,说是李鸿章逝世前,将桐城4处房产留给了元配夫人周氏的家人,其中一处即位于孔城老街,并由其子李经方经管,李经方将其建成钱庄。再看门前所立小牌匾说,清同治年间,李鸿章嗣子李经方在此设立恒泰钱庄,官督商办,从事存放款项和汇兑业务,当地人俗称李鸿章钱庄。但我有点疑问,李鸿章元配周氏是古桐城周潭人,育有3女,无子,咸丰十一年(1861年)病逝。李经方同治元年(1862年)7岁时过继给李鸿章,1882年中举后就一直做官到1911年辛亥革命暴发被革职。李鸿章是1901年在北京病逝的。所以,上述李鸿章死后分割桐城房产、李经方同治年间经管房产和经营钱庄的说法,多有矛盾之处,恐怕都不太靠谱。

江淮地区有几处所谓的李鸿章当铺,准确说法应该是李氏家族经营的当铺。合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