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AK47突击步枪在当时领先时代?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最大的战术意义是,AK和STG44这类实际批量列装的突击步枪,首次让步兵在三姿射击时,可以实现在仍需一定精度的交战距离(连发100,点射200,单发300)上的可控连发命中,可近战,可远点,可压制。提高且分散了火力,增强班组战术灵活性的同时又简化了后勤。在工艺和产能允许的情况下是一举多得的办法。 在此之前,步兵班需要配置的武器过多,而且关键的压制射击只能交给班用机枪。想要轻便又不想削弱火力就多配;没钱就学德军普及通用机枪,所有大头兵给她喂弹药。
二战后期美军步兵班的顶配之一,6支加兰德,3支BAR,4支M1卡宾,还有10具枪榴弹发射器和可能的一具瞄准镜。先不说枪榴弹的利用效率问题,这样的班组虽然迁就了各种需求,但是勤务性差,要满足三种不同枪的需求,训练成本增加。而且即使4支卡宾全换成连发的M2型,其在面对全员装备波波莎的苏军12人自动枪班近战突击时,仍然难以招架。
M14最主要的失败也在这里,在班组里面,M3、M1卡宾、BAR它一个都替代的不好,而且M14A1比BAR更差了,M14唯一能做的就是替代了加兰德,多了一个被阉割的连发功能。
所以说俄国人用AVS-36是几年搞明白了美国M14用十几年才明白的事。
早期列装的突击步枪,简化了步兵武器种类,提升了步兵的火力贡献,让步兵多带弹药且能实现在交战距离上的压制射击。最后它的子弹能基本替代全威力步枪弹在步兵武器中的大部分位置,侵彻力和准头又远强于发射钢芯手枪弹的冲锋枪。
M16刚列装的时候比AK还明显,直接连班机AR都不用,旧的自动步枪手多了一个两脚架,最后两脚架也变成选配件。只是在必要的时候,会有M60机枪下放加强。
毫无存在感的两脚架
首先是布局很合理,弹匣装填,放弃桥夹,有手枪握把,这算是当时的一种潮流,很正常,不跟这个潮流反而是奇葩。(m14:你礼貌吗?)
其次是中间威力弹带来的可操控性,虽然也很难说有多准,但好歹能控住全自动。实际上用北约弹的FAL和赛特迈高手都能压住,m14耶稣也压不住。(m14:你礼貌吗?)
再次是比较方便的野战分解,ak卡了,打开机匣盖就行了,fal和赛特迈也很方便,m14我建议放弃野战分解。(礼貌m14:你吗?)
最后是平面带动的双凸笋闭群机构,闭锁牢固,解决楔紧问题,动力澎湃。比FAL和赛特迈高的不知道哪里去了。实际上加兰德就有这套闭锁机构(点名表扬),但是m14给改没了……(m14:你妈?)
其实当时大家都知道怎么做才能领先时代。二战时德国的施迈瑟就用stg44和7.92×33短弹指明了枪械未来发展方向,stg44这把枪作为第一型量产的突击步枪也受到参战各国士兵的好评(实际上当时反而是苏联人并不太感冒,因为他们自己的7.62手枪弹实际使用中在有效射程内不比7.92中间威力差多少。。。)(再补充一段,施迈瑟也是冲锋枪这一枪种的开创者,mp18的设计师。其实没有一战的话估计中间威力这种路线早就出来了,全威力压不住就阉割一下(指子弹)的思路很简单嘛。但是一战一开,这些研制都来不及了,只能找现成的,于是施迈瑟用手枪弹凑合搞出了全自动武器。而作为冲锋枪的开创者,他也很清楚冲锋枪的劣势——手枪弹终究是太弱了,在一战后到二战其他设计师都认准了冲锋枪一条路走到黑的情况下,他仍然保持着清醒,并且用突击步枪亲手断送了冲锋枪在军用领域的未来。到今天冲锋枪在警用领域也已经式微了,找找近些年美国联邦级别执法部门的照片都已经是清一色的ar了)
战后许多国家和厂商都尝试了这样阉割传统全威力步枪弹的发展路线。比利时fn公司起初设计fal时用的就是7.92×33弹。
stg45(确实是45,原理是之后g3上的滚柱延迟开锁)的设计师跑到西班牙设计了赛特迈步枪,回国后又设计了大名鼎鼎的g3,这两款枪在他原本的设想中也都是使用中间威力弹的。(之前误写成滚柱闭锁了,感谢评论区指正 )
英国人更进一步,缩小口径至7mm,并研发出了em1和em2两款枪。在那个年代就使用了无托结构(之后的无托风潮要到aug了),而且em2还标配光学瞄具。说起来我总感觉l85看着有这俩玩意的影子,这方面还是带嘤最懂啊。
