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生活快答

境外企业劳务派遣 常设机构如何认定

境外企业劳务派遣 常设机构如何认定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境外企业劳务派遣 常设机构如何认定

文章首先回顾了2009年引起轰动的际便函103号事件。当时,针对部分省市税务机关在日常税收管理中发现的少数境外机构通过为境内企业提供管理或技术服务,对取得的所得未按规定履行所得税申报纳税义务的情况,税务总局专门下发过了《关于调查境外机构通过派遣人员为境内企业提供服务征收企业所得税情况的函》(际便函103号),要求各地税务机关对主要通过以下业务模式取得我国所得的非居民企业开展一次调查,这些业务模式包括:境外机构与我国境内企业签订派驻协议或其他相关协议,派遣人员到我国境内企业担任高层领导、技术人员和其他职位,我国境内企业向境外机构支付派遣费或其他相关费用。调查对象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对汽车制造企业应逐一开展调查。 该文件下发以后,引起了国内很多业内人士的关注。特别是对于在实务工作中,境外机构(一般为境外母公司)派遣人员到我国境内外资企业(一般为境外母公司在境内的子公司或其他合资、合作企业)担任高层领导、技术人员和其他职位,我国境内企业向境外机构支付的派遣费用是否应认定为境外机构在向境内企业提供服务,企业和税务机关间有很大的争议。如果境内企业支付的这笔派遣费用被视为因境外机构向境内机构提供服务,境内机构支付的是服务费的话,则境外机构派遣人员到境内提供服务往往会被税务机关认定为构成常设机构,从而境内机构支付境外的派遣费用将会涉及到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以及派遣人员的个人所得税。但是,如果境外机构派遣人员到境内机构任职,这些被派遣人员被视为境内机构的员工,境外机构只是由于社会保险等各种客观原因为境内机构代为向派遣人员发放工资,境内机构支付给境外机构的派遣费用只是对境外机构代垫费用的补偿的话,这种行为不视为境外机构因提供服务在境内构成常设机构。从而境内机构在向境外支付这批派遣费用时,只需要按规定扣缴派遣人员的个人所得税就可以了。 据赵老师介绍,际便函103号只是要求各地税务机关针对制造业和服务业企业特别对汽车制造企业开展调查。但是,该文件并没有对境外机构劳务派遣在什么情况下作为境外机构向境内提供服务构成常设机构,什么情况下不视为提供服务不构成常设机构给出判定的原则或明确的判定标准。近期,国家税务总局在关于印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新加坡共和国政府关于对所得避免双重征税和防止偷漏税的协定〉及议定书条文解释》的通知(国税发75号)中给我们提出了比较明确的判定标准。 按照国税发75号文中新协定条文解释的规定,由于母子公司之间常存在较为复杂的跨境人员及业务往来。这种情况下,母公司在子公司的活动是否导致母公司在子公司所在国构成常设机构,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掌握: 第一、应子公司要求,由母公司派人员到子公司为子公司工作,这些人员受雇于子公司,子公司对其工作有指挥权,工作责任及风险与母公司无关,由子公司承担,那么,这些人员的活动不导致母公司在子公司所在国构成常设机构。此种情况下,子公司向此类人员支付的费用,不论是直接支付还是通过母公司转支付,都应视为子公司内部人员收入分配,对支付的人员费用予以列支,其所支付的人员费用应为个人所得,按子公司所在国有关个人所得税法相关规定,以及协定第十五条的有关规定征收个人所得税。 第二、母公司派人员到子公司为母公司工作时,应按本条第一款或第三款的规定判断母公司是否在子公司所在国构成常设机构。符合下列标准之一时,可判断这些人员为母公司工作: 1、母公司对上述人员的工作拥有指挥权,并承担风险和责任; 2、被派往子公司工作的人员的数量和标准由母公司决定; 3、上述人员的工资由母公司负担; 4、母公司因派人员到子公司从事活动而从子公司获取利润。 此种情况下,母公司向子公司收取有关服务费时,应按独立企业公平交易原则,确认母子公司上述费用的合理性后,再对子公司上述费用予以列支。如果上述活动使母公司在子公司所在国构成常设机构,则该子公司所在国可按本协定第七条的规定,对母公司向子公司收取的费用征收企业所得税。 赵老师的文章还举出了一个案例。美国某汽车制造企业在中国境内投资成立了一家中外合资汽车制造企业。税务机关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境外母公司和这家境内合资企业之间存在两份协议: 1、《国际雇员协议》。由于根据当初的合资协议约定,合资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由境外和境内投资方各自指派,其中合资企业的总经理、分管财务的副总、分管生产的副总、财务总监以及技术总监由境外投资方直接指派。