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滴滴总裁柳青对“滴滴打车杀熟”的回应?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近日,有用户反映称滴滴打车,同样的行程,iPhone用户比小米用户贵10%。同时,他表示,测试的两款手机设置的起点和终点都一样,车型类型一样,也没有新用户补贴,但是费用贵的账户级别更高。
而滴滴总裁柳青回应“滴滴没有杀熟,预估价不是最终支付的车费,而是参考价。”
但是相信不少的小伙伴都知道,其实滴滴现在的快车价格普遍高出出租车10%左右,对于网友们所说的滴滴“杀熟”小编觉得还是会有的~ 因为小编每天基本都需要打车下班~所以深有体会。
而小编的朋友也是跟我一样的路程但是所付的路费却不一样?路程一样,型号也一样的手机。费用却不同?路程4公里,相差大概5块多钱。对此个人觉得同手机都相差价格不一样,何况不同的手机。已排除塞车,高峰下雨路况。因为同一起打车的,所以很清楚情况。
4月28日中午,滴滴出行总裁柳青发表微头条文章,就此前舆论广泛关注的“大数据杀熟”发表了几点意见。
柳青表示:用两个手机去同一个目的地,但是给出的预估价不同,自此判断滴滴用大数据杀熟。
滴滴会不会预估路径规划故意规划又堵又长的路来杀熟呢?如果真是这样就太愚蠢了。滴滴确实会给出导航规划推荐,但如果不合理,乘客和司机都不会选择,而且这么做也大大降低平台的运营效率。
以下为柳青微头条全文:
滴滴是否存在“大数据杀熟”的问题早在3月份就引发了一场风波。
在今日柳青的发文中也再次重申同样的问题,同类车型同一时段每公里计费是一样的,柳青强调,预估价不是最终支付的车费,而是参考价,方便用户做决策,它和实际支付价是两回事。
在柳青给出的说法中还强调,两位用户的预估路径规划可能不同,对经常打某一路线的用户会用他平时常用的路径缺省值,没走过这个路线的用户系统会推荐最优方案。
针对这次柳青的解释,不少用户对预估价问题再次提起关注,有用户认为,在外地打车有预估价作为参考是一个比较让人安心的举措,对打车实际所要付的车费心里有底。
对于是否存在“杀熟”,电子科技大学大数据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周涛表示:“这不是‘杀熟’现象,而是‘杀对价格不敏感的人’。”周教授认为,对于这个问题可以反过来想,有些消费者看到的是原价,有的消费者可能会看到优惠券、返现券后的价格。
目前,滴滴是否存在大数据杀熟尚无准确定论。
综合分析,用户反映出的“杀熟”证据反向表现了平台在数据公开和信息披露方面的解释存在很大不足。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科技与互联网安全中心杨东指出,大数据“杀熟”有违反反垄断法的嫌疑,可能构成价格歧视。
正如杨东教授所谈到的,平台目前应提高大数据算法应用的信息披露义务,并运用科技手段升级监管能力,以减少“算法歧视”。
“大数据杀熟”在时下貌似已经成为约定俗成的电商行规,价格歧视屡见不鲜层出不穷,此次滴滴事件被广泛讨论可以说是激发了用户的公愤,找到了发泄的出口。柳青回应滴滴“杀熟”,也确实是针对网友图上反馈的问题进行回应,然而避重就轻,杀熟本质并没有改变:即便不同机型的路线规划和预估价相同,新用户补贴却是实实在在的杀熟行为,这一点柳青在长文中没有丝毫提及。
对于柳青的解释,网友并不买账,各种反驳拆台,怨气深重墙裂吐槽形成了一边倒的局面,其中计价系统和用户补贴成为了两大热点山脉。
滴滴计价系统的“bug”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同行程同时间不同实付,里程凭白增加,预付无端加价,且不知滴滴故意与否,诸如此类漏洞已经让用户与投诉客服的感情渐渐升温,更有某乎用户贴出了实锤,大谈“美好出行,从大数据杀熟开始”。恶意加价还是程序偶尔小崩,我们不得而知,但作为被封全球十大独角兽之一的滴滴,难道不应该减少相应的错误么,毕竟用户体验已经低到无以复加,该不该反思改进也只有滴滴自己才能决定。
和滴滴一样,补贴杀熟也在各类电商网站盛行。网购酒店机票打车外卖,各类商家都打出了“新用户补贴”的旗号吸引新的消费者,某些电商平台的很多老用户每次看到这种标语都感觉自己被抛弃了,然后为了能得到更多优惠,陷入了冲会员买金卡的无限循环,这些行为即使消费者并不情愿,但为了自身利益还是会不断试水。不得不说,这些商家的营销手段的确可能让人一步一步被迫成为铁杆用户,但这并不代表用户粘度大,老用户如果被长期忽视,那能维系多久谁也不知道。
最近大数据杀熟的概念很火啊。不管是酒店订房,还是打车,这些商家好像都在向老客户下手。不少网友表示:老用户做错了什么???
