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快问快答

一代巨头新飞为何轰然倒下?

一代巨头新飞为何轰然倒下?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一代巨头新飞为何轰然倒下?

搞砸新飞的郭氏财团是什么来头?

对丰隆而言,新飞项目的失败只是一笔不成功的买卖;对新飞人而言,他们守护了34年的苦心灰飞烟灭。

文 / 华商韬略 王中美

2017年10月至今的9个月内,经历了停产-复产-再停产-大股东撤资-破产拍卖的一波三折后,被外资抛弃的新飞终于尘埃落定——6月29日,康佳以4.55亿元接盘,并表示保留新飞品牌。

在铺天盖地的报道中,导致新飞结局的焦点都指向了它的控股股东、经营方——新加坡丰隆集团。

【1】

丰隆集团是由华人郭芳枫以新加坡为根基创办的跨国企业。与新飞相关报道中的丰隆形象大相径庭,在新加坡的丰隆,是一个靠智慧、勤奋和超前眼光白手起家、步步为营,最终登顶新加坡乃至东南亚的超级财团,其产业遍布五大洲,家族子弟常年“霸占”东南亚富豪榜。

这一切源于郭氏两代人长达70余年的努力。

丰隆创始人郭芳枫曾是福建农村的一个穷孩子,吃不起饭,上不起学,直到10岁才去私塾读了3年书。

1928年,为了躲避祸乱,15岁的郭芳枫踏上开往新加坡的客船自寻生路,全部家当只是一卷薄薄的草席。

经历了13年的五金店打工生涯后,1941年,郭芳枫邀请老家另外两兄弟前往新加坡并肩创业。四人合办了一家小商店,专做建材、五金、油漆、采胶器材生意,取名“丰隆”。

此后的郭芳枫,凭借对时局、商机的敏锐嗅觉和准确把握扶摇直上:

日占期间,郭芳枫拿出全部身家囤积军需物资。炮火最隆时,他的身家飞涨。

二战尾期,郭芳枫将全部资本投入五金、建材。在战后经济复苏的强劲需求下,丰隆的仓库成了金库,驶离新加坡的货轮给郭芳枫换来源源不断的钞票。

预料到战后重建地皮会值钱,郭芳枫又将大把钞票换成了廉价地皮。到了70年代,这些地皮坐地获利数百倍。丰隆则一边出售地皮,一边自己做房地产,很快便将房地产做成了集团的支柱性产业。

进入80年代,郭芳枫凭借在地产、建材、贸易、金融、制造等各领域圈下的庞大版图,进入《福布斯》评选的世界十大华商富豪榜,成为新马两地无处不在的寡头级集团。

1995年,叱咤商业50余载的郭芳枫逝世,丰隆分解成新加坡丰隆和马来西亚丰隆两部分,分别由郭芳枫长子郭令明、堂侄郭令灿执掌。两个富二代凭着良好的家教和再创业精神,将丰隆从东南亚巨头,变身成投资世界的跨国集团。

新加坡丰隆在郭令明的执掌下,借势新加坡经济腾飞的黄金时代,大力发展酒店产业。先后斥巨资将新西兰20家酒店、伦敦告罗士大酒店、吉隆坡丽晶大酒店,甚至美国纽约广场大酒店等收编旗下,并创立千禧国敦酒店有限公司,打造丰隆专属的五星级酒店品牌。

但郭令明并非仰仗财力盲目豪买,父亲郭芳枫善于审时度势的基因在他身上有了更好的传递。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来临之前,郭令明预判到区域经济将出现大波澜,便一反前态,采取稳健的收缩策略,开始在内部管理上做文章。这次先知先觉,使丰隆在危机中并未受到太大波及,仍维持了不菲的盈利。

浪潮褪去后,保存实力的郭令明立即出手抄底,抛出近50亿元,一举收购了28家美国富豪酒店,使丰隆旗下的国际豪华酒店数量逾百家,郭令明被誉为以低价出击的“商界猎人”。

