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生活快答

求助!郭嘉字奉孝?这是什么意思啊?

求助!郭嘉字奉孝?这是什么意思啊?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求助!郭嘉字奉孝?这是什么意思啊?

郭嘉(170一207),字奉孝,颖川阳翟(今河南禹县)人。 三国年代,英雄谋士辈出,其中郭奉孝,这位曹操帐下最年轻的智者,同时也是最诡奇的谋士。短暂的十一年从军历程,郭嘉如同一颗耀眼的流星,闪射夺目的光芒划过汉末暗红色的天际。在这个另类相比之下,许多其他高士竟也黯然许多。 颖川阳翟是三国时期最大的谋士集散地,各路诸侯营中的谋略家十有六七处于此地。躬逢其声,耳濡目染,可以想见弱冠之年的郭嘉,就已养成了对世俗社会大翻白眼的隐士癖气。他只同两三知己来往,除却亲朋和慧眼识英的高人以外很少有人了解他。以至于三国演义第十回描写郭嘉的出场亮相几乎被荀彧忘却: 曹操正在大力求贤,荀彧向曹操推荐了程昱。程昱对荀彧说:我孤陋寡闻,不值得你推荐。你老乡郭嘉奉孝,是当今的贤人你推荐他才对。荀彧猛省,大呼:吾几忘却。 曹操与郭嘉相见,郭嘉一气呵成“十胜十败”。曹操听得热血沸腾,佩服得五体投地,感叹:“使孤成大事者,必此人也。”从此,对其言听计从,这一年,郭嘉 29 岁。 曹操攻吕布,围城。久战不下人心思退。此时可能连曹操本人仍旧对三国第一勇士怀有深深的敬仰,再加上对旧恩陈宫的敬畏,未必相信就是这一次会真的根本解决了吕布。只有郭嘉和荀攸不以为然,吕布已经是锉了锐气的莽汉,陈宫有智慧但是反应迟钝,此时正是一鼓作气的时候。郭嘉放水困了下坯,吕布一世枭雄告于段落。 被缚的吕奉先恬不知耻,一世英名晚节不保,可叹。这样的场面,郭嘉恐怕是没有兴致的。执一壶陈年的老酒,摇火红的朱雀扇早已逍遥去了。实际上,国家是最具诗人气质的三国谋士,就像愤青倪衡说的“郭嘉可使白词念赋”。在这位老兄的嘴里算是最上等的评价了,哈。 这一次郭嘉仅有的直接参与临阵谋略的战例。而郭嘉的长处其实更在于对对手心里的分析判断,从而在宏观上把握战争时局,最大化地追求效率。 官渡之战后袁绍病死,曹操攻其二子,连战连捷。将领无不主张趁势彻底扫荡二袁。而郭嘉却力排众议,独建奇策。为曹操分析了二袁兄弟之见的矛盾,如果攻之则力合,缓之则必哄。建议曹操回军装做南向攻击刘表之势,“以待其变”。 一针见血,羽扇纶巾,百万雄兵灰飞烟灭。何等相似何其潇洒从容! 果然二袁为争夺地盘而大打出手。两个小竖子同室操斗得火热,郭嘉已经优哉游哉转回许都去了。曹操乘机回军北攻各个击破。二袁一死一逃,赢的轻松顺利。 袁尚逃入乌恒,曹军将领都认为不值得为了袁尚而远攻乌恒,致使许昌空虚,如果身后为刘备偷袭,到时候大本营不保,大家四无葬身之地。在众议一致的反对声中,又响起郭嘉朗朗的笑声,“公虽威震天下,胡恃其远,必不设备。因其无备,卒然击之,可破灭也。且袁绍有恩于民夷,而尚兄弟生存。今四州之民,徒以威附,德施未加,舍而南征,尚因乌丸之资,招其死主之臣,胡人一动,民夷惧应,以生蹋顿之心,成觊觎之计,恐青、冀非己之有也。表,坐谈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虽虚国远征,公无忧矣”。 这一段话分析了平乌恒之役的可行性和重大意义。更说出了刘表,刘备之间的矛盾,指出刘表必不会让刘备偷袭许昌。逻辑严谨,思路清晰,曹操从其言而迅速率军出征。郭嘉又进言兵贵神速(此成语出自郭嘉原创),轻装前进,以奇攻之。果然曹军近到离乌恒君长所居柳城一百多里处,才被发现,结果张辽突阵,一战斩乌恒君长。 