鉴于很多人不理解大数据杀熟,南叔先解释一下:大数据杀熟,就是大数据指同样的商品或服务,老客户看到的价格反而比新客户要贵出许多的现象。甚至有媒体对2008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1.3%的受访者遇到过互联网企业利用大数据“杀熟”的情况。
关于滴滴的大数据杀熟,起源于此前有网友发现两台手机在同一位置使用滴滴打车,结果发现同一目的地的价格不一样,由此判断滴滴使用大数据分析用户行为,根据不同的用户设定不同的价格。
对此,滴滴的柳青表示,不管新老用户,不管用户设备,同类车型同一时段每公里计费都是一样的,这是没有杀熟的佐证;预估价不是最终支付的车费,而是参考价。 她还表示,因为路况是动态变化的,前一秒和后一秒都可能发生很大变化。为了给乘客尽可能准确的预估参考价,滴滴是实时根据动态路况预测预估价的,即便起终点一样,预估价也会存在差价。
对此,网友的评论是一边倒
说实话,大数据杀熟这种事情,不仅是滴滴被曝存在,还有很多电商网站,酒店预订网站都有。按南叔的理解,大数据时代,任何商家都有可能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制定尽可能高的价格。但不同的消费者消费能力不同,因此,商家只好按消费者各自能够接受的水平来定价。其次,拿打车来说,消费者的需求是有弹性的,有些人赶时间或其他原因,不得不打车,但有些人又是可打可不打。这些商家为了获取更多利润,于是制定了差价。
但是,大数据杀熟也存在商家为了逐利进行隐蔽性价格歧视,这导致了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和知情权被侵害,甚至隐私权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危害。南叔觉得,这才是应该重视和对消费者解释的。
你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欢迎到评论区聊聊
【看更多创业和投资内幕和爆料,欢迎关注南叔头条账号!】
讲真,我觉得大家对这个事情有误解。所谓“大数据杀熟”,实际意义上,不是给了老用户更高的价格,而是给了新用户更低的价格。
说白了,这就是互联网企业的一种补贴获客方式。
就像很多外卖平台上,几乎每家店铺的优惠里,都会有一项“新用户优惠”是一个道理。如果你不是该平台的新用户,下单后自然是无法享受这一优惠的。
当然,滴滴在这里也不是完全没有问题。考拉君认为,滴滴的问题,在于没有给用户足够的知情权。
对用户来说,最合理的方式,可能是滴滴方面注明“新用户可享有xx折优惠”,这样大家都一目了然。
但为什么滴滴坚持没有这么做呢?我想,大约是怕把用户逼到竞争对手的地盘吧。毕竟对用户来说,忠诚度是并不高的,优惠和补贴才是最实在的东西。
事实上,“大数据杀熟”也并不是滴滴一家存在的。考拉君的几个朋友亲测发现,很多旅游产品也都是一样的逻辑,包括携程、飞猪等产品在内,新老用户登录后,显示的价格会有差异。
价值兄觉得,“大数据杀熟”这个问题,其实并非是滴滴一家可能会被大家误解,包括携程、美团等用户基数大的公司,会分析用户的需求进行匹配。不存在“大数据杀熟”的有意行为。具体理由如下:
1.大数据杀熟现象并不存在,柳青自证“iPhone用户打车比小米用户贵10倍”。据价值兄了解,柳青在4月28日发出的一张用户质疑滴滴“人工智能+价格歧视”截图显示,滴滴打车,同样行程,iPhone用户比小米用户贵10%。对此,柳青称预估价不是最终支付的车费,而是参考价。价值兄作为一名滴滴前公关市场专家以及深度用户,认为这个回复是很客观的。我们很多时候打车,滴滴会显示一个预估价格,这是根据车辆距离、道路交通情况,出发地和目的地的具体现象来进行分析得出来的,有一定参考意义,但却不是绝对的。比如我最近几天晚上十点多打车,预估价就比实际价格少,但是在以前早上打车时候,实际价格就比预估价格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道路拥堵情况产生的变化。因此,很多用户觉得iPhone用户和小米用户有不一样的价格,老用户比新用户贵,显然是存在误解的。
