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理解职场橡皮人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最近有一篇文章写得挺好的,不是说传统的职场橡皮人哦,你去百度一下 要做就做职场橡皮人就知道了,
新周刊的一篇专题,使这个话题火了起来。由于社会阶层板结,中层无法顺利上升,使现代人内心焦虑进而麻痹,对一切没有反应,毫无激情。。。确实,对于职业,每个人都有厌倦感觉,但心理调节的权力在自己,自己调节吧。
。。。。。用手机手打的,绝非粘贴。。。
《橡皮人》是王朔的一部中篇小说,主人公“我”是一个很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在他的身上充分反映出当代都市中那一群迷失自我的年轻人的状态。近年来,职场 “橡皮人”一词被拿来形容这样一群人———他们是最糟糕的员工,他们没有神经,没有痛感,没有效率,没有反应。整个人犹如橡皮做成的,不接受任何新生事物和意见,对于批评表扬无所谓,没有耻辱感和荣誉感。 职业枯竭是橡皮人的一个显著特征,身体没病,却整天感到“心累”,经常忍不住抱怨。
现实生活中的橡皮人
今时今日,这个词变成了“橡皮白领”。这个词的注解:“他们没有神经,没有痛感,没有效率,没有反应。整个人犹如橡皮做成的,是不接受任何新生事物和意见、对批评表扬无所谓、没有耻辱和荣誉感的人。” 美国作家格林写过小说《一个枯竭的案例》,讲一个建筑师功成名就后身心俱疲,最后只有逃到非洲森林。美国精神分析学家随后提出了“职业枯竭”(job burnout),一种和“橡皮人”类似的病症——情绪枯竭、才智枯竭、生理枯竭、价值枯竭,既去人性化,也无成就感。 橡皮人站在“有闲有钱有知识”的社会优等生的对立面,在中国,这些无梦、无趣亦无痛的城市生物,正形成一个庞大群体——先有《中国“工作倦怠指数”调查》,70%的被调查者出现工作倦怠;再有《中国翰德就业报告》,57%的被调查公司表示职业枯竭情况加重。有心理学家发表观点,以前一个中国人工作十多年才枯竭,现在经常一两年就枯竭了——全因现代社会的流水线模式提高了效率,却降低了人的成就感。 橡皮人可以在如下职业中寻找:医生、银行员、程序员、教师、记者、交警、公务员、演员、出租车司机——按照心理学家分析,他们要么已习惯无需分享的孤独工作,要么上升空间有限,要么每周工作时间超过50小时,在日复一日间消磨了斗志,换来的是挥之不去的空虚感。 橡皮人可以在如下城市中寻找:根据一份12省市工作倦怠指数调查,对工作感到厌倦城市排名是天津、四川、重庆、上海、辽宁、湖北、广东、福建、江苏、北京、浙江、山