如今,丰隆旗下千禧国敦已发展成为亚洲最大的酒店集团之一,物业遍布亚洲、大洋洲、欧洲以及北美。在中国大陆,知名的千禧和M酒店都是其下属品牌。

然而,如此无往不利的巨擘,却将新飞变成了滑铁卢。

【2】

丰隆与新飞结缘于1994年。这一年,中国有两股热潮在涌动——招商引资和国企改革。

是年早春,河南省时任主要领导带着战略任务率团访问了新加坡,受到李光耀接见。会晤中,访问团向新加坡企业抛出了橄榄枝。

据曾任新飞党委工作部部长的李连印在其撰写的《广告到底》一书中回忆:“当时丰隆集团董事局主席郭芳枫先生在此次会晤中受到鼓舞,随即派员到河南进行考察,并最终选择了新飞电器作为合作伙伴。”

只是,丰隆迈出的第一步就遇到了阻力。

在随后召开的合资可行性论证会上,新飞第一代掌门刘炳银不同意合资,更强烈反对丰隆控股。

▲新飞电器第一代掌门刘炳银

刘炳银是新飞缔造者。

1984年,他临危受命,用一条进口现代化冰箱生产线,让亏损70万的军工企业——新乡市无线电设备厂重获新生,冰箱产品取名新飞。这一年,与刘炳银一省之隔的张瑞敏,也以拯救者的身份走进了青岛海尔。

1990年,粗放式、野蛮发展的冰箱行业,开始聚焦于产品质量。刘炳银效仿张瑞敏,在近百名销售商面前,亲手砸掉不合格冰箱。

此后,新飞冰箱迎来高速发展,连续5年以平均40%以上的速度增长,且利润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新飞品牌价值一度进入中国最具价值品牌前十位,1992年还被定为国礼产品。

如日中天时,刘炳银眼里的新飞,不需要借助任何外力求发展。

但河南省政府最终还是说服了刘炳银接受丰隆:河南省政府驻新加坡办事处在新加坡设立豫新电器,国资、丰隆、豫新在新飞电器中的持股比例分别为49%、45%和6%。且政府承诺,刘炳银是永久董事长。

不可回避的是,丰隆的入主的确令新飞飞到了新的高度。

合资当年,新飞投资4.2亿元建成中国最大的无氟冰箱生产线,配合率先推出的绿色环保概念,1996年产品上市后一路热销,当年就卖出120万台,利润总额突破3亿元。新飞电器跻身全国冰箱三强,与海尔、容声、美菱合称中国冰箱业“四朵金花”。

【3】

登上三强后,新飞未能继续向上。

1996年到2000年,新飞冰箱销量从120万台增长到160万台,“但销售额却一直徘徊不前,利润率也从1996年的16%逐渐跌到6%以下。”

到2001年,新飞的销售额仍在25亿-30亿元之间徘徊,而海尔的全球销售额已经超过600亿元。

业内人士称,在一定意义上,刘炳银对多元化和上市的错误判断,造成了新飞的止步不前。

“大而全有啥用呀?海尔不是搞了许多新玩意吗?实践证明也没啥值得可牛的嘛,实现利税还没有我的三分之一多呢”; “上市不就是搞钱嘛,我的钱还没地方花嘞,银行还向我贷款哩”……

醒悟后,刘炳银曾试图以收购的方式推动新飞进入空调领域。但另两个股东——豫新和丰隆以风险过大为由,投了否决票。

2000年刘炳银病逝,临终前,丰隆获得其签字,将豫新6%股份收入囊中。

原新飞电器常务副总经理李根接任刘炳银后,新飞终于向多元化迈出了一步——进入空调领域。只是,良时已过,新业务始终未成气候。

但李根在管理上进行的多项改革,如:将原来的垂直式管理改为扁平化,将权力下放给团队,推行激励机制等,令新飞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恢复了活力。2004年,新飞冰箱销量再创历史新高,突破200万台。