美国军内很多士兵也同样推崇中间威力弹,总之当时大多数人都认识到中间威力是正道的光就对了。
可惜这大多数人说话不太算数。
军械局的老古董们get到了元首早年思想,认为中间威力这种阳痿弹实在不符合大美利坚男儿的阳刚形象(真男人就要单手腰射m60!!),力排众议选择了.30-06改进而来的7.62×51,并且以其北约老大哥的面子强行将7.62×51升级7.62×51NATO(NATO就是北约),之后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fal和g3忍辱负重成了我们现在知道的北约全威力弹三大台柱之二(m14那种老古董设计就憋拿出来提了,当现代枪械她都不配!),更苦逼的带嘤帝国连修改设计都来不及了,只能引进fal(还去掉了全自动功能,美帝:这我熟)自己生产L1A1。
但是这个时期美帝也有自己的苦衷,当时美国开了个齐射计划,小口径弹就可以追溯到这个计划,但是计划定的目标实在是太不切合实际了(美帝传统了),计划中的oicw项目甚至已经要求将步枪和榴弹发射器合为一体,看着太遥远了于是才搞了7.62×51。7.62NATO本身也是个过渡产物,结果阴差阳错就一直干下去直到我名字的梗的来源时候了,之后的事情……大家都挺清楚的。
反观同时期的喧哗上等,毛子在二战尚未结束时就已经开始了7.62×39的研发(毛子很多武器设计还是非常具有前瞻性的),战后就列装了sks做为过渡武器(但是sks只能半自动射击,没有完全发挥m43的火力优势,毕竟全威力弹也是半自动射击),到后来老卡的ak47横空出世。那些年华约单兵轻武器的优势是完全压倒性的。需要注意,即使使用全威力步枪弹的枪有效射程看起来都比ak远,但是光瞄未普及的背景下你打得再远有用么?现在用着4倍的acog才能覆盖到小口径的有效射程400米,而那时候普遍都是机瞄,400米准星柱已经比人粗一倍了,你告诉我怎么瞄嘛(ak有效射程是300米,也已经超出人眼的实用瞄准距离了)。
还有些人会说杀伤力,抱歉现实不是游戏,那年防弹器材还不像现在这样离谱,靠肉身在机瞄能瞄到的距离内挨了一枪都倒了,虽然m43停止力也不咋地,但是一枪放倒人还是能做到的。
也有很多人单纯将ak的成功归因于m43弹在那个年代的相对优势,这就太低估老卡头上“枪王”头衔的含金量了。ak47的设计并不简单,实际上可以说很复杂,比后世的许多枪复杂多了。不然又简单又好的结构别人干嘛不用嘛。简单来说,ak的枪机通过平面带动开锁彻底解决了一直困扰枪机回转闭锁的楔紧问题,从那之后枪机回转闭锁才开始独霸天下。而美国的ar系实际上也没有解决楔紧问题,而是直接忽略(有些公司也推出了用轴承减轻楔紧影响的改件)。但是ak的枪机闭锁齿不等大不对称,实际上是不利于生产和检验的,所以才能看到后世对旋转闭锁百花齐放的改进。
简而言之,ak的自动机结构设计也相当优秀精巧,不过真正成就ak的还是她的灵魂——m43弹赋予的压倒性近距自动火力优势,而这个相对优势又来源于北(mei)约(guo)的迟缓。说到底,优势都是对面送出来的。不过之后美国一步到位以小口径引领了又一次枪械革命,算是扳回一城了。我也相信遥远的下一次单兵武器革命将由我们来引领。
相比于战时赶工,但仍然表现不错的stg44,ak47不仅完全继承了stg44的灵魂,设计上也更加完善优秀。
stg44的灵魂在于7.92毛瑟短弹和“兀”型的全枪布局。对于AK来讲,毛子研制的m43弹装药量相对少,其全自动可控性相比同时代的全威力自动步枪有了想当的提升,足够满足400m内的作战需求。而其整体布局也相对先进,m14和我国的63式就是反例,不要再给63招魂了,这个是真的辣鸡。
从设计上来讲,AK将带动平面设计在导柱螺旋槽内,解决楔紧保证了可靠性。其发射机结构紧凑零件少,初学者不会拆,但只要一学就会。不完全分解零件少,而且都是大部件。维护保养简单,随枪的维护工具齐全。全枪虽重但重心还不错,操枪方便,机匣非常紧凑。
AK的很多设计都是看似简单实则精巧,每个部件细看都很复杂,但在操作层面却十分简单。全枪部件寿命与枪管寿命一致,兼顾精度,可靠性,维护性和可操作性,非常的均衡。虽然AK看似简单,但生产起来可不是容易的事,能生产出合格AK的都是前苏联前华约等受过苏联系统援助的国家,但对于这些国家来说,也不需要太深厚的工业基础就能生产。
