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看病难、看病贵”的正当原因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老百姓对“看病难、看病贵”反应强烈。在非典横行时,举国上下曾经一致赞扬医务人员是“白衣天使”,“新时期最可爱的人”,一夜之间似乎所有医务人员全成了十恶不赦的“白衣狼”,救死扶伤的医务人员淹没在万众一“声”的口水当中。以至于权威机构也认为医疗体制改革在总体上基本是不成功的。对于看病难、看病贵的原因,从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到普通老百姓,人人心中都有一本不同的帐,也有权威人士说过“政府从来没有把(看病难、看病贵的)责任推给医院”这样的公道话。但有些人似乎并不认同,仍然揪住医务人员的辫子不放,还有人大代表在人大会议期间散发资料,认为看病难、看病贵是卫生行政部门不作为乱作为,是医生医德沦丧、欲壑难填造成的。我不想否认目前的医院确实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也不想推脱医务人员应该负的责任,在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上,医院和医务人员是有责任的。但一个基本估计是,这绝不是主要原因。要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如果不认识到这一点,就会走弯路,甚至会犯错误。客观地说,目前的检查费、药品价格是在下降而不是上涨,有充分的数据证明!我省80年代进口第一台CT机时,做一次脑CT检查要900多元,而且要等候一周左右,检查的速度、CT片的质量、诊断的准确率都无法和现在相比较,如果真的有什么急病是等不起的。现在几乎所有县以上医院、甚至部分乡镇医院都有了CT,速度、质量、准确率都比那时候高得多,而且多是随到随做,不再需要漫长的等候,按我省A级标准,价格是210元(按现在的标准,那时候的CT机也许只能勉强评上C级,每次只能收费110元,价格不到原来的1/8)。彩超、磁共振等高档检查设备的价格都有大幅度下降。药品降价更是一浪接一浪,比如常用抗菌药物先锋必,刚面世时,0.5克一支的零售价为100多元,而现在2.0克一支的才几元至十几元,不及原价的十分之一。至于换个包装或名称就疯狂涨价的药,确实存在,但在整个医疗费用构成比例中,只有非常小的部分(换包装也是生产厂家的事,与医院无关。医院不生产药品,只能是市场上有什么药就进什么药卖什么药)。那么,为什么老百姓总抱怨医疗价格在不断上涨呢?在分析原因前,我想先说一个真实的故事,虽然这个故事一点也不动听。80年代我在省城读大学的时候,有一个乡下的同学来看我,陪他一起逛百货商店,看到柜台里的凉鞋最便宜的要15元钱一双,他无限感慨:城里的东西真贵!因为当时乡下全是一两块钱一双的塑料凉鞋,甚至是自己用稻草、废旧轮胎制作的不要花钱的“鞋”,而同学看到的却是货真价实的牛皮凉鞋,牛皮凉鞋能够不比草鞋贵吗?能够因此就简单地说在省城“买鞋难、买鞋贵”吗?总的医疗费用在不断上升也是事实,其中有不合理的因素,也有合理的因素。对不合理因素的分析早已被放大了几十上百倍,口诛笔伐也早已漫天飞舞,在此不需多言,仅就其中合理或虽然合法但不一定合理的部分,姑且称为“正当原因”作简要分析。
1.科技进步的原因——医疗费用增加是必然趋势:上世纪80年代长沙有个女病人,因为咳嗽、吐血、胸痛等症状一天天加重,每个月照一次胸部X光片,共照了8次都没有发现问题,后来听说广州进口了“新式武器”CT,赶紧跑去做了检查,结果在心脏后面发现有个巨大肿块,由于耽误了时间,已经属于癌症晚期,没有治愈希望了,病人当天就从所住的饭店楼上跳了下去。如果是现在,只要花200来元做个CT,这样的悲剧就完全可能避免。随着世界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新技术、新药品、新材料、新设备的大量使用,人们对健康的要求不断提高等,这都必然导致医疗费用上扬。比如查一个X光胸片,按我院目前的收费标准是26.1元钱,但不可避免地有一些像前面一样的误诊漏诊;做一个螺旋CT225元,费用是照X光片的8.62倍;做一个全身PET-CT8790元,局部5750元,是照X光片的336.78、220.31倍,但是可以避免许多误诊漏诊,减少了不必要的手术风险和费用。至于一些X线检查的盲区如脑内、纵膈等部位的病变,没有CT、MRI、PET-CT等先进但昂贵的设备,几乎不可能早期诊断也就不太可能治愈。一些高难度、高风险的手术,如脑干等神经外科手术,器官移植,心脏介入,肿瘤的X刀、γ刀、适型调强放射治疗等新技术,十几二十年前根本不可能或很少开展,而这些高科技治疗手段必然带来高额费用。这些新技术的开展挽救了多少生命,又哪里是仅仅用钱能够算清楚的!看不到医疗技术发展带来的巨大好处,只是一个劲的埋怨医疗费用增加了,岂不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但这不是“涨价”,因为原来根本就没有这些东西,不具可比性。
2.患者心理原因——求医的趋高性:对各级医院的业务范围,我们国家有明确定位,小病进社区,三级医院主要诊治“疑难杂症”。但据统计,目前我们的三级医院诊治了50~80%可以在二级医院、甚至一级乡镇卫生院、社区就可以治疗的小疾轻病。大医院挤满了伤风感冒阑尾炎,看病不难才怪!患者迷信大医院,无论大小疾病都要上大医院,找大专家。真正看病难、看病贵的主要集中在大医院,中小医院服务态度好,收费低,看病难、看病贵的程度要轻得多或者根本就不存在。包括癌症在内的大多数疾病,在一些地市级综合医院或专科医院内就可以得到很好的治疗,疗效与省级大医院不相上下。如我院给一个早~中期鼻咽癌病人施行单纯根治性放疗大约需要1.5万元人民币,而一般三级甲等医院在2.5~4万元,适型调强放射治疗大约要6~8万元。但是,病人总觉得人命关天,不相信中小医院,宁可多花钱、多受罪、多跑路、多排队,也要挤向大医院。而且按照目前的各种医保政策,基本是医院级别越高,报销比例越低,自负比例越高。一方面埋怨大医院看病难、看病贵,一方面又趋之若鹜,把大医院挤成集市,社区、中小医院门可罗雀。就好像一边非鱼翅燕窝不吃,一边又埋怨怎么比萝卜白菜贵,行吗?!