2.滴滴连续多次回应“大数据杀熟”问题,表明了对于该现象的重视。今年3月底,滴滴CTO张博就在内网中回复“大数据杀熟”问题,他表示,滴滴平台上不允许价格歧视,打车价格更不会因人、因设备、手机系统而异。创造用户价值是公司的价值观,也是我们做事的基本底线。滴滴从未有过任何“大数据杀熟”的行为,以前没有,以后也永远不会有。28日,柳青再次进行回应认为,滴滴是实时根据动态路况预测预估价的,即便起终点一样,预估价也会存在差异。这足以证明滴滴对于此问题的重视程度。
我觉得网友们说的是事实,而回应并没有正面回答,或者说无法解释新用户比老用户所付费用要低。系统随机分辨能分辨出新客户老客户并自动匹配稍高价格给老用户?显然解释苍白无力。滴滴这样做的目的是吸引新客户,但方式欠妥,用户忠诚度会降低,当用户在其他app有机会得到同样服务的时候,滴滴就会品尝苦果。
大家不用去解释‘杀熟’的概念,滴滴确实错在很多诱导乘客的地方,给司机带来了很不好的体验。这是一家司机,乘客都不满意的公司,但资本的力量太可怕。美团打车上海的数据,足以证明滴滴没有壁垒,只要资本到位,还会诞生下一个滴滴。
这个事很简单,滴滴一切运营手段都是为获得用户,留住用户,进而获利,所以在运营方案设计时,一定会进行用户细分,而老用户,新用户也是一个细分的因素。对于不同的用户使用不同的营销策略,优惠方式,非常正常。比如,很多线下店为了鼓励人们办卡,就说办卡的50元,不办卡60元一样事。所以有没有真的杀熟,要在条件一下情况下对比。都没有活动,没有优惠,就是都没有办卡,大家价格是不是一样。而出现价格不同,根本上讲就是不同用户,优惠力度不一样,作为互联网服务,最终你能看到就是一个价格了。
很早就发现这个事了,打车时,我打和朋友打价格不一样,因为优惠力度不一样,大家用的优惠卷不一样,所以价格不一样,很正常。
柳青对于滴滴打车杀熟回应谈到:“同类车型同一时段每公里计费是一样的(不管是安卓还是苹果,新用户还是老用户,黑金卡还是普通用户),这是没有杀熟的佐证。如果每公里价格因人而异,那确实才叫杀熟。”,按照柳青的说法不同用户的计价标准都是一样的,但是为什么存在新老客户相同车型和路线实际价格不同,这显然存在矛盾,滴滴根本就不能自圆其说。可以说滴滴对于更注重运营效率和收益,而忽略了用户体验,所以才会出现大数据杀熟,并无法自圆其说的情况。
关于预估价不同的问题,柳青解释称:“预估价不是最终支付的车费,而是参考价,方便用户做决策,它和实际支付价是两回事。在具体的乘车过程中,会根据路况状况而有所变化。”,要知道滴滴的运算系统比阿法狗系统要强悍很多,里程和线路都是固定的,即使线路不同相差也不会太多,为什么小学生都可以计算出来的简单数学题,比阿法狗都厉害的滴滴却总算错呢?答案只有一个,滴滴故意算错了,这也许就是比阿法狗厉害的地方。应该说柳青在资本运作方面比较在行,但客户服务方面还是有一定欠缺的。
其实滴滴如果想证明自己没有大数据杀熟,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通过权威机构抽取用户反映大数据杀熟较为集中的时间点,抽取部分数据进行分析,直接公布结果,如果没问题可以力证滴滴的清白。滴滴因为心虚,所以肯定不会公布的。
可以说滴滴并非真正意义的独角兽,而是依靠资本砸出来的伪“独角兽”,它对于用户的权益漠不关心,只关心运营的效率,和通过强大的算法来薅用户羊毛于无形,当滴滴拥有垄断地位时没有问题,但如果新的竞争对手出现,很容易因为被用户抛弃,被市场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