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茄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药材名称:颠茄
名称出处:《中国药用植物志》
概况
异名:颠茄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基源:为茄科颠茄属植物颠茄的叶、幼枝和根。
原植物:颠茄Atropa belladonna L.。
颠茄属植物全世界约4种,中国栽培1种。
历史:欧洲古代已知此药物。始录于1504年巴黎出版的大草药书《Grand Herbier》。1809年英国伦敦药典最早收载颠茄叶。
颠茄根直至伦敦药师Peter Squire制成酊剂用作神经痛搽剂时才正式作为法定药。
意大利妇女取颠茄浆果做化妆品,以扩大瞳孔,增加美丽。于本世纪传入中国。
形态:多年生草本,高1~2m。根茎粗壮,茎直立,上部分枝。叶互生,上部一大一小两叶双生;叶柄长达4cm,叶片草质,卵形至卵状椭圆形,长5~25cm,宽3~12cm,全缘,叶端渐尖,叶基楔形,下延至叶柄,呈窄翼状,沿叶脉具细柔毛。
花单生于叶腋、枝腋,花梗下垂,具腺毛;花萼钟形,长约为花冠之半,深5裂,宿存,果时稍增大;花冠淡紫褐色,筒状钟形,长2~3cm,中部稍膨大,檐部5浅裂,基部具毛。
雄蕊5枚,短于花冠,基部与花冠相连;雌蕊1枚,子房上位,花柱丝状,先端弯曲,柱头二裂。浆果球形,熟时黑紫色,有光泽,径约1.5cm,种子多数,肾形,扁平,棕褐色。
花果期6~9月。
(图见《中国药用植物志》.第3册.137图)
生境与分布:原产欧洲中、西部和南部及小亚细亚,各国均有栽培。
中国南北药物种植场引种,以上海、山东、杭州、北京等地栽培较多。
生药
栽培:适生于温暖湿润气候,怕高温与严寒,忌连作。土壤以土层深厚、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为宜,低洼积水和盐碱地不宜种植。
用种子繁殖,可春播或秋播,播前用50℃温水浸种,不断搅动至水凉后,再浸种12小时,然后用湿布包上,放温暖处催牙,每天用清水冲洗1~2次,待种子萌发时播种,直播,按行距50cm开1cm左右的浅沟,将催芽的种子匀播沟内,覆土压紧,浇水保湿,苗高10cm时,结合松土按株距45~50cm定苗。
北方地区多采用阳畦育苗移栽。生长期间须追肥1~2次,用稀人畜粪水或氮素化肥追施;注意除草,结合采收进行中耕培土,防止二茬倒伏;雨后应及时排水。主要病害有立枯病、猝倒病、疫病等,发病前喷1∶1∶120~300波尔多液保护,发病期及时拔除病株,用石灰撒施病穴,用50%多菌灵1000倍液浇灌病区。
虫害枸杞负泥虫,用90%敌百虫800倍液喷雾;蚜虫,用40%乐果乳油1500倍液喷杀。
化学性质
叶含总生物碱0.09%~1.32%,主为l-莨菪碱(l-Hyoscyamine),在贮藏、加工、提制过程中逐渐转化为消旋化合物即阿托品(Atropine,dlHyoscyamine),两者共占74%~89%;
另含东莨菪碱(Scopolamine)、去水阿托品(Apoatropíne)、颠茄碱(Belladonniine)、去甲基莨菪碱(Norhyoscyamine)、去甲基阿托品(Noratropine)、胆碱、N-甲基吡咯啉(N-Methylpyrroline)、N-甲基四氢吡咯(N-Methylpyrroline)、吡啶(Pyridine)、四甲基丁二胺(Tetramethyl-diaminobutane),以及腐胺(Putrescine)。
此外,尚含东莨菪素(Scopoletin)、东莨菪甙(Scopolin)、甲基七叶树甙(Methylaesculin)、芸香甙、山柰酚-3-鼠李糖半乳糖甙(Kaempferol-3-rhemnogalactoside)、槲皮黄甙(Quercimeritrin)及桐棉甙(Populnin)。
根含总生物碱0.45%~0.85%,其中莨菪碱占77%~87%,东莨菪碱约占1%,去水阿托品占5%,以及阿托品、颠茄碱、红古豆碱(Cuscohygrine,Bellaradine);另含莨菪醇(托品,Tropine)、东莨菪素及植物甾醇。
南京药学院.中草药学.下册.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963。
药理
参见“洋金花”条。
药性
功效:镇痉,抑制分泌,为抗胆碱药。
主治:肠胃痉挛疼痛,盗汗,并作散瞳药。
用法用量:常以酊、片剂入药。
服用遵医嘱。
使用注意:青光眼患者忌服。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全国中草药汇编》:“主要用于制止盗汗,流涎,支气管分泌过多,胃酸过多,并弛缓胃肌,解除贲门及幽门部痉挛,制止痉挛性咳嗽,以及因泻药而引起的腹绞痛等。
常以酊剂、片剂入药。”
颠茄酊栓塞治疗牛子宫颈开张不全两例牛
野颠茄的功效和作用中医中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