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生活快答

麻醉到底是什么?

麻醉到底是什么?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麻醉到底是什么?

麻醉(anesthesia)一词源于希腊语“an”及“aesthesis,”表示“知觉/感觉丧失”。感觉丧失可以是局部性的,即体现在身体的某个部位,也可以是全身性的,即体现为病人全身知觉丧失,无意识。 在《辞海》中,“麻”为麻木与感觉不灵之意;“醉”是饮酒过或药物作用神志不清或暂时失去知觉。

麻醉,可以顾名思义地理解为,麻为麻木、麻痹,指感觉(包括痛觉)的缺失;醉为酒醉昏迷,指知觉意识的缺失。也可以说,所谓“麻”是指麻木不痛,仅是痛觉消失而已,其机制是在外周神经传导功能被阻断,故又称传导麻醉。

举个最常见的例子:当两腿交叉坐久后,下腿会感到麻木,就是因为腿部的神经受到压迫,致血液循环不良、缺血,造成神经传导功能受阻,使远程的外来痛觉刺激不能“传入”大脑,大脑中枢接不到外来的刺激讯息,自然就无法“传出”痛觉。

所谓“醉”,是因大脑皮质功能受到抑制,脑神经细胞运动功能受到深度抑制后,导致人的意识不清,知觉消失。例如,喝醉酒的人,当脑血中的酒精浓度增加到某种程度时,先是兴奋,继则抑制,导致人事不醒。

因此,有“麻”不一定有“醉”,有“醉”不一定有“麻”。 简单通俗来讲,麻醉就是痛觉或/和知觉的暂时消失。 从医学角度来讲,麻醉的含义是通过药物或其他方法使病人整体或局部暂时失去感觉,以达到无痛的目的,为手术治疗或者其它医疗检查治疗提供条件。

麻醉学是运用有关麻醉的基础理论、临床知识和技术以消除病人手术疼痛,保证病人安全,为手术创造良好条件的一门科学。现在,麻醉学已经成为临床医学中一个专门的独立学科,主要包括临床麻醉学、急救复苏医学、重症监测治疗学、疼痛诊疗学和其他相关医学及其机制的研究,是一门研究麻醉、镇痛、急救复苏及重症医学的综合性学科。其中临床麻醉是现代麻醉学的主要部分。 麻醉学也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许多新理论、新技术、新药物、新型仪器设备都在麻醉临床与研究中得到应用,也有许多新问题、新知识、新理论有待广泛深入探索。 麻醉是施行手术时或进行诊断性检查操作时为消除疼痛、保障病人安全、创造良好的手术条件而采取的各种方法。亦用于控制疼痛、进行手术或诊断性检查操作时,病人会感到疼痛,需要用麻醉药或其他方式使之暂时失去知觉。

手术或检查操作还可引起精神紧张和反射性不良反应,如胃肠道手术可引起恶心、呕吐、长时间的不舒适的体位(如俯卧位),可增加病人的不适和痛苦,因此应使病人在舒适、安静的环境中,在对不良刺激无反应,暂时失去记忆的情况下接受手术。

麻醉那些活儿 心理学上有云,不确定性是产生焦虑的重要原因。

人们对麻醉的恐惧感,源于人们对其的陌生感。

换言之,普罗大众对麻醉基本知识及过程缺乏了解,难得一窥神秘面纱下的麻醉样貌。

很多人简单以为,麻醉就是“打一针、睡一觉”,麻醉被视为一种让人睡着的艺术。

作为常人的朴素看法,这虽平和易懂,但这并不确切。

麻醉远非如此简单。

让你“睡觉”的背后,凝集着现代医学科技的高含金量。

1、外科医生治病,麻醉医生保命。 这句俗语很到位,形象描述了麻醉医生在一台外科手术中的重要作用。在手术台上,外科医生的“手中活”仅是在病变部位动刀子,麻醉医生则更为忙碌。调控患者麻醉深度,让患者处于无痛状态,确保手术顺利进行、保证麻醉安全。在紧急情况下(术中大出血等),则是忙上加忙。

因此,麻醉医生被誉为“无影灯下的生命保护神”。

麻醉医生的确够牛。

广博的理论知识是基础,病理生理、药理、内科、外科、妇儿、麻醉等基础和临床医学等多学科内容,交叉融会并铸造一名麻醉医生。为手术保驾护航时,难免遇到暗礁涌流。麻醉医生必须具备处理突发情况的能力,管理好病人的重要生命体征,包括呼吸、心率、血压、神经系统、肝肾功能等。

