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生活快答

膝盖周围的经络图

膝盖周围的经络图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膝盖周围的经络图

膝盖周围的经络分为足三阴经和足三阳经,即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和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

足阳明胃经起于鼻翼旁(迎香穴),挟鼻上行,左右侧交会于鼻根部,旁行入目内眦。

向下沿着鼻柱外侧,进入上齿龈内,还出,挟口两旁,环绕嘴唇,在颏唇沟承浆穴处左右相交,退回沿下颌骨后下缘到大迎穴处,沿着下颌角颊车,上行耳前,经过上关,沿着发际,到达前额。

其胫部支脉从膝下3寸处(足三里穴)分出,进入足中趾外侧。

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沿内侧赤白肉际,上行过内踝的前缘,沿小腿内侧正中线上,在内踝上八寸处,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上行沿大腿内侧前缘,进入腹部,属脾,络胃,向上穿过膈肌,沿食管两旁,连舌本,散舌下。

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睛明穴),向上到达额部,左右交会于头顶部(百会穴)。

其腰部支脉沿脊柱两旁下行,穿过臀部,从大腿后侧外缘下行进入腘窝中(委中穴)。

后项支脉从项分出下行,经肩胛内侧,从附分穴挟脊(3寸)下行至髀枢,经大腿后侧至腘窝中,与前一支脉会合,然后下行穿过腓肠肌,出走于足外踝后。

足少阴肾经起于足小趾下,斜向足心(涌泉穴),出于舟骨粗隆下,沿内踝后,进入足跟,再向上行于小腿内侧后缘,出腘窝内侧,向上行股内后缘入脊内(长强穴),穿过脊柱,属于肾脏,联络膀胱。

足少阳胆经起于目外眦(瞳子髎穴),向上到达额角部(颔厌穴),再下行至耳后(完骨穴),经额部至眉上(阳白穴),又向后折至风池穴,沿颈下行至肩上,左右交会于大椎穴,前行入缺盆。

缺盆部直行的脉下行腋部,沿着侧胸部,经过季肋,向下会合前脉于髋关节部环跳处,再向下沿着大腿的外侧,出于膝外侧,下行经腓骨前面,直下到达腓骨下段,再下到外踝的前面,沿足背部,进入足第4趾外侧端。

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大趾上毫毛处,沿着足跗部向上,经过内踝前1寸处(中封穴),向上沿胫骨内缘,至内踝上8寸处交出于足太阴经的后面;上行膝内侧,沿着大腿内侧中线,进入阴毛中,绕阴部,上达小腹,挟胃旁,属于肝脏,联络胆腑,向上通过横膈,分部于胁肋,沿着喉咙的后面;向上进入鼻咽部,连接于“目系”(眼球连系于脑的部位),向上出于前额,与督脉会合于巅顶。

足阳明胃经主治胃肠病及头面部疾病,如肠鸣腹胀、水肿、胃痛、呕吐、口渴、咽喉肿痛以及本经循行部位的疼痛、热病、发狂等。

足太阴脾经主治脾胃、妇科、前阴病症。常用于腹痛、腹胀、泄泻、水肿;妇人阴痛、痛经、带下;小便不利或遗尿、遗精;腰痛、膝肿。

足太阳膀胱经主治肺部病症。常用于咳嗽、气喘、咳血、鼻塞;潮热、盗汗;皮肤瘙痒、瘾疹。

足少阴肾经主治妇科病、前阴病,肾、咽喉病及经脉循行部位其他病证。

如遗精、阳痿、早泄、咳嗽、气喘、水肿、泄泻、便秘、耳鸣、失眠等。

足少阳胆经主治头、耳、目、咽喉病,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如口苦、目眩、头痛、颌痛、目外眦痛以及胸、胁、股、下肢外侧疼痛等。

足厥阴肝经主治肝病、妇科病、前阴诸疾,如头痛、胁痛、呃逆、小便不利、月经不调、疝气、少腹疼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