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赚30亿的银行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来源:菜鸟理财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一直生活在长辈们庇护之下的中国银行业,是时候想想以后的路到底该怎么走了。
在中国,最赚钱的企业是无法自己创造利润的食利企业。
最新数据统计,2018年上半年四大国有银行共实现净利润5323亿元,平均一天的净利润高达30亿元。
而且四大行营收和净利率增速还在增长,特别是农行的营收和净利润增速分别达到了10.25%和6.63%。
在7月公布的《财富》中国500强排行榜中,按规模,前15强中,工建农中四大行纷纷上榜;按利润,前15强中,有10家是银行;按利润率,前20强中,只有5家不是银行。
这种成绩放到全球范围内,也足以让其他国家的巨头们羡煞不已。
同样是《财富》的世界500强排行榜中,最赚钱的10家企业,中国占了4个位置。工建农中四大行再次位列其中。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要成为发达国家,一个高效的金融体系必不可少。
所以,如果从中国银行业的业绩表现来看,我们似乎离发达国家的目标已经不遥远了。
大家似乎都已经忘记,如今日进斗金、纵横捭阖的中国银行业,在二十年前一度被定义为“技术性破产”。
当时,外媒体断言中国落后的银行业“是一个大定时炸弹,随时都可能爆炸”,将“拖住中国经济的增长,不可能使中国经济得到金融的有效服务和支持”
没想到二十年后,沧海成了桑田。
01
新中国成立之初,生产由国家计划决定,投资由财政拨款解决。
当时的银行只有一家,也就现在的中国人民银行。
那时候的人行还是光杆司令,既要做司令,掌管货币大权,也要做士兵,亲力亲为上战场放贷。
1979年,邓小平同志提出:“要把银行作为发展经济、革新技术的杠杆,要把银行办成真正的银行。”
1979年2月,国务院决定恢复中国农业银行,作为从事农村金融业务的专业银行。
3月,中国银行正式从人行分离出来,负责统一经营和管理全国的外汇业务
8月,中国建设银行从财政部分离出来,作为向大中型基础建设提供中长期融资的银行。
1983年9月17日,国务院明文规定人行专门行使央行职能,决定成立中国工商银行,接管原人行的信贷和储蓄业务。
1984年1月1日,工商银行正式从人行剥离出来。
至此,四大国有专业银行全部成立,人行开始扮演央妈的角色,管理下面四个亲儿子和其他后来出生的野孩子。
因为大锅饭还没吃完,全国上下不分你我,即使四大行独立了,也没能改变它在企业心里的地位。
当时私有企业还未被允许,计划之外便是投机倒把。
企业都是公有制,银行贷款被视为“第二财政”,还不还钱在当时看来就是多此一举,反正都是国家的钱。
说白了都是公家的东西,只是左手和右手的关系,还分什么你我他。
银企间的酒桌文化也由此而来,喝酒的有想法,劝酒的也有想法。
某个企业想要贷款,拉上银行信贷科科长晚上好吃好喝,几杯下肚醉醺醺,打开公文包拿上印章就开始签合同。
几百万贷款不需要什么资料审核,也不需要背景调查。
不仅企业如此,连地方也是如此,一个条子便能让银行放贷款。
反正都是国家的钱,都是国家的企业,谈钱多伤感情,还不如继续喝几杯好酒。
四大行的坏账呆账一抓一大把,90年代四大行的不良资产率是20.4%,但是实际的数字将近40%。
原央行副行长吴晓灵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
“银行里没有那么多呆坏账,中国哪来那么多富豪?”