同时,还必须具备细致的观察力,面面俱到。总而言之,他们是一群忙而有序,稳且专心的医生。

2、麻醉是什么? 麻醉医生的“手中活”是麻醉,那到底什么是麻醉,麻醉又是怎么做的呢 麻醉一词,顾名思义,“麻”为麻木麻痹,“醉”为酒醉昏迷。简言之,麻醉便是用药物使病人整体或局部暂时失去知觉,以达到无痛的目的进行手术治疗。

随着外科手术和麻醉学的进展,麻醉已远非单纯解决手术止痛的目的。 若对麻醉类型进行区分,可大致分为全身麻醉和局部麻醉两类。全身麻醉,便是常言道的“睡着状态”,病人意识消失,全身肌肉松弛,也不会体验到疼痛。局部麻醉,顾名思义,只是身体某些部位的麻醉。最常见的局部麻醉比如拔牙时,医生会先在你牙根附近注射一些局部麻醉药物,以免你感到疼痛。一般,局部麻醉还包括硬膜外麻醉或蛛网膜下腔麻醉(俗称“腰麻”),也就是大家所熟称的“半身麻醉”。

麻醉医生会在你后背中间进行一番操作,然后你便感觉到下半身被麻倒:你虽知道手术刀在切割,但不会感受到疼痛。 现今,全身麻醉的比例日渐提高,在大型医院能占到60%以上。

全身麻醉其过程可分为:麻醉诱导、麻醉维持和麻醉苏醒。打个形象的比喻,可以将整个过程视为一架客机的飞行。飞机飞行最危险的阶段是起飞和降落,麻醉的诱导和苏醒同样如此。 所谓麻醉诱导,便是让人由清醒转为睡着状态,这又是如何实现的呢?

其实,好几种药物的综合作用,像“组合拳”一般,把你“打入”麻醉状态;

其中包括镇静催眠药、阿片类镇痛药、肌肉松弛剂等。由于没有意识、全身肌肉松弛,你已丧失呼吸的力量,麻醉医生还要将气管导管插入气管内。此后,一台麻醉机将持续以机械力量,为你提供氧气及麻醉气体,保证你不会缺氧,又能保证你处于麻醉状态。

麻醉苏醒,便是“由梦转醒”的过程。恰如人睡足了就会醒来,麻醉药物在体内被代谢殆尽时,麻醉状态便不能继续保持,人便进入麻醉苏醒阶段。当你睁开双眼,听到医生呼唤,全身肌肉力量恢复时,气管导管会被拔除,进入麻醉后监护室(postanesthesiacareunit,PACU)观察至少半小时后,确认清醒后便能安返病房啦。

3、只有小手术,没有小麻醉。 麻醉够神奇吧!

但在目前医疗环境下,麻醉医生及所从事的麻醉工作却未受到高度的重视。很多时候,一般人想到的仅是手术的难度大小、成功与否,很少想到保证手术成功的幕后英雄——麻醉。

其实,麻醉医生与外科医生就像一对孪生兄弟,难以分舍;麻醉的目的是保证手术开展,手术顺利的前提是麻醉成功。 相较于手术的“治病”,麻醉则是“保命”。某些时候,麻醉甚至比手术本身更为重要。在手术台上,每天都有病人因同样的疾病“挨刀”,但却可能面临完全不同的麻醉处理方式。同样是阑尾炎,医生开刀方式几无二致,但病人的全身状况可能完全不同,麻醉方式和处理将有天壤之别。

当一名年过九旬的糖尿病、冠心病老人,因急性阑尾炎而走上手术台时,麻醉医生面临的风险和压力也是前所未有的。与麻醉20岁的年轻人相比,老年人全身机能减退、疾病增多,术中变化可能极为波诡。 这也恰好印证了麻醉医生一句嘴边话——只有小手术,没有小麻醉。这句话也时刻警醒着麻醉医生:做好麻醉,让患者“梦醒之间,轻松自如”。

没有麻醉药的日子里 没有被麻醉,就想做手术?古人就干过。古埃及人就在清醒状态下进行截肢术和睾丸切除术。实在不行,便将病人五花大绑,将其按住后手术,完全无视其嚎叫疼痛的惨状。

后来,人们发现在不清醒或昏迷状态下,人对痛觉不甚敏感。西亚古国阿西利亚还曾用压迫颈部血管引起病人昏迷的方法,实施包皮环切术。后来,放血把人弄晕、用木棍将人打晕、或用白酒灌醉等方式,成了手术前的准备方法。 据《三国志·华佗列传》载,华佗曾发明“麻沸散”,以此麻醉病人进行腹腔手术。公元652年和1596年,孙思邈和李时珍分别在《备急千金药方》和《本草纲目》中介绍过曼陀罗花的麻醉作用。1743年赵学敏在其著作《串雅内编》中介绍过一种开刀药方,便由草乌、川乌、天南星等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