到这里我眼中所见的郭嘉,更是个不拘一格,懂得随机应变,思路大胆甚至诡异的天才谋士,这种对对手心理状态出神入化的判断这样的高风险作战计划,古今中外,恐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以后有了诸葛亮比不得已的空城计,比之郭嘉战略优势下的“空国计”倒显得小气许多。 正史上说,郭嘉二十一岁就出世到袁绍帐中。当时自比周公的本初声势正旺,手下更是人才济济。袁绍厚待郭嘉奉为上宾。可郭嘉却对辛评、郭图两位同乡说,智谋之士首要在于审择明主,只有那样,才能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如今,袁公只想学周公的礼贤下士,却根本就不懂得用人的道理。他只是招揽人才,却不予以重视;临事又好谋而不能决断。若想和他一道拯救天下的危难,建立霸王之业,实在是难。对于这个毛头小伙的厥词,两个前辈想是不屑一顾的。后来辛,郭战败身死,不知对当初郭嘉的劝告又作何感想了。 之后曹操与袁绍相持在官渡之时,江东小霸王孙策,准备尽起大军,偷袭曹操许都。孙策骁勇的名头可是铛铛作响,这位将门虎子,艺高人胆大此前曾以所向披靡之势,在江东四面作战,并一举奠定了将来吴国雄厚的基业。孙策是令人恐怖的,曹营中人人胆寒,就像他的老爹当年也是关东诸豪中唯一令董卓感到胆怯的一样。曹操的智囊团知道,当时与袁绍相持中已经明显处于劣势的曹操,根本不可能再抽出兵力保卫许都。而一旦许都失守,曹操阵营将立刻分崩瓦解。值此人人自危,曹营中不少人已经开始暗中向袁绍献媚,准备为自己留条后路的时候,体弱多病的郭嘉居然提出这样一个云开日出的见解:主公根本没必要抽出兵力去保卫许都,因为孙策来不了。根据他对孙策的透彻了解,:“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於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於匹夫之手。”与其说这是条大胆计谋,不如说它只是个推论。当年为陈寿《三国志》添注的裴松之先生,读到上述记载显然也被弄傻了。不知道,郭嘉二十年的人生经历如何可以洞穿枭雄的人格的?如何又断定勇士的生死的?我想说郭嘉是天才恐怕不为过吧。 天才的郭嘉不屑于遵守礼法,甚至有些放荡不羁。试想郭嘉这样的性格和大多数士大夫出身的同僚总是显得格格不入。主管纪检的陈群同志不止一次的汇报郭嘉多次检举郭嘉的作风问题,并且不知悔改。"中国之君子,明于礼义而陋于见人心"(季札),这句曾得到鲁迅先生肯定的判断,反之也可以理解为,即中国之君子,若明于见人心,通常便会陋于知礼义。所以曹操总是夸奖陈群工作认真,却并不以为然,一句话这样的逸才不应以常理来约束,以谢众忿。 入侍曹操以后,几乎每次出征郭嘉都是随从参谋军机,行军时以曹操是并肩而行,议事时和曹操同席而坐。每逢军国大事议论纷纷时,郭嘉的计策总是力排众议,他的策略从无失算(真正是算无遗策)。"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 应变将略,非其所长,一生谨慎、严于律己的诸葛孔明先生,事实上从来不曾打过一个值得被人写入教科书的经典战例,虽然他宏观把握时势的能力,可说并世无俦。在长年带兵在外的军旅生涯中,曹操习惯于将管理后方的重任,托付给尚书令荀彧,而总是把郭嘉带在身边,以便随时切磋,见机行事,因此,郭嘉并没有多少机会体现自己的治国才能。但不见的郭嘉的政治水平不高,曹操说: “诸君年皆孤辈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后事属之”。能得到雄才大略的 孟德公的首肯,想来也是不易的。