这种极繁至简,平衡协调,确实是甩开其他步枪一大截。更重要的事这是一款全自动射击可控的,重量相对轻,可靠性高,能满足400m内作战需求的单兵步枪。
因为没有明显短板。m43中间威力弹加上软钢芯,初速和穿透都还过得去。比较完善的ak47第三型,重量只有3.8kg,在当时也算轻的。虽然415mm枪管短了点,但是单发精度不差,我记得300m的精度和m14在400m差不多,绝对够用,也就是300m内就算是只用单发,也不虚比自己重的多长的多的m14,更别说连发精度也还不错,完全就是降维打击。结构极为紧凑,加上木托也只有870mm,和当时的全尺寸冲锋枪差不多长。结构设计巧妙,双突笋加上平面带动,而且可靠性好,机匣容纳灰尘的能力强。几乎所有属性都没有太差的,综合起来在当时是超越时代。(虽然不如stg44那样上下机匣的设计那么好,也没有stg44的恒定后坐那种超前设计,但是至少比stg44轻的多短的多性能也没有明显差距)
ak47最大的缺陷,一个是当时苏联冲压不过关,铣削机匣成本较高,但是当时铣削的武器也不少。一个是撞击剧烈,虽然增加可靠性,但是震动大,对机匣损伤大,就像抡圆了一斤重的铁锤砸在钢板上,但是即使这样也不影响多少使用感受。
从理念上来说,AK47使用中间威力步枪弹实现了可控的全自动和可接受的机动性,是真正的突击步枪,同时期的武器都没有达到真正的“突击步枪”这个概念,要么还在使用各种全威力步枪弹强行搞全自动,要么还在延续二战粗制滥造能用就行的冲锋枪思路,AK47从理念上甩开这些几条街
从结构上来说,上置导气管、长行程活塞、回旋闭锁、平面带动解决楔紧问题这些设计都被AK47集于一身,可谓博采众长
从另一方面来说AK47也有局限性,首先是中间威力步枪弹实际上也是赶鸭子上架的产物,就是简单粗暴的把全威力步枪弹的弹头塞进缩水的全威力步枪弹弹壳里,由于装药量的减少使其弹头初速低,外弹道性能不好下坠严重,所以也有人把其成为“阉割弹”,然后是AK47的枪机结构其实很复杂不利于生产加工,非直枪托虽然降低了瞄准基线,但也导致枪口上跳严重连射精度差,后来的小口径步枪弹用高初速小重量弹头获得了有效射程内良好的外弹道特性和连射可控性,但这是基于二战400米交战距离来讨论的,现代战争随着枪械重要性的降低交战距离越来越远,小口径弹又出现无力的情况,所以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以现在的眼光来看AK47虽然有局限性,但在当时AK47绝对是领先时代的
最近看了很多新的资料,发现AK47真是一个天才的设计。
不说当时领先时代,现在也完全不落伍(AK12其实就是改进版AK47)。
与之齐名的毛系枪械,只有PK/PKM。
不懂力学的卡拉什尼科夫真乃神人也。
除了性能优异外76239这个几十年过去依然是最有名的中间威力弹也是重要原因,当年西方主用步枪一票废拉全威力全尺寸步枪能rushb全自动突击个锤子
AK47使用了当时很新流的中间威力弹(7.62×39mm)
被打一枪,轻则躺地哭天喊地叫妈,重哭哭啼啼当场歇菜。
在此我说一声非常抱歉,也非常谢谢他,请多指教!
因为AK在那个年代开创了762X39的中间威力弹
首先Ak47的设计在活力、操控性、动作可靠性上下功夫,所以单发精度高威力可观。
不仅如此,AK47还特别皮实,由于采用了气动式自动原理,使得枪械结构简单,易于维护,环境适用性也很高。
在上世界60年代的越南战争,美军的M14或M16自动步枪都会卡壳,以及各种故障,但是AK47猪却很好的适应环境,打出完美一仗,这恰恰证明了卡拉什尼科夫在机械实际是强调活力、操空心、动作可靠性,是多么高瞻远瞩,并且充分证明AK47领先当时。
皮实耐操,便宜可靠,结构简单,使用方便。
这几点足以比下去很多枪械了,当年毛子测试时,这枪从水里捞出来,能正常使用;从沙子里刨出来,还能正常使用。精度和射速也不错。组装和拆解也是简单方便,不知道比其他枪高到哪里去。
年初时看了《卡拉什尼科夫》,影片中对于AK的描写不多,但足以证明这是跨时代的一把枪。
跟一大票半自动步枪比这玩意能不领先时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