新兴局面下,丰隆有了全面掌控新飞的机会。

2005年9月,丰隆以5.1亿元受让新乡政府39%的股权,此前预估价为6亿元。这桩交易后,丰隆在新飞的持股比例跃升至90%,国有股份减至10%。

【4】

取得新飞经营大权后,丰隆派出一大批管理队伍空降到新飞,其中马来西亚人张冬贵被委以重任,取代李根全权掌管新飞。

张冬贵此前一直在银行工作,人称“银行家”。海外留学经历,让他对中式管理尤其是国企的管理颇有看法。他曾对中国媒体表示,要把新飞做成百年老店,“国际化管理是最能达到这个目标的管理方式”。

于是,上任后,张冬贵全方位推行现代企业管理方式。

在质量管理上,张冬贵引进包括“QPP(质量和生命力计划)、GSP(持续增长计划)、GAP(加速增长计划)”在内的一系列认证体系。员工们却认为这些既教条,又繁琐,只要原有干法不变,质量不会出问题。

随着管理层分工越来越细化,更多的丰隆系管理人员进入新飞取代老将,原有的扁平化管理变成复杂的体系,“光是出差报销一项,没个三五天都签不完字。”员工们认为,这反而极大降低了效率。

在市场营销上,张冬贵认为应该迎合年轻人的审美,塑造品牌青春化形象,并开展相应的推广活动,包括赞助各种体育赛事,取消一直以来的央视广告。新飞人看来,这些“完全是浪费钱”,因为购买新飞冰箱的用户,大都通过电视接收品牌信息。

业绩下滑时,张冬贵坚持收缩策略,老管理层则主张增加投入,拓展业务。

最让员工们感到无法适应的,是自身地位的变化。

刘炳银时代,“新飞有两个上帝,一个是顾客,一个是员工。”每年春节后上班第一天,刘炳银都要带着干部在门口夹道欢迎员工上班。而在张冬贵眼里,员工来上班是应该的,不必兴师动众搞个仪式。

还有员工反映,对于提出的某些生产、食宿问题,高管们也是久久没有回音。

在新飞变成外企的日子里,员工们曾经引以为傲的高薪一去不复返。早在1994年时,新飞普通员工工资就是当地平均工资的4倍,达到1700元。20多年过去,新乡市职工平均月薪已经涨了近5倍,新飞员工的平均月薪却一直徘徊在2000元上下。而员工们眼里的“闲人”——丰隆系高管们,每年拿着百万以上的薪酬。

一位员工曾对媒体抱怨:“问题是,这帮新加坡人拿着高薪不办实事,甚至根本不懂冰箱生产,一位丰隆系管技术的副总,对冰箱材料都不清楚”。

日积月累的矛盾,加上屡次传出二次售卖新飞的传闻,令不少新飞员工开始消极怠工,“干一天是一天,直到新方(新加坡方)把新飞卖了”。

2009年,数家媒体曾报道丰隆试图以7亿美元转让新飞90%股权。至于迟迟没成交的原因,多位新飞原高管表示,“大多都被丰隆以价格太低拒绝。”

到2010年,新飞已从行业第二滑落到第六。“水土不服”的张冬贵离职。

接下来的频繁换帅中,新飞人深感无所适从,因为每换一位高管,决策就会大变,有的直接降价,有的砍掉广告,有的坎掉部分终端店……老新飞人看得很清楚,“他们的目的都是为了短期内报表好看”。言外之意,你来我往的丰隆系们都没有长期经营新飞的打算。

各种折腾的过程中,适逢家电下乡补贴政策于2011年退出,整个家电业进入寒冬,新飞雪上加霜,开始出现亏损。从2011年到2017年,新飞亏损数字连年递增,折合人民币总计约30.5亿元,另有负债25亿元。