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三十八岁的郭嘉病亡。病重期间,曹操不断派人探视,“问疾者交错。”真可谓心急如焚。 “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本传《傅子》)后更表奏朝廷说:“军祭酒郭嘉,自从征伐,十有一年。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不幸短命,事业未终。追思嘉勋,实不可忘。可增邑八百户,并前千户。” 以至于许多年以后,曹公大败于赤壁时还感叹“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这话令手下一般文臣谋士汗颜。可见曹操对郭嘉也不是刘备摔阿斗于赵云那般惺惺。 同年,刘备从卧龙岗里请出了诸葛亮。没能看到这两个不世出的天才彼此斗智,作为历史的看客,我们只有遗憾…… 我们在看三国所展现出的一幕幕精彩绝伦的画卷时,决不应该忘记璀璨的光圈下那个神秘的青衫身影。失去他的存在,光芒将会减弱许多 悲夫!叹奉孝之英年早逝!!!恨奇才竟天不与寿!!! 回答者:kuaikuailele12 - 魔法学徒 一级 6-4 14:12 评定三国第一谋士是没有意义的,但郭嘉值得敬佩。 他是曹操早期军事智囊团的核心人物之一,具有超卓不凡的战略眼光和入骨三分的察人目力。因为其大局观出色,在对于作战目标的选择和作战时期的把握上经常有精辟独到的成功建议。在曹操彻底粉碎袁绍,吕布等几个实力强大的军阀,成就北方制霸的过程中谋功至伟。郭嘉达于世情,和曹操的相互欣赏也被传为佳话。 历史根据 陈寿曰:程昱、郭嘉、董昭、刘晔、蒋济才策谋略,世之奇士,虽清治德业,殊于荀攸,而筹画所料,是其伦也。 曹操表版本一:军祭酒郭嘉,自从征伐,十有一年。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不幸短命,事业未终。追思嘉勋,实不可忘。 曹操表版本二:臣闻褒忠宠贤,未必当身,念功惟绩,恩隆后嗣。是以楚宗孙叔,显封厥子;岑彭既没,爵及支庶。故军祭酒郭嘉,忠良渊淑,体通性达。每有大议,发言盈庭,执中处理,动无遗策。自在军旅,十有馀年,行同骑乘,坐共幄席,东禽吕布,西取眭固,斩袁谭之首,平朔土之众,逾越险塞,荡定乌丸,震威辽东,以枭袁尚。虽假天威,易为指麾,至於临敌,发扬誓命,凶逆克殄,勋实由嘉。方将表显,短命早终。上为朝廷悼惜良臣,下自毒恨丧失奇佐。宜追增嘉封,并前千户,褒亡为存,厚往劝来也。 回答者:Galileo2006 - 魔法师 四级 6-4 14:16 一:择明主而事。 郭嘉从小胸怀大志,在二十岁时就已经敏锐的感觉到天下即将大乱,于是隐居以待时日,另一方面偷偷的和有才识之人保持交往。郭嘉最初出隐,是和田丰等北上依附当时势力最强大的袁绍。袁绍对郭嘉等人极为敬重,更是厚礼待之。但是数十日一过,郭嘉便看出袁绍优柔寡断,用人不善,非成大事之人,遂只有一人的毅然而去。恰逢曹操招贤纳士之时,荀彧,程昱共举郭嘉!曹操招见郭嘉,问计袁绍。郭嘉说出了著名的“十胜十败”之说,并献计乘袁绍攻击公孙瓒之时一举攻克吕布。这能使曹军扩大实力,又可以避免以后袁曹决战时,吕布从侧翼威胁曹军。曹操听完感叹道:“使孤成大事者,必此人也。”郭嘉对曹操的才能抱负更是留下了深刻印象。当他离开曹操营帐后,大喜过望的说;“真吾主也。”从此,郭嘉便当上了曹操参谋军事之官——军事祭酒。为曹操的四方征战出谋献策,忠心效力。 二:计吕刘而破。 建安三年九月,曹操便采纳郭嘉之谋出兵吕布。曹军先破彭城,再败吕布,最后大军围困下邳。而吕布却坚守下邳不出。曹操久攻不下,便思退军。郭嘉劝说曹操继续攻城,分析道;“吕布虽勇而无谋,现在其三战皆败,锐气已衰,三军将为首,将衰则军衰。