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生活快答

柳永词中的俚俗色彩

柳永词中的俚俗色彩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柳永词中的俚俗色彩

李清照肯定了柳永创作慢词革新词体形式的功绩,记述了柳永名满天下的史实,褒扬了柳永词协调音律的优点,同时也指出柳永词“词语尘下”即用语较俗的缺点。

柳永词中的俚俗色彩

摘要:柳永是宋代词文学的代表作家,他的词作最大的特色就是以贴近市民生活为主,运用长调慢曲描写当时市井生活中的人和事。以俗为美的观念,绵长而繁复的体制,俚俗语言的运用,为后世俗文学做出了重大贡献。

关键词:柳永;俚俗色彩 ;市井化

柳永,字耆卿,初名三变,世称“柳耆卿”或“柳三变”,后改名为永。崇安人,今址福建武夷山市,官至屯田员外郎,故又称“柳屯田”。在柳永之前,宋词以小令为主,内容多描写士大夫和文人的感伤零落,柳永改弦更张,独开一面,把词从自伤自哀的狭窄路线扩展到描写市井,表现市民生活的喜怒哀乐和生活理想,大量采用慢曲长调,运用平常市民的世俗语言,给当时缺乏艺术借鉴的俗文学提供了创作蓝本。王灼在《碧鸡漫志》中说柳永的词“浅近卑俗,自成一体,不知书者尤好之“,从正面揭示出柳词面向大众的艺术特点。

变雅为俗,雅俗并存。柳永不仅从声乐体制上改变和发展了词的`声腔体式,而且还从创作方法上革新了词的审美内涵和审美趣味,即变“雅“为”俗“,刻意运用通俗化的市井俚语表现世俗化的市民生活情调,柳永的词作,以接近市民文艺的俚俗色彩而著称,他能将生动活泼的白话语言添加到词中,着意创造一种非常平民化贴近当时市民生活的表述风格。柳永写了大量表现市民生活的词和歌妓词。另外,“雅”词,在柳永的词作当中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雅”词,首先表现在以赋为词,在铺排陈述中,词的叙事、写景、抒情浑然地交融在一起,创造出一种“雅”中有“俗”的艺术境界,表达作者复杂的内心情感和对时人生活艰难的深深同情;其次还表现在羁旅行役词上,柳永以男性的口吻,写人与人之间的离愁别绪和雄伟壮阔的山河,在凄婉中透出一份自然雄浑的豪迈力量,扩大了词的境界和容量。

柳永词的俚俗色彩主要表现在语言的平时畅达和浅近易懂上,他不像晚唐五代以来的士大夫和文人词一样,只是从前人书中寻找提炼高绮丽的词作语言加以改制,而是充分吸收了当时日常生活中的口语和俚语,并加入自己的艺术思想和艺术见解,把宋词的情调抒展的平实动人而又不失风雅,例如“恐”、“恁”、“怎”、“争”、“我”、“你”、“伊”、“自家”、“阿谁”、“看承”、“都来”、“低死”、“消得”等,在柳永的词作中都反复出现,把富于表现力的口语引入词中,不仅增加了词的生动活泼,而且使作品仿佛直接与人对话,话说平常生活的家长里短,使读者和听者既感到平易近人亲切有味,又易于理解和接受。

此外,柳词的俚俗色彩还表现在题材和内容的选择方面。柳永模仿女性口吻,用词表现女性的小小情事和她们的内心感受,展现了世俗女性大胆泼辣的爱情意识和渴求真爱的爱情理想,如,柳永《定风波·自春来惨绿愁红》:

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暖酥消,腻云亸,终日厌厌倦梳裹。无那!恨薄情一去,音书无个。

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向鸡窗、只与蛮笺象管,拘束教吟课。镇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拈伴伊坐。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

柳永这首词直接表现世俗女子的生活愿望,这种作法与传统礼教不相容,也因此曾受到晏殊等人的责难。在柳永之前和同时代的文人词的同类题材的作品中,追求爱情而不可得的闺中女性一般只是自怨自艾,逆来顺受,内心对于爱情的渴望含蓄而不直露。而柳永笔下的女子,则一改柔弱之姿态,大胆而勇敢地追求心中所爱,无所顾忌地吐露内心对于爱情的向往和渴慕,可以说,古代女性爱情意识的觉醒在柳永的词中,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此外,柳永之词还表现了被遗弃或抛弃的,以及失恋中的平民女子的痛苦心声。柳永从男性角度出发,揣摩女性的内心世界以及她们所经历的种种爱情的痛苦,从侧面表现出,柳永对世俗中的女子不幸遭遇的深深同情,如《迷仙引》中“万里丹消,何妨携手同归去。永弃却、烟花伴侣。免叫人见妾,朝云暮雨。”;再如,《少年游》中“一生赢得是凄凉。追前事、暗心伤。”柳永虽然也经常流连于秦楼楚馆,有时也不免玩弄身处水深火热中的歌伶妓n,但更多的是以平等的姿态对待她们,在灵与肉中寻找精神上的契合,体现了与歌妓交往过程中一种人格上的尊重。在中国词史上,柳永或许是第一个将笔触直接深入平民女性的内心世界,描写他们婉曲多姿的内心世界,替她们反映生活中的烦闷忧愁和追求爱情而不可得的感伤情绪。虽然,其中不乏一些赤裸裸的放荡情欲和色情描写,但更多的是表现下层歌伶和妓n的不幸以及她们渴望从良重新做人的心情。最后,柳永词的俚俗色彩还体现在他创作的描写当时都市繁华的词作中,如《望海潮·东南形胜》,这首词以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法,浓墨重彩地铺叙展现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可谓“承平气象,形容曲尽”(见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在艺术构思上匠心独远,上片写杭州,下片写西湖,以点带面,明暗交叉,铺叙晓畅,形容得体。慢声长调和所抒之情起伏相应,音律协调,情致婉转,是柳永的一首传世佳作。

柳永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过程中的一朵奇葩,他对宋词的体制、题材、语言和艺术形式方面的革新,为宋词的发展开辟了更为宽广的道路,使柳永之词成为当时在市井平民中广为传唱的大众文学,赢得了“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的美誉。

参考文献: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版(第三卷)[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曾大兴.柳永和他的词[M].中山大学出版社,1990.

谢桃坊.宋词概论[M].四川文艺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