一句话,道出银行不良的黑历史。
02
彼时,众多学者在看完中国四大行的数据后,说出这么一句话:
“中国的国有银行已经“技术性破产。”
如果按照巴塞尔协议来看,储户早应该早就去挤兑银行,但是银行并没有破产,也没有出现挤兑。
因为所有人都认为银行是“第二财政”,根本没有人会担心银行破产。
说句玩笑话,如果你在当时说银行要倒闭,老百姓会把你当成一个傻子来看待。
但是,让国家头疼的不是“技术性破产”,而是所谓的恶性通胀。
一直以来,计划经济都在依赖大量的财政拨款,货币超发导致物价直线上涨。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经济曾经历过多次恶性通胀,老百姓都忙着把存折的钱变成各种商品,没有人存钱。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银行也一样。
大量的坏账呆账和存款流失,银行已无能力自担风险。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表面上的银行,实际上的“第二财政”,开始危及中国经济。
最终,还是要亲爹出来搭救。
不良资产剥离在危机时代应运而生。
1999年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先后成立,诞生之初便只为处理银行的不良,生存时间为期10年。
财政部作为唯一股东,担保它们有足够的钱买下四大行的首批1.4万亿元不良资产。
1999年的中央财政收入仅1.14万亿元,除了财政支出需要钱,还有一大笔的银行不良资产也需要钱。
重回财政拨款,为以后的国民经济埋下了包袱。
虽然进行了首批不良资产剥离,但是四大行的风险依然居高不下。
时任总理温家宝的表态,给所有人定下了心:“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是背水一战,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话音落下,四大行的股改之路正式拉开帷幕。
这一次,动用了6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为股改铺路。
2004年初,国务院决定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实施股份制改造试点,同年7月和9月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分别挂牌成立。
2005年4月,中国工商银行启动股改,10月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挂牌成立。
2008 年,虽然金融危机已经爆发,中国农业银行的股改仍然得以推行。汇金公司的1300 亿元人民币的等值美元注资。让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在2009年1月顺利挂牌。
随后,四大行们纷纷成功实现A + H 股的公开发行上市,工行更是创下世界最大规模IPO 的纪录。
回忆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前任央行行长周小川说:“股份制改革过程中,四家大型商业银行共核销、剥离处置不良资产约2 万亿元。”
算上上一轮处置掉的1.4万亿的不良资产,十年间,中国银行业通过政策性剥离,处理掉了3.4万亿的不良,而在2008年,中国的财政收入才不过6万亿。
在花费了巨大的代价扫清了门前雪后,中国银行业终于走上了赚钱的康庄大道。
03
截至2017年年底,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首次突破250万亿元,资产规模已位居世界首位。
如果说次贷危机中,雷曼兄弟的破产是敲给欧美银行业的一记警钟,那么中国银行业则像一个长不大的孩子,时刻依赖于长辈的保护。
在全球其他同行眼里,中国银行业无疑让人十分羡慕,因为它真的能躺着赚钱。
曾经有人这样来形容银行:
银行家的儿子问爸爸:“爸爸,银行里的钱都是客户和储户的,你是怎样赚来房子、奔驰车和游艇的呢?”
银行家说到:“冰箱里有一块肥肉,你把它拿出来再放回去。”
儿子不解,银行家指着儿子的手说到:“你看你的手上是不是沾有油?”
银行本身是无法创造利润的企业,它的利润来源只有息差,靠分割企业和存户所创造的利润存活。
在利率市场化的竞争下,几乎所有银行都需要提供极具竞争力的存贷款利率,息差收入变得微乎其微,甚至低于手续费收入。
但是在中国的利率温床下,银行却能够依赖息差赚来大把的利润。
因为中国的利率仍未完全市场化,存贷款利率都是法定利率,银行只能在基准利率下进行浮动,而且空间有限。
巨大息差空间的绝对保障,再加上对外资进入银行业的诸多隐形限制,让中国的银行业屹立于世界之巅。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不管是过去技术性破产的四大行,还是现在日赚30亿的四大行,无论银行业活得好与不好,其实都是由千千万万的普通民众在为它们买单。
20年前抹掉的坏账,如果平摊到每个中国人身上,相当于所有人都额外交了一笔2560块钱的税。
20年后赚到的每一分利润,也是对无数中国人辛勤劳动成果的萃取。
所幸的是,银行业新一轮整治和改革在2016年便开始。
一句“回归本源”,意在让银行重新回到服务实体的初衷上,而非为了赚钱,无底线压榨实体。
而中国的利率市场化,也在2017年开启新的征程,银行业对外开放也在今年提上议程。
如果仍旧依赖息差收入作为主要营收来源,在利率市场化和对外开放的冲击下,如何才能扛下银行业排头兵这面大旗?
一直生活在长辈庇护之下的中国银行业,是时候想想以后的路到底该怎么走了。
互动:在你眼里,银行最大的作用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