这样的局面,丰隆再也没能扭转:

·2017年11月,宣布全面停产。

· 2018年2月,新飞工厂内拉起了大红色复工条幅,媒体报道丰隆计划向新飞电器注资10亿到20亿元,用于生产线改造、产品研发、市场营销推广等。

· 两个月后,丰隆宣布从新飞撤资,原因是新飞亏损事实已定,“剥离不良和无利可图的资产”。

【5】

对于财大气粗的丰隆而言,新飞项目的失败只是一笔不成功的买卖;对新飞人而言,他们守护了34年的苦心灰飞烟灭。

作为中国第一代冰箱品牌,新飞饱含了整整一代中国人的记忆:

·广告语“新飞广告做得好,不如新飞冰箱好”几乎家喻户晓、老少皆知;

· “我姥姥家前几年才退休的那个新飞大冰箱用了整整20年!那个老鹰标识记得特别清楚!”

……

在中国众多民族品牌中,新飞的遭遇并非个例。

自改革开放以来,冰箱领域的香雪海,食品领域的华丰方便面,日化领域的小护士、中华牙膏、熊猫洗衣粉,餐饮领域的小肥羊……众多红极一时的民族品牌在外资介入后如今都江河日下,甚至销声匿迹。

个中原因见仁见智,有阴谋论的恶意破坏说,有好心办坏事的水土不服说。只是不管哪一种,似乎都是回头望时才看得清楚。

历史的轮回也许无力阻挡,但时常以史为鉴,总是值得的。

——END——

图片均来自网络

欢迎关注【华商韬略】,识风云人物,读韬略传奇。

版权所有,禁止私自转载!

九问康佳:拍下昔日明星,新飞电器未来怎么飞

文 财经无忌

猜测变成了事实。6月的最后一个工作日,香槟属于拥有雄心的康佳人——当天他们以4.55亿的价格,拿下了当年的明星企业「新飞电器」的100%股权,这也是近几年来,国内家电行业金额最高的一笔拍卖交易。

此前市场已经传出有不少的参与者都试图接手新飞,这其中就包括国美、万宝等,而康佳是最被看好的潜在买家之一。(此前财经无忌曾撰文「昔日明星企业新飞电器本周破产拍卖,康佳或将收入囊中」,作出了详细分析。)

目前处于停产状态的新飞是康佳宣布实施新战略后,斥资收入囊中的第一家行业企业。据康佳相关人士介绍,最快将在三个月内恢复新飞的生产能力,后续将会对相关生产线进行升级改造,提升其生产效率。

飞入康「家」的新飞,究竟未来如何?财经无忌独家采访了康佳相关人士。

1、财经无忌:康佳此次收购新飞电器的战略考虑是什么?

康佳:康佳收购新飞与自己业务契合,围绕智慧家庭升级现有业务,强化原有家电实体产业,做强做大白电业务;

此次并购,也显示出康佳对未来家庭智能物联网领域的雄心。随着图像识别、气味识别以及物联网技术的日益成熟,智能冰箱的渗透率在快速提升。冰箱相比电视使用频率更高,冰箱其实是一个很好的用户入口,如同智能电视一样,智能冰箱将给未来家庭物联网提供巨大的想象空间;

康佳并购新飞,在战略上互补,并具备盘活新飞资产的现金流能力,将使中国民族家电品牌阵营得到进一步优化、加强。

2、财经无忌:康佳收购新飞后,白电产业如何布局,有什么目标?

