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快答

光绪帝老师翁同龢,与李鸿章结怨,致使甲午惨败?真相到底如何呢?

光绪帝老师翁同龢,与李鸿章结怨,致使甲午惨败?真相到底如何呢?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光绪帝老师翁同龢,与李鸿章结怨,致使甲午惨败?真相到底如何呢?

清末,近代史上,翁同龢是一个复杂的人物。

有人说他为官清廉,平反杨乃武小白菜案,有人说他因为其兄曾经犯罪,被李鸿章弄的削职流放,作为户部尚书,拒绝拨款给李鸿章,致使甲午惨败,是误国罪人。

那么事实真相到底怎样?小编带你穿过历史的烟云,探寻真相。

而小编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历史上真实的翁同龢:光绪帝的老师,甲午惨败或与他无关。

为什么这样说呢?

先从翁同龢兄翁同书的事情说起。

翁同龢长兄翁同书,在做安徽巡抚的时候,当时定远被捻军和太平军围困,翁同书弃城而逃。次年,寿州团练苗沛霖因与其他团练仇杀而背叛攻寿州,同书允其请,恕其前行,更以其仇孙开泰、蒙时中首级交付苗氏,结果苗仍反悔不降。同治元年(1862年)曾国藩具折严劾,谓丢失疆土在先,受贼玩弄继之,奏折中更有"臣职分所在,例应纠参,不敢因翁同书之门第鼎盛,瞻顾迁就"句,笔笔刀刃,架当今于大义,置同书于不覆,具折人即为李鸿章。依大清律,同书被定"大辟"(斩首),实判流放西北,三年病死。

有人就因为这个推测翁同龢与李鸿章同朝为官,"徇私报复,倾陷排挤,无所不用其极"。更有将翁、李二人政见不同,归为私人恩怨,将民族大义无端庸俗化,进而捕风捉影,将莫须有的军费问题说成战败理由,把罪责推至翁同龢身上,此种评判实在牵强附会,不负责任,显然有以己之心度人之腹的嫌疑。

如果按照在这个逻辑推测,只要是同朝为官的人,家人中有为对手所参导致落马的,为了避嫌,就要终身唯对手马首是瞻,亦步亦趋,缩手缩脚了。不然就是循私报复?这个言论没有证据,像极了街谈巷议,无事生非,以讹传讹,是做历史的,史家大忌。

那么翁同龢是个怎样的人?

一是从他的经历谈起,以匡扶天下为己任。

翁同龢,是大学士翁心存第三个儿子,出身书香门第,自幼禀性好学,通读四书五经,并以优异成绩考入常熟县学游文书院。

咸丰六年(1856年),27岁的翁同龢以殿试一甲一名,考中状元,开始为官生涯。

历任日讲起居注官,任翰林院侍讲,国子祭酒,太仆寺卿,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等职。

多次担任乡试,会试的科场考官,铁面无私,却也因此门生故吏遍布天下。

最为荣耀的是,他竟然因为出众的学识,笔试殿试第一名,成为两朝帝师,同治和光绪帝的老师,在古代也少有,或绝无仅有。

有这样一副对联,说明了当时翁氏家族的荣耀,"一门四进士、一门三巡抚;父子大学士、父子尚书、父子帝师"。

作为当朝天子的老师,是无比荣耀的,咸丰皇帝后,又作为光绪帝的老师,除了给皇帝讲课外,还给两宫太后讲过课,因为这个资源,宦途是顺风顺水。

翁同龢讲完《帝鉴图说》后,又给同治帝讲授了《圣祖廷训格言》《清朝开国方》《经史语录》《毛诗》《孝经》等课程,并指导同治帝学诗作论。

一直以匡扶天下,辅佐王师,教导皇帝做一个仁君,以天下苍生为己任,这样一个专注教育的儒学大师,挟私报复的可能性比较小。

二是翁同龢是清流领袖。

只是因为是光绪帝的老师,不可避免的成为参与了帝后之争

翁同龢是南派清流领袖,清流派主张"厉以风节",反对贪官污吏;敢于揭露弊政,甚至有时还直接指责慈禧太后。

而他这是这样做的,一生清廉为官。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行事端正,没有一些让别人攻击的错误,就能游刃有余。

平反杨乃武与小白菜的冤假错案,更是得到百姓的认同。

三是主战。

在中日甲午战争以前,力主反击日本对朝鲜的侵略,体现了对外御侮的鲜明特色,多次斥责李鸿章"避战自保"。

而甲午战争的战败, 因为跟李鸿章有隙,被人怀疑故意掐断了北洋舰队的粮饷与军火,导致甲午海战大败。

据胡思敬的说法,甲午战事开始后,中方屡战不胜。慈禧惊慌失措,就让翁同龢"驰赴天津诣鸿章问策"。当翁同龢问到北洋舰队接战事,李"怒目相视,半晌无一语"。过了好一会,反问说:"你总理度支,平时请款辄驳诘,临事而问兵舰,兵舰果可恃乎?"

翁同龢说:"事情紧急,怎么不继续请求一下?"李愤然答曰:"政府疑我跋扈,台谏(纪检官员)参我贪婪,我再哓哓不已,今日尚有李鸿章乎?"于是,后人(包括胡思敬)又拿此来做文章了。

其实,翁同龢确实以财政困难为由,限制北洋水师经费支出,且奏请海军停购船械二年。

但是翁同龢治理户部,经费支出是需要统盘考虑,这是常情常识,奏请海军停购船械的事是光绪十三年(1887年),当时黄河决堤,为了堵住黄河郑州段的决口,,一边是海防,一边是民生,哪个轻哪个重?两个都重要,灾情重大,已经发生了,是燃眉之急,民生问题不能不管。

郑州工程结束后,总理海军衙门和李鸿章本人都没有及时提出购买新式船舰,到了甲午战事开始的时候,翁同龢就让户部拨银650多万两支持总理海军衙门购买新式船舰。

而李鸿章淮军自身所存着的800多万两并没有用到甲午的战事上,北洋官兵浴血奋战,击中敌舰,炮弹里的火药却是掺了水的,这是个问题!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跟有些人中饱私囊,竟然胆大包天把黑手伸到军队物资上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