因此,境外投资方和合资企业签订了一份《国际雇员协议》,约定这些人员由境外投资方直接指派,在派遣期间作为合资方的雇员,在合资方董事会安排下,代表合资企业履行管理职能,为合资企业服务。对于外方派遣人员的薪酬标准,境内合资方应按合资协议约定的标准支付。由于这部分人员只是暂时到中国境内受雇,考虑到社保等一些实际因素,这些人员的薪酬全部由美方母公司代为支付后,境内企业按照美方代垫的费用全额转付给美方。 2、《短期技术支持协议》。由于美方在向境内合资企业进行生产线安装、技术转让中需要派员到境内为境内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员工培训等技术服务工作。因此,境外机构和境内合资公司签订了这份短期技术支持协议,约定境外机构在向境内机构提供技术服务时,境内机构应根据派遣人员数量和服务天数,按约定的标准向境外机构支付技术支持费。 对于第一份《国际雇员协议》,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合资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根据合资协议约定,分别由投资方各自委派的做法是非常符合商业常规的,这也是投资方对于投资企业控制权的一种体现。那种认为不管什么情况下,只要投资方向其投资的企业派遣高级管理人员,就视同投资方在为投资企业提供管理咨询服务的看法是站不住脚的。按照赵老师分析,《国际雇员协议》约定了这些人员在派遣期间是作为合资企业的雇员,在合资方董事会安排下,代表合资企业履行管理职能,为合资企业服务。因此,这份《国际雇员协议》完全符合国税发75号文中所称的由母公司派人员到子公司为子公司工作,这些人员受雇于子公司,子公司对其工作有指挥权,工作责任及风险与母公司无关,由子公司承担,那么,这些人员的活动不导致母公司在子公司所在国构成常设机构的情形。因此,在这一情形下,境内合资企业向此类人员支付的费用,不论是直接支付还是通过母公司转支付,都应视为合资企业内部人员收入分配,对支付的人员费用予以列支,其所支付的人员费用应为个人所得,按我国个人所得税法相关规定扣缴个人所得税后,即可对外支付。 对于第二份《短期技术支持协议》,由于是境外母公司派遣人员为境内合资企业在生产线安装和技术转让中提供技术服务,这些人员工作拥有指挥权应归母公司,由母公司承担风险和责任。同时,只要能按规定完成约定的服务,需要派遣人员的数量和标准也是由境外母公司决定的。既然这些人员归母公司支配,代表母公司来华提供服务,这些人员的费用自然由母公司负担。同时,母公司向境内合资企业收取的服务费标准往往是大于其承担的人员费用,即母公司因派人员到子公司从事活动而从子公司获取利润。 但是,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境内机构派遣员工是否构成常设机构,在根据国税发75号进行判定时,我们应根据实质重于形式的要求,更多的从人员的支配权,风险和责任承担等这些影响行为判定实质的角度去把握。对于派遣费用支付的判定上应根据现实情况有一定的灵活性。比如,一般情况下,母公司为子公司提供服务,子公司支付的费用要大于母公司因派遣人员而承担的费用,从而母公司因为子公司提供服务是获取利润的。但在有些情况下,母公司为扶持境内子公司,可能收取的服务费用要小于其实际承担的人员费用,这个是否影响常设机构的认定呢?我们认为这是不影响的。因为,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母公司向子公司收取有关服务费时,应按独立企业公平交易原则处理。如果母公司收取的服务费小于其提供服务的成本,我们应对此关联交易按独立交易原则进行特别纳税调整,这并不影响该行为实质的判定和常设机构的认定。 赵老师在文章中还例举了一个服务业案例予以说明。国内一家五星级酒店由于管理不善一直亏损。后期,中方和新加坡一家专业酒店管理公司签订酒店托管协议,中方人员退出酒店管理,由新加坡公司派遣人员到境内酒店担任高级管理职务。中方酒店每年向新加坡公司支付一笔固定的管理费,同时如果酒店盈利应再按盈利金额的20%加付管理费。 这样一份合同,也是境外机构向境内机构派遣人员担任高级管理职务。新加坡派遣人员的薪酬费用由新加坡公司支付。当然,在这种情况下,中方支付给新方的管理费肯定是大于新方支付给派遣人员薪酬的费用的。但是,能否仅仅依据这一标准就认定是新方为境内机构提供服务而构成常设机构呢,赵老师认为这是不够的。我们还是应根据派遣人员指挥权以及风险、责任等这些影响行为实质的标准去辨别。在这样一份酒店托管合同下,派遣多少人员,派遣什么标准的人员是由新加坡公司决定的。这些人员在境内酒店公司期间是受新加坡公司控制,由新加坡公司进行考核的。同时,新加坡公司应根据托管协议对于为境内酒店提供的管理服务承担相应的责任和风险。因此,这样一份看似派遣高级管理人员的合同,在实质上应作为一份服务合同。因此,在满足一定标准的前提下,应认定为新加坡公司因派遣人员在境内构成常设机构。境内企业在向在新方支付托管费时,应扣缴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同时,新方派遣人员在华工作期间取得的工资薪金应在华申报缴纳个人所得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