康佳:康佳收购新飞的主要目标是将白电产业做强做大,康佳并购新飞是白电行业一次很好且非常难得的机会,通过3-5年的发展,康佳白电业务将跻身白色家电一流企业行列;

产品层面:新飞冷柜市场占有率曾排名第二,新飞在制造与技术研发拥有多年的积累,康佳会快速帮助新飞恢复生产和运营,尽快重回一线阵营;

渠道层面:快速融合新飞的内外部渠道,形成渠道协同,帮助康佳与新飞打开市场,进一步提升市场占有率;

客户层面:新飞拥有优秀的代理商资源和客户资源,同样可以和康佳业务整合,协同融合,拓展业务新市场机会;

品牌层面:新飞在白电、小家电方面的有多年的品牌积累,新飞品牌与康佳集团品牌强强联合,形成协同效应,扩大经销商与受众人群众辐射面,助力康佳开拓市场;

3、财经无忌:未来康佳和新飞两个品牌如何定位分工?

康佳:一方面,康佳会继续保留新飞品牌,继续运营,使其发挥品牌优势;另一方面,康佳与新飞是两个各有优势的品牌,未来发展中两个品牌会互惠互补、合作共赢,在不同领域发挥各自优势,协同促进。

4、财经无忌:康佳会否继续去竞拍新飞的厂房?

康佳:本次康佳参与的竞拍标的物为河南新飞电器有限公司、河南新飞家电有限公司以及河南新飞制冷器具有限公司的100%股权,其对价包含新飞商标及知识产权,河南新飞家电有限公司及河南新飞制冷器具有限公司的房屋、土地、机器、电子设备以及模具等。

另外一个竞拍的标的为低效资产,包含了三家公司之一的河南新飞电器有限公司的土地和房屋建筑,康佳不会参与这一低效资产包的竞拍.。

5、财务无忌:请问康佳要附带承担新飞的债务吗?

康佳:康佳本次竞拍的标的物不含新飞的债务,至于相关债务的问题由新飞破产重组管理人来处理。

6、财经无忌:网络媒体给予极大关注,大量网友认为,从今天开始,新飞易主,从今天不属于新乡了。还有网友建议叫「康飞」。康佳对此有何看法?

康佳:首先,新飞依旧扎根新乡,新飞公司和新飞品牌依旧保留,新飞的生产运营还是会留在新乡。

另外,康佳收购新飞将带领新飞走出现在的困境,将赋予新飞公司新的发展使命,新飞三家公司会在康佳的带领下同步做大做强,为新乡当地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7、财经无忌:4.55亿怎么交付?将用于哪些方面?

康佳:4.55亿将按照法院拍卖相关规定支付。拍卖竞价前,康佳已通过网拍系统缴付1万元保证金,拍卖总价款中的2.5亿元(不含保证金)将在《司法拍卖网络竞价成功确认书》出具之日起20日内缴入河南新飞电器有限公司管理人账户,余款将在《司法拍卖网络竞价成功确认书》出具之日起90日内,缴入河南新飞电器有限公司管理人账户。

资金用途将由破产重整管理人有效合规地分配。

8、财经无忌:康佳下一步准备对拍得资产做哪些处置?

康佳:首先,康佳将对新飞现有生产设备进行维护、运营,尽快恢复生产。后续将会对相关产线进行升级改造,提升其生产效率,使其发挥更大作用。

9、财经无忌:员工方面我们将怎样处理?保留或遣散?

康佳:新飞的管理人会根据重整计划对新飞员工进行妥善安置。另外,新飞本身拥有很多优秀的人才资源,在后续经营重启后,我们会根据自身发展需求,优先录取原新飞员工。

前一段,一度占据我国冰箱市场20%份额的新飞电器,倒下了!