陈宫有谋却反应迟钝。现在正应该乘吕布锐气未复,陈宫计谋未定之时,进军急攻,必能彻底打垮吕布。”曹操依计而行,一面攻城,一面决沂、泗之水灌淹下邳,同年十二月果然就攻克下邳,擒杀吕布,陈宫。 建安四年,曹操派刘备去攻击进犯的袁术。郭嘉一听说就大吃一惊阻止道:“决不能让刘备率军而出,出则必反。”曹操后悔不已。刘备果然马上就杀了徐州刺史车胄,聚沛反曹。曹军两面受敌。曹操想迅速挥兵灭刘而向袁。众将却无一不怕袁绍乘机从背后攻来。曹操沉咛不决,又是郭嘉分析道:“袁绍向来优柔寡断,必不能迅速做出反应。刘备刚叛不久,众心未归,立足未稳,迅速进攻,其必败无疑。然后回师对付袁绍,这是改变决战前夕腹背受敌的最好机会,决不能失去。”曹操终于坚定信心,从官渡回师击刘,一战而破并“获其妻子”,擒其大将关羽,夺会了下邳。情况正如郭嘉所料,袁绍果然还没有作出反应,刘备以被击败。 三:离二袁而胜。 官渡之战后袁绍病死,曹操攻其二子,连战连捷。将领无不主张趁势彻底扫荡二袁。而郭嘉却力排众议,独建奇策。为曹操分析了二袁兄弟之见的矛盾,如果攻之则力合,缓之则必哄。建议曹操回军装做南向攻击刘表之势,“以待其变”。果然二袁为争夺地盘而大打出手。曹操乘机回军北攻各个击破。二袁一死一逃。因为郭嘉的妙计,这一仗赢的既轻松又顺利并大获全胜。 这时袁尚逃入乌恒,曹军将领都认为不值得为了袁尚而远攻乌恒,致使许昌空虚,为刘备偷袭。在众议一致的反对声中,郭嘉再次独具慧眼,精辟的分析了平乌恒之役的可行性和重大意义。郭嘉首先说出了征乌恒对巩固曹军刚攻占的黄河以北地区具有重大的意义。更说出了刘表,刘备之间的矛盾,指出刘表必不回让刘备偷袭许昌。曹操从其言而迅速率军出征。郭嘉又进言兵贵神速,加以轻装前进,以奇攻之。果然曹军逼近到离乌恒君长所居柳城一百多里处,才被发现,结果张辽突阵,一战斩乌恒君长。袁尚又逃奔入辽东,辽东太守公孙康献其首级而降。曹操根据郭嘉的计策终于彻底平定北方,统一整个黄河流域! 五:曹郭相知。 曹操几乎每次出征,郭嘉都是随从参谋军机,行军时以曹操是并肩而行,议事时也是和曹操同席而坐。每逢军国大事议论纷纷时,郭嘉的计策总是正确的,并且他的策略从无失算,真正达到了算无遗策。郭嘉向不遵守礼法,而以其超群的智谋被曹操重用,也只有曹操这种雄才大略,才敢于使用郭嘉这类藐视礼法的人。并把小己二十多岁的郭嘉引为“知己”。更是对年轻的郭嘉寄予了无限的希望,打算在平定天下之后,把身后的治国大事托付给郭嘉。 当郭嘉因为病重卧床时,曹操不断派人探视,“问疾者交错。”当郭嘉病逝时,曹操亲至灵堂,悲痛万分。更有诗一般的精练的语言道出了自己的无限哀伤和惋惜:“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本传《傅子》)后更表奏朝廷说:“军祭酒郭嘉,自从征伐,十有一年。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不幸短命,事业未终。追思嘉勋,实不可忘。可增邑八百户,并前千户。” 赤壁之后,操方脱华容之难,即曰:“吾哭郭奉孝耳!若奉孝在,决不使我有此大失也!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 总结。 郭嘉是曹操最喜爱也是最得力的谋士,其深具通晓事理,足智多谋的资质。应该说,曹操之所以用兵如神,“仿佛孙吴”。其中因为有郭嘉为其运筹帷幄,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用曹操的话来说。便是:“平定天下,谋功为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