3.法律原因——医疗事故处理政策、法律因素:“举证倒置”的法律规定也让医疗费用大大提高。前几年,杭州某医院给一位6岁女童割除阑尾,花了6867.63元,检查项目中还包括了艾滋病检测。很多人都觉得是医院乱检查、乱收费。这其实就是医生采取“防卫性措施”的无奈之举。现在,艾滋病已经是一个常见病,如果医生检查出孩子就诊前已经患有艾滋病,就可以免除自己的责任。如果不给她检查,万一将来这个孩子患了艾滋病,医生很难证明自己没有责任,必然就要承担责任。对一个艾滋病人的赔偿是天文数字,谁都不敢掉以轻心。这就是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颁布以后,举证倒置的直接后果之一:检查增多,医疗费用增加。现在卫生部门已经有规定,凡输血病人必须常规作艾滋病检测,所有手术病人必须做好输血准备,所以每个手术病人都需要检测艾滋病毒抗体。在一些大医院,阑尾炎手术的费用早已经超过这个数字,北京某报报道,2006年北京市的医院平均每例达到7932元,部分病人已经超过9000元(目前医疗费用也有下降趋势,在我院平均约2000元)。
4.社会环境原因:老百姓迷信高价药,以为价格高就是好药,疗效就好,盲目要求医生用昂贵的“好药”。有人诊治过一位在外院做过胸部手术的病人,住院前就有慢性支气管炎,胸膜炎。在放疗中出现了咳嗽,这本来与是否用高价抗菌药物无关(这个病人如果用了昂贵的抗生素倒是违反医疗技术规程的!),医生的诊治也是完全符合规范的。但因为在外院用了价格昂贵的“好药”,大夫只给他用了便宜的药物,患者就怪医生没给他用“好药”,要医生赔偿,否则就要炸死医生,炸毁医院。经过几个月硬磨软泡,治疗后病情也得到了缓解,但至今患者还没有完全善罢甘休。这就陷入了病人一方面要求医生用价格昂贵的“好药”,一方面又埋怨医疗费用过高的怪圈。
5.医疗定价体制原因:医院收支是两种经济模式,收费标准(包括药价)由国家制定,医院无权自行定价,收入属计划经济。但医院所进药品、器械、材料、基建等需要出钱的项目都是随行就市,属市场经济。只要照章收费,责任就不在医院。医生开高价药拿回扣的现象也确实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但药价不由医院确定,物价部门把药价定低一点,把价格水分挤干一点,药监部门少批准一些乱七八糟的“新药”,不是就杜绝了医生拿回扣的可能了吗?
6.税收原因:到个体诊所药店就医买药的大多是没有报销的低收入人群,一般不要发票,个体诊所、药店进药也不要发票。而医院必须正规做帐,虽然非营利性医院不用纳税,但药商卖给医院的药品却是必须纳税的,税率为17个点的增值税加上教育附加等搭车项目,通常在20个点上下。导致了医院购进药品的价格比药店高了20个百分点,这就是医院药品进价比药店零售价还要高的原因:医院(通过医药公司)给国家多缴了税。现实情况是,偷税漏税的诊所药店因为价格低倒受了舆论的追捧,被舆论当作价格“参照物”,执行国家物价税收政策的医院却成了挨批的靶子,舆论在纵容偷税漏税鞭笞遵纪守法者而不自知。
7.医院运行成本增加的原因——医院条件大大改善:以前的病房就只有简单的一张病床和一个床头柜,一层甚至一栋病房里只有一间厕所,基本没有生活设施。而现在病房里不仅有电梯、空调暖气、彩电、卫生间,条件好的还有地毯、厨房、炊具、电话、24小时热水,冬暖夏凉,跟宾馆一样方便舒适。医院还要时刻准备一些必要的但到过期也可能用不着的急救药品,消毒设施先进,管理严格,为病人提供了极好的安全保障,医疗废物处理规范,这些条件是诊所药店不具备的,这些成本是诊所药店都不需要的。如某三甲医院一栋新建成的住院大楼,运行成本每天最低13万元。还一样是住院,但医院的条件已经大大改善,成本已经大大提高了,政府拨款有限,建设资金大多需要自筹,按以前的标准收费,怎么还贷款?
8.政策原因——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政府拨款急剧减少:举办医疗卫生、教育、科学、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把医疗卫生事业当作“卫生产业”来推向市场,把应由政府负的责任推给医院、推给老百姓,逐年减少了对卫生事业的拨款是看病难、看病贵的根本政策原因。据统计,全国公立医院得到的政府拨款占开支的8%,三级医院不到3%,有些医院甚至没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