近日,一份关于新飞电器的重整说明在网上广泛流传,声明称,公司过去几年一直处于持续亏损状态。虽然外方股东给予大量资金和支持,但仍无法彻底挽回公司面临的市场挑战,“唯有停止生产活动。”

在上世纪90年代,新飞可谓如日中天,号称冰箱界四朵金华之首,排在它身后的是海尔、容声和美菱。

那时候,很多家庭都以买得起新飞冰箱为荣。而在冰箱销售的旺季,厂里的工人工资是当时平均工资的好几倍。当年新飞一发工资,员工就担心下班被打劫。

直到2005年,新飞冰箱销量还排在全国第三,高达300万台。

但就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新飞像坐过山车一样下降。到2011年,新飞亏损两个亿;2012年,甚至闹出了这样一桩丑闻:

2012年,在创始人刘炳银去逝11年后的秋天,一些试图改变生活现状的新飞员工将他生前的照片放大数十倍,摆在了新飞总部门前。照片四周被布置成了灵堂,上千名身穿蓝色工装的新飞员工聚集在此,高喊“涨工资,要生存”,并封堵了厂区大门。

这一次在政府的快速介入下,新飞电器高层作出妥协。

好景不长,2013年,新飞又意外宣布从5月28日起部分生产线开始停产,公司部分员工也被辞退。

直到最近,第三次停产重整,而这也可能是最后一次。

但,为何如此一个庞然大物,在短短几年内,就轰然倒下呢?

转折正是来自于2005年。

那一年,新飞电器国有股权再次转让,39%国有股再度落入外资公司手中。至此,新加坡丰隆电器股权上升到90%,且从中方手中拿到新飞电器经营管理权。

新飞集团在合资公司新飞电器中的高管不仅失去了经营权,而且还由决策者变为参与者。

而外资入主后,由于水土不服,对中国市场不了解,昏招频出。比如,新飞是以大冰箱、冰柜起家的,但高层盲目推出电饭煲等小家电,后来因为不具备小家电的工艺、技术,质量问题时有发生,透支了品牌诚信。

在外资全面接管新飞的几年间,新飞急转直下,关闭了空调线、新飞九厂、小冰箱线。入股后丰隆集团派驻的管理层为改变新飞过于“乡土”的品牌形象,投入巨资赞助很多项目,但是并没有树立起与海尔、西门子对垒的高端品牌形象,最终沦落到停产倒闭。

比尔·盖茨曾经说过:“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这是告诉所有人,不管是人还是一家公司,即使是像微软这样的巨头,也需要保持危机感。因为市场就像逆水行舟,你不进步、不革新,自然会有其他的公司来革你的命。

新飞也是如此。自原管理团队失掉控股权后,新飞的新产品研发推出力度不足和品牌推广不够这个弊端被无限放大。管理层不思进取,不加大新品开发和广告宣传,消极应对市场挑战。

新飞的成功到衰落给了我们巨大的启示,对于一家企业来说,有几个核心的关键点值得关注:

一是企业的管理层一定要认真理解市场,从战略层面敏锐判断出市场的走势和未来趋势,及时调整生产,只有这样才能够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获得生存的机会。

三是引入外资不能盲目。中国企业其实长期存在一个崇洋媚外的思维,觉得外国的东西都是好东西,诚然,中国的制造业在某些领域和国际先进水平还有差距,但是中国企业必须要认清中国的状况,盲目引入外资对于企业的发展其实并不一定都是好的,最主要的是适合自己的企业发展需求。

在我们逐渐失去成本优势、规模优势、制度优势的今天,惟有不断发扬工匠精神、不断持续创新、追求卓越,才是无数在泥潭中求生存的制造业工厂的唯一出路

(以上资料来源与网络)

康佳不是看重新飞品牌:而是新飞留下的不动产:待后的开发价值?新飞品牌已不值钱了:大家会看到新飞品牌结果的:就像当年联合利华收购中华!芳草牙膏一样?都是商业利益:康佳你懂的?

引进外资逗比了,引进一个新加坡的逗比外资更是败笔。

互联网以及自媒体的兴起,带动一大批新企业,传统企业不重视互联网市场,不重视互联网营销,不重视用户体验,只懂得闭门造车。产品没核心竞争力被淘汰也是正常的事,美的、海尔,还有新兴的奥克斯、容声哪个不是活的好好的,单纯的线下模式已经行不通了,故步自封的结果,我家